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北大爸爸分享孩子学习规划,不要被一时分数迷惑,要关注实力增长

北大爸爸分享孩子学习规划,不要被一时分数迷惑,要关注实力增长

今天这篇文章是一位北大爸爸的分享。在这篇文章中,你会看到一位与孩子亦师亦友的家长。他不仅讲述了自己对孩子学习的系统规划,而且与大家分享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严谨的学习态度,还分享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故事,希望各位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欢迎在留言中与我们讨论。以下是正文。

◆ ◆ ◆

不要拘泥于成绩,要看到实力提升

首先,我想要讲一下在很多群里看到的大家对于学习的误区。

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学历很高、职位很高,孩子的学习就一定要好,其实这是不一定的。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成绩优秀,到高中就一定优秀,其实这也不是一定的。

因为我们的初中是CJSY,所以我们的体会就非常深。当时选择CJSY的都是一帮所谓的尖子,包括很多奥数的尖子。结果初一的期中考试,考双百分的就有500~600人。

很多家长开心,孩子也高兴。但是真正理性的家长其实是很糟心的。一个年级1440个学生,一下就有500~600个双百分,这份卷子真的有用吗?

到了期末,考试的难度提了一点,还是有300多人考了双百分。我们最后问了年级组长和教务主任,然后就得知这份卷子是以中等偏下水平基准命制的。

也就是说,这份卷子得到满分,能算优秀吗?最多就是个中等水平。标准是中等偏下,得到满分也只能算是中等。分数满分,看上去是很漂亮,实际上华而不实。哪怕是年级的第一名,也不能说明什么。

后来为了升学,我们家孩子参加了一些集团的杯赛,难度就要大多了。我记得我孩子那届,整个集团的前30名,除了极个别外,其他的最终都进入到了清华北大。

我想说的是,实力其实是在初中阶段垒下厚度的。理性的家长,不应该被表面的分数给迷惑,要关注到学生切实是实力提升。

用目标倒推过程,积淀都在初中

我认为家长对孩子应该用心,对孩子的成长要有一个系统的规划。

这里的规划其实指的是用一种“目标倒推过程”的方式。

我举个例子,比如有家长希望孩子考上清北,或者进上交复旦。但必须考虑到,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高考的分数要有一定的偏差。比如正常估计考680分,实际可能要高出10-30分,甚至也可能低出10-30分。其实大家看分数线,上交、复旦跟北大也差不了几分。

拿清华北大来说,进这些重本学校里面有几条途径呢?第一,裸考;第二,竞赛;第三,自招;第四,领军、博雅等综合评价

实际上,不管是哪个途径,面向的都是优秀的学生。走竞赛的途径难度是很大的。领军、博雅计划也是在尖子中拔尖子,实际上题目也是远远超过高考难度的。

也就是说,如果以清华北大为目标,都要在常规课程之外增加难度。

我孩子那届的年级组长,他当初是在LSGJ送完一届初三,然后来接我孩子这届。送走的那届里有一个男孩子非常优秀,次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名。但他考CJ实验班的时候,学校的尖子生中唯独把他淘汰掉了。

后来我们问为什么他没有考进实验班?因为初中跟高中的要求不一样。这个学生在学校里面从来没有参加学校的拓展班、竞赛班,也没有在外面上培训班,只啃书本,所以他的成绩在学校里还是比较稳定的。

最后老师告诉他说他的数学成绩太差了,那么多孩子里只有他的数学差。他之后补了一个假期的初中竞赛。之后到了高中,这个孩子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选择了数学竞赛。虽然说竞赛没有拿到成绩,但是他的数学素养提高了,凭裸分考进了清华大学。

我孩子这届也有一个孩子。初三时,他8次月考6次第一。作为直升生,他没有参加中考,也没有参加课外的培训。上高中后,这个孩子入学考试还是第一名,但是第一次月考就到了380多名,之后的考试都没有起来。在我看来,是知识的厚度和广度不够,到高中就跑不动了。

由此告诫各位家长,不要光看成绩,要看到他真实的实力。一时的排名靠前不能说明什么。不要纠结于排名,不要只看到分数。要看到自己的对错,有错误了,找出问题所在,去解决。

如果孩子直升、中考没有什么问题,不妨抽出一点时间,学点难一点的知识,拓展一下自己。

大部分的积累都在初中,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初中,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在初中,知识的厚度和广度的积累在初中,整个高中阶段的雏形就在初中。

对待学习,“差不多”是要吃苦头的

我常跟孩子讲,做到了知识的积累,还要对自身的学习状况有清晰的认知,要有严谨的学习态度。估分估得准,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问题在哪里,怎么样去解决。

对于处理这个问题,我和孩子总结了一个闭环的思想。

第一,要学会计划。学习首先要有一个计划,要有一个规划出来。

第二,针对自己的问题所在,评一个分,围绕计划来安排解决方案。

第三,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细微问题或不对的地方进行及时地调整。

第四,总结归纳。

第五,回馈到原点。

很多人都忽略了回馈到原点这一条。通过一场考试所得到的受益,要自己分享自己获得的快乐和成就感,回想自己当时是怎样做对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回馈到下次的学习循环中,继续发扬光大。如果还有问题的,就要继续调整。这个我们叫做螺旋式的循环前进

对于问题,我们采取三个步骤。

第一步就是审题,很多审题不清楚都是概念模糊。

第二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也就是逻辑思维问题。

第三步就是书写,规范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以理综为例,很多的孩子估分跟实际的分数甚至偏差20-30分。这是非常夸张的。

在我孩子那届里面,很多同学通过清北的夏令营拿到了10分-20分,结果由于高考中他们的失误,一翻就翻了30分,结果跟清北失之交臂。于是,家长和老师一起排查,原因在哪里?是失误吗?是知识积累不够吗?那些孩子都是年级前30名的,学习成绩肯定是很优秀的。

我们最后找到了原因,就是规范答题。

讲到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在初中的时候,我孩子的数学作业,其他孩子连抄作业都不愿意抄他的。他的步骤很完整,但是别人都不抄。他写8个步骤,别人只写2个,3个就可以了。有的时候,老师批改作业、批改考卷判得比较松,都是给分的。

当时我孩子就向我提出了质疑:“爸爸,我到底是写多了吗?我浪费了吗?”

当时我孩子在外面学奥数,而且学得很优秀。当时,他的水平在长沙市都是数一数二的,他的答题就是标准模板。教授都说答得很规范,但是别人的呢?可能就只有三个步骤。

我跟我孩子说:“你别管别的,你就只管自己,你就是对的。”

我孩子隔壁班的一个同学,他每次数学单元考试都是满分,但他次次大考没有一次上110分,基本上都在102~105分左右徘徊。这个孩子就说:“我对着答案没错啊?”

最后找了个中考阅卷老师,看了他的考卷就指出来了“你自以为是,漏掉了关键的步骤。漏掉的这个步骤,就是我们要考察你的知识点是不是熟练掌握了。”最后原因出在了这里。

所以我也想给大家打一记警钟,在一定要养成严格地按照答题规范答题的习惯。不要等老师,高中老师是没有时间管你的,习惯就得自己养成。

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相互学习成长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良好学习的习惯。

我们其实很鼓励成绩相当的孩子“拉帮结对”,互相帮助,甚至互相检查对方的作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

当时有个和我家孩子一起学奥数的女生。她最优秀的就是英语和语文,都考过好几次年级第一名,但数学是她的老大难问题。数学每个题目她都会做,但每次考试每道题目必扣一分两分。她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原因所在,导致于她对数学失去了自信。

后来我孩子和她在一起学习,带着她学数学,也向她学习语文英语。在我孩子给她辅导作业的过程中,发现了她作业里有很多细小的错误,导致了她数学学习上的很多问题。也许是一个小小的问题,但是细节决定成败。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跟那个女生沟通的,学习要静心。当初刚好是一个契机,她妈妈要出差一段时间,她就暂时搬去跟好朋友一起住一起学习。我们那一届有好几个优秀的孩子。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每天晚上回去做作业之前,先闭眼静心三分钟,什么时候心收了什么时候开始动笔。

结果等她妈妈回来,这个女生从初二286名,考到了年级28名。一方面是跟我孩子“结对”解决了学习方法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跟学习习惯好的同学在一起学,解决了学习习惯的问题。

她妈妈回来以后就说:“难怪她提升那么多,我在边上坐两分钟,我都静不下心,她居然做四个小时的作业,雷打不动。”以前这个女孩子是个很外向的孩子。她在房间里学习,妈妈在外面看电视。她不是3分钟上厕所,4分钟出来喝个水,时不时出来和妈妈聊聊天。

自从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问题解决后,她最后在整个8500人的第八次月考,排在了第9名,已经非常不错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9971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