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6年知识付费元年开始,知识付费走到今天已经经历4个年头,它并没有像大家期望的迎来更大的风口,反而越发显现出疲软之势,包括逻辑思维、知乎、果壳在内的头部平台生存状态欠佳,贩卖知识焦虑的手段已经到了生命周期的末端,似乎越来越少用户愿意为知识付费产品埋单了。
一、知识付费风口:信息爆炸时代为人们提供个人定制知识
2016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知乎、逻辑思维等平台相继推出值乎、得到等知识付费产品,很多大V纷纷入局,抢占这一“知识”的商机,各种小白玩家也竞相加入,企图分一杯羹。
知识付费迎来风口,不仅商家们高兴,用户同样也乐在其中,在这个信息爆炸,信息质量又良莠不齐的网络空间里,想要获得优质内容过于“费力”,出于惰性很多人选择等待“个性化推送”内容的投喂,这时候“知识付费”的出现刚好给用户带来了期待已久的优质内容投喂,仿佛付了钱等于被投喂等于博学,这种定制知识的模式很快得到用户们的青睐,“斥巨资”为知识付费的用户不在少数,逻辑思维、知乎等头部平台也纷纷签约有巨大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们,将知识付费进一步推向最高风口。
二、贩卖焦虑失效:用户“付费”积极性再难调动
知识付费能迎来这么大的红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依靠贩卖知识焦虑,无非就是呼吁受众自我提升、逆风翻盘……但这种方式只能在用户购买最初起到作用,激起用户的消费冲动,冲动过后用户大多把这笔费用当做“沉没成本”,不再问津,内容没有真正让用户得到知识得到提升的话,重复购买率就显现的很低,用户粘度一直提不上去,知识付费大多沦为“一锤子买卖”。
然而随着知识付费走到今天,用户已经对贩卖的知识焦虑产生免疫,毕竟这一类的“鸡汤”听多了才发觉有毒,金钱也许真的买不来内化的知识,买来的只是对自己内心的暂时安慰,时间久了人们就发现,学习的过程远远重要于对知识付费的一时冲动,花钱≠博学,真正的自我提升在于系统化的学习和一天天的积累,那么清醒了的用户还会陷入知识付费的“圈套”吗?
三、花样营销手段:被知识付费套路一次就长记性了
也许没几个人的朋友圈里没出现过“单词打卡”“期刊精读”的内容吧,知识付费的玩家们把营销玩出了各种新花样,“打卡达到**天返还学费”“点你链接好友达到**个抽提成”的花样营销手段,激起了知识付费的病毒式转发,这样套路化的手段最终迎来的不仅是平台的强行制止,更是练就了用户们的刀枪不入,“你的套路早已被我看透”。
更何况,转发打卡就是真的学习了吗?前台的虚假表演的用户们,是否在看到好友们的称赞和鼓励后,陷入了更大的知识空虚?
很多人说知识付费将死,中焦视线小编还不敢妄下结论,但是知识付费的短板确实已经开始显现,不仅仅是内容走向颓势、营销套路化等问题,在低迷的态势下,知识付费的资本化道路也显得举步维艰。
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的走势下,知识付费如何维持商业化,如何跑通资本市场,也许成了贩卖焦虑的人们的焦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71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