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酒文化一直源远流长,作为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也是世界上酿酒与饮酒最早的国家之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一提起酒,首当其冲想起的是什么呢?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诗国,诗与酒自然也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的诗文化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诗与酒结下了难解之缘。以往的文人骚客之中,好酒者向来不少。饮酒在文人中眼中一直都被视为高雅之事。钟敬文在谈到茶时说:“喝茶的情趣,无论如何,总未及吃酒风雅。在历史众多诗人们的文集中,提及酒文化的诗集太多了,相比较于茶也确实相差甚多,此话虽有着个人的偏爱,但文人雅士爱酒、饮酒、写酒,把酒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确实也是常态。
酒的发明也相当偶然。而杜康酒便来源于一个名为杜康的人,据记载杜康把剩饭放在空桑之中,日子久了饭发酵后却散发出一种芬芳的气味,并流出一种液体,杜康取而饮之,感觉其味甘美。杜康受此启发,发明了酒。所谓空桑,即是洛阳伊水流域一个地名叫空桑涧。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在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文化无论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有很多,曹操曾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晋代的刘伶在酒德颂中写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
人们谈阮籍必离不开酒,《晋书》记载他一口气“饮酒二斗”,且“醉六十日”没醒。王绩在《醉后》诗中写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晋书·阮籍传》记载:“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我们暂不考究阮籍是否是冲着三百斛酒去当步兵校尉的,但他爱酒是肯定的,阮籍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酒里。
陶渊明的诗则几乎“篇篇有酒”,以酒来为诗命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如《饮酒诗》、《连夜独饮》、《述酒》、《止酒》等等,又如在诗中表达自己对酒的喜好的《归园田居》。
苏轼在《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说到:“白衣送酒侮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描写的便是陶渊明有一年重阳节苦于无酒,菊篱久坐,欣逢江州刺史王弘送来一壶酒,便立地尽醉而归。
提起诗仙李白那更是与酒有着解不开的联系,唐朝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说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以至“李白斗酒诗百篇”成了中国人心目里一个最为动情和完美的故事。那么“李白斗酒诗百篇”中的“斗酒”有多少酒?各朝各代文人骚客们喜爱喝酒,究竟有多能喝呢?我们熟知的影视剧中,古人都是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他们又是为何千杯不醉呢?
这还得从古时候的计量说起,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一钟为六斛四斗。南宋末改五斗为一斛,二斛为一石。也就是说,宋前一斛和一石重量相当,大概是现在四十斤左右。东汉每斗两千毫升,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大约260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大约220克。隋朝初年,一斤大约670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0克,到了唐至清代,一斤大约600克,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计算,古人之中诗仙李白算是比较能喝的了,但古代的酒酒精含量没有多高,所以斗酒之量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夸张,自然可以大碗喝酒了。
本文由作者理想三巡原创,感谢阅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必追究到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2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