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都爱跟孩子讲道理,可往往道理讲了千遍万遍,可孩子该不听话还是不听话。家长的苦口婆心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不少家长抱怨,怎么生了这么个不听话的娃。
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效的教育
朋友的女儿已经四岁了,可是有一点非常让她头疼,就是孩子不愿意刷牙。眼看女儿的牙齿慢慢开始有龋齿的征兆,朋友特别着急。每天晚上睡前都提醒女儿一定要给牙齿做清洁,苦口婆心地和她说不刷牙对牙齿的危害。可这一切都成了无用功,女儿一说刷牙就哭闹不止,怎么讲道理都没有用,最后朋友实在没办法,只能强硬地拽着孩子去刷牙,可一旦没有了朋友的监督,女儿还是会逃避刷牙。
为什么苦口婆心地对孩子讲道理,都变成了无效沟通呢?因为你自认为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根本就是无法理解的,你也没有办法真正地用道理去说服她!脑科学研究表明:孩子3岁前,给他讲道理根本没有用!而在3岁之后,很多时候你的道理也并不能真正被孩子认可。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孩子所看到的,其实和成人所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情况,父母给孩子讲道理,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孩子并不能理解太多。
著名思想家卢梭也曾说过,对孩子讲道理是有益无害的教育方式。既然是孩子,那总有时候会有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想法,给我们带来麻烦和困扰。作为家长,不应该是用“道理”批判孩子的“错误”,轻易论断孩子“不听话”,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感觉一下他的想法和愿望。当孩子听不进去你讲的道理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考虑如何变通了。
“道理”不是不能讲,而是更应该注重孩子的亲身感受
其实,孩子犯错或是做得不好的时候,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个时候,家长说得再多或者是什么都不做,都不如简单的“我知道”三个字更能让孩子感到温暖和平静。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才是安抚孩子的关键。同样的,很多事,让孩子去亲身体验才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拿之前朋友女儿不肯刷牙举例子,朋友其实从来没有留意到女儿刷牙的真实感受。即便是孩子,不愿意去做某些事情也总有一个原因,哪怕是这个原因让你感觉再荒谬,可事实上,如果找准了原因的症结,才好对症下药。
家长一味地只是注重自己的要求是符合“道理”的,却没想过自己的做法是不是有道理。就刷牙这件小事,如果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而不是用大道理去施压,效果可能会完全不同。有些孩子其实不过是单纯的觉得牙膏很“辣”,会让她们感到不适。这时候,如果家长通过游戏或是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从中找到刷牙的乐趣,或是更换刺激性较低的牙膏,让孩子亲身去体验,其实完全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还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育从来不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而是一个让孩子体会的过程。看见了,体会了,理解了,这才能真的去明白这个道理,最终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情绪模式。
说得好不如做得好,身教永远重于言传
“言传”、“身教”双管齐下是传诵千古的经典教育方法,可是一遇到问题,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念头还是劝诫孩子,给孩子讲道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思,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你给孩子讲道理,意图太明显,孩子是被动接受。如若你以身作则,以你的行为去影响他,那么效果将会好许多。
你想要孩子好好写作业,那么最好你能够拿起书本学起来;你想要孩子不玩手机,那你最好也将手机放下来。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件事情,你自己都做不到,那还怎么要求孩子能够做到?
总之,事事都讲一番道理,不见得就是有气魄有能力的表现。语言虽然能影响一个人,但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家长就要口头少讲道理,行为符合道理,这样孩子才能明白道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6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