今天冬至,冬至最重要的事情当然是吃饺子。
饺子是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发明的,这个事儿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张仲景是如何发明饺子的?他的生平究竟如何?他为何被称为医圣,他到底有多伟大?
张仲景生活于汉末三国时期。当时风云激荡,英雄辈出,曹操刘备,孙权孔明,关羽赵云……但是,所有这些英雄,面对张仲景的医者仁心,都将黯然失色。
10岁学医,一生求索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
张仲景生活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当时朝政混乱,社会动荡,民变迭起,天灾不断。大灾必有大疫,很多人因为疫病身亡。张仲景的家乡南阳,也多次被瘟疫蹂躏。张家本来是个大家族,有200多口人。但是在建安年间,不到十年时间,张家有三分之二的人先后因疫病身亡,其中死于伤寒的高达70%。
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张仲景从小就立志从医,拯救百姓的生命。他10岁时就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张伯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很受百姓尊重。
张仲景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怕累。张伯祖很喜欢这个有天分又勤快的学生,就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很快,张仲景的医术和名望就超过了老师,成为当地名医。
张仲景成名之后,仍然谦虚好学,寻找一切机会向医术好的同行学习。
当时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七十多岁了,没有子女。他整天为后继无人发愁,饭吃不下,觉睡不着,最后竟然忧虑成病了。当地的郎中们都来给沈槐看病,但是谁也看不好,老先生的病越来越重了。
张仲景听说后,就直奔沈家而去。他察看了沈槐的病情,确诊是忧虑成疾,马上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面各一斤,做成丸,外边涂上朱砂,叫病人一顿食用。
沈槐看到这个方子后,心里不觉好笑。他让家人把那五谷杂粮面做成的药丸挂在屋檐下,见谁来了就指着这药丸把张仲景奚落一番。
亲戚来看他时,沈槐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见过五谷杂粮能医病?笑话!笑话!”
朋友来看他时,沈槐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谁一顿能吃五斤面,真滑稽!滑稽!”
同行的郎中来看他时,沈槐笑着说:“看!这是张仲景给我开的药方。我看了几十年病,听都没听说过这种荒唐方子,嘻嘻!嘻嘻!”
沈槐一心只觉得这件事可笑,见人就说,烦心事全抛脑后了,不知不觉地病就好了。
这时,张仲景来拜访他,说:“先生的病好了,恭喜!”沈槐一听恍然大悟,又佩服,又惭愧。张仲景接着说:“先生,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了给百姓造福,祛病延年,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你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
沈槐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的郎中。
有一次,张仲景听说襄阳城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官衙之内 坐堂行医
虽然张仲景厌恶官场,不愿走仕途,但是因为他父亲曾在朝廷为官,他也算是世家子弟,所以,在汉灵帝时,他被州郡推举为孝廉,进入官场。
所谓举孝廉,是当时的一种选官制度。按照这种制度,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学子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推举的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东汉末年,推举孝廉大多时候推出的都是世家子弟。名声显赫的曹操,也是通过举孝廉的方式,走上政治舞台的。
建安(《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傀儡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年间,朝廷任命张仲景为长沙太守。虽然当了太守,但是张仲景依然没有什么官威,依然坚持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
按照当时的规定,官员是很高贵的,不能跟普通群众混迹到一起,不能随便进入民宅,否则就有失“汉官威仪”。但是不接触百姓,就没法给人治病,怎么办呢?张仲景很快想出一个办法——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张仲景都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只问病痛。届时,太守张仲景端坐官衙大堂之上,不审案,只审病,有病的群众都排队进来,挨个接受诊治。大堂成了医堂,父母官成了好郎中,此情此景,开先河,暖人心。
时间久了,这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张仲景的衙门前便聚满了求医看病的群众,有些人甚至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因为张仲景是坐在衙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的,后来就有了坐堂郎中、坐堂医生这个称呼。传到今天,那些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都被称为“坐堂医生”。
慈爱悲悯 发明饺子
张仲景是一位有着“父母心”的真正医者,他的慈爱悲悯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每年冬至都要吃的饺子,也是他慈爱悲悯的结晶。
当时,每年冬天大雪纷飞的时节,在家乡南阳的白河边上,张仲景经常看到一些无家可归的人。这些人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耳朵也被寒风给冻烂了,十分可怜。看到这种景象,张仲景心里非常难受,就潜心研究,研制出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名叫“祛寒娇耳汤”。
冬至这天,张仲景让徒弟在南阳东关搭起一个大棚,向父老乡亲施舍“祛寒娇耳汤”。所谓“祛寒娇耳汤”是这么做的: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张仲景让徒弟给每个穷人盛一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耳朵就不会冻伤了。
后来,几经演变,御寒的食疗方子“祛寒娇耳汤”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饺子。张仲景是在冬至这天向乡亲们施舍“祛寒娇耳汤”的,据说他也是在冬至这天去世的,因此,人们都在冬至这天吃一顿饺子,以此纪念张仲景。
这就是冬至吃饺子风俗的由来,也是“冬至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这一说法的由来。
如今,饺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美食之一,成了团圆和美满的象征,但是张仲景的名字,被提起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了。
旷世名作 泽被千年
张仲景不但潜心为百姓治病,他还勤于思考,勤于钻研。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旷世名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被称为中医之魂的“辨证论治”原则,就是这本巨著确立的。
《伤寒杂病论》共16卷,在公元210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对它进行了整理。宋代以后,这本书逐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据统计,《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的,两书实收方剂269个。
1800年来,张仲景的著作一直是中华民族健康的守护者,直到今天,《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
真正英雄 青史无名
医圣祠
张仲景生于公元150年~154年(不确定),公元215年~219年去世。对照历史可知,他生于汉桓帝年间,去世后一年(公元220年)则是关羽被杀的时间。所以,张仲景和刘邦、关羽差不多都是同时代人。
同为汉末三国人物,曹操刘备关羽等人声名显赫,但是张仲景呢,在史书上一直踪影皆无。不管是《后汉书》还是《三国志》,都没有关于张仲景的记载,以至于曾经有人怀疑这个人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
曹操孙权刘关张,这些都是杀人的,杀了无数的人,但是他们都成了伟大人物,端坐于正史之中,行走于荧屏之上。张仲景是救人的,救了无数的人,到今天他留下的知识还在救人。与那些杀人的三国英雄相比,张仲景才是真正的英雄。然而,他却没有在史书上留下什么痕迹。
写到这里,想起鲁迅先生的一篇短文,是前几天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我觉得写得真好,先生终究是先生。短文如下:
我认识一个医生,忙的,但也常受病家的攻击,有一回,自解自叹道:要得称赞,最好是杀人,你把拿破仑和隋那(Edward Jenner,1749—1823,牛痘疫苗的研究者和推广者,如今一般译作詹纳或者琴纳)去比比看……我想,这是真的。拿破仑的战绩,和我们什么相干呢,我们却总敬服他的英雄。甚而至于自己的祖宗做了蒙古人的奴隶,我们却还恭维成吉思汗;从现在的“卐”(纳粹标志)字眼睛看来,黄人已经是劣种了,我们却还夸耀希特勒。
因为他们三个,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
但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虽然有些人大起来也还是去给英雄们做炮灰,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名字呢?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是还要毁坏,人们也还要吃苦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19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