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已是12月中旬了,这个月已经过去一大半了,突然意识到图文这个月我才写了一篇,因为闲暇时间尽忙着写问答了,疏忽了图文。好不容易通过的原创,还需要珍惜,刚给学生们开完会回到办公室,打算写一篇关于新高考的图文。
新高考模拟考试
其实新高考对于绝大多数省份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二批新高考试点省份,采用的是3+3新高考模式,从2017年新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实施,2020年成为山东省第一批参加新高考的学生。
山东省招生考试委员会为了提前检验新高考的流程,于今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组织了一次全省新高考模拟考试,全省各高中学校严阵以待、认真组织学生参加了这次模拟考试。
在这次模拟考试当中,作为副主考,我在本校考点电子监控室工作。模拟考试期间曾打算写篇文章,时间过去了半个多月了,写作的热情似乎有点淡了。但是为了保住原创标签的存在,还是拿过了键盘,继续做着键盘侠。
这次考试的新变化
1,历时四天;
2,有两天的上午连着考两门;
3,政治和生物的考试时间均在上午12点30分结束;
4,英语竟然考了一整天,上午两次听力测试,下午英语笔试;
5,安检措施更加规范严格,考生入场使用了人脸识别仪;
6,理化生政史地实行单科考试,不再是三科一张卷。
这次考试的最大感受
累,
累,
还是累!
原来两天的高考战线一下子拉长到原来的两倍,考生累,监考老师累,参与高考的人员都累。
新高考PK老高考
虽然新高考给我的感受是累,但是如果把新高考与老高考相比的话,我宁愿累一点,也愿意让学生们更好地发展自己、成长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高考打破了文理科壁垒
老高考模式下,学生是分成文科生和理科生的,学了文科,理科你不可能学;同样学了理科,文科的课程你也不能学了。
有些学生同时喜欢理科的某门课程,也喜欢着文科的某门课程,在文理分科的模式下,只能在鱼和熊掌之间进行取舍了,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新高考改革改变了文理科的界限,考生可以从理化生政史地六门课程中任选3门作为高考科目(3+3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他们来说真是太好了。我认为3+1+2的模式不如3+3模式更经得起推敲。
新高考录取模式更加科学
新高考的录取采用两依据一参考的模式,引进了综合素质评价,体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填报志愿采用“专业+院校”的模式,淡化了本专科之间的界限,淡化了高等院校等次的界限,突出了专业的重要性,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当然在很多细节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就不一一列举了,仅此两点,我认为新高考就已经完胜老高考了。
对新高考的几点看法
通过这次模拟考试,我认为新高考还有几个方面需要进行完善:
一是外语听力没有必要单独提前考试。山东省外语听力高考测试的正式时间是1月8日,一个上午完成两次测试。为了这一个上午,全省上下需要围绕听力高考测试而忙碌还几天。1月6日或者7日,各地市、县区必须召开高考工作会议,各个考点需要拉起横幅,悬挂彩旗,布置好考场,监考教师要提前开会,各职能组也要提前开会并做好相关的物资准备,还要实行交通管制,交警、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安排人员介入这次高考听力。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只为这一场听力,性价比高不高呢?值得商榷。倒不如直接安排在六月份的高考当中,单独考听力就是了(据说是为了避开夏季的雨季,更好的提升听力保障系数)。
二是没有必要按照科类设置高考考点。有些地方把某些考点设置为物理、生物、地理考点,把另一些考点设置为历史、政治、化学考点等,没有必要。这样做会加重考生的心理负担,需要频繁奔赴于不同的考点之间,对交通、心理都带来压力。不如在每个考点都设置有所有学科的考场,这样的话,考生在一个考点即可完成考试。
三是没有必要拉长高考的天数。现在选科了,理化生政史地单独分科考试,时间均是90分钟,分值均是100分。与文综和理综时期相比较分值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考试时间变长了。
能不能把学生选考的科目集约起来放在一场考试?比如张三选考了理化地,李四选考了化政史,王五选考了理地生,在考场上,张三的试卷就是理化地,李四的试卷就是化政史,王五的试卷就是理地生。
有人担心出现混乱,其实是多余的。在编考场的时候,完全可以按照选考科类编,比如理地生考场,化政史考场等。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缩短了高考的天数,却没有影响选科考试的效果,并且还有利于学生的考试。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张三同时拿到了物理、化学、地理的卷子,他可以更加灵活的对考试时间进行合理地搭配,这是分科考试不具有的优势。
不知不觉间,又敲出了1800多字了,也有点困了,先写这些。
毕竟这是个人的一点看法,不正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我是朗月寒雪,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92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