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罗振宇与申音分手,“逻辑思维”散伙,切记:股权分配需动态调整

罗振宇与申音分手,“逻辑思维”散伙,切记:股权分配需动态调整

2014年5月,传出“中国互联网知识社群第一品牌”的《罗辑思维》的两位创办人申音和罗振宇友好地“分手”了。2014年7月,独立新媒(北京)信息科技公司的股东进行了变更,罗振宇将持有的独立新媒的股权全部转让给了申音,申音成为了独立新媒的唯一股东,标志着两位创始合伙人的正式“分手”。

我们大家都知道,“逻辑思维”是国内比较知名的知识运营商和服务商,主讲人为罗振宇,旗下包括知识服务平台(得到APP)、微信订阅号以及知识类脱口秀视频节目。从2012年开播,“逻辑思维”长视频脱口秀累计播出近300集,在喜马拉雅、优酷等平台的播放量超过10亿人次,在社会历史、互联网经济以及创新创业等领域制造了非常多的现象级话题。“逻辑思维”的快速崛起,引起了资本是市场的关注,有不少投资机构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但就是这样一家优秀的自媒体公司,在形式一片大好的形式下,却传出了创始合伙人“分手”的消息,是什么导致两位创始合伙人在公司欣欣向荣的情况下分道扬镳的呢?

辞职CCTV,成为自由职业者

罗振宇曾经担任过中央电视台《对话》、《经济与法》电视栏目的制片人,担任过《中国经营者》、《决战商场》以及《领航客》的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还担任过第一财经频道的总策划。2008年从CCTV辞职,成为了一位自由职业者。

合伙创业,创办独立新媒

2012年4月,罗振宇与孙佳佳、朱珊珊、申音4个人合伙创办了独立新媒,其中申音的持股比例为55%,罗振宇、孙佳佳以及朱珊珊三个人的持股比例均为15%。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但从股权比例上来讲,对一家拥有4位创始股东的初创公司而言,这种股权结构并不算太差!就在这一年的年底,也就是2012年的12月份,《罗辑思维》视频脱口秀第一期正式上线,此后基本上每周更新一期。主要内容就是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视频观众的独立思考。

欣欣向荣,突然分手

经过大家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截止到到2013年12月,“逻辑思维”的微信粉丝突破150万人,铁杆会员超过5000人,普通会员接近20000人,营业收入将近1000万元。“逻辑思维”这一年多的经营数据,引起了一些投资人的关注,当时就有投资机构给出了10000万元的估值。而就在这个时候,孙佳佳和朱珊珊两位创始合伙人决定从公司退出,并将股权分别转让给了申音和罗振宇,公司就只剩下罗振宇和申音两位创始股东,其中申音的持股比例调整为82.35%,罗振宇的持股比例调整为17.65%。在调整后的股权结构下,两个人按比例分享《蛮子文摘》、《凯子曰》、《逻辑思维》等多个项目以及独立新媒旗下一家子公司的全部收益。就在孙佳佳和朱珊珊两位创始合伙人退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传出了罗振宇和申音“分手”的消息。

股权错配,利难平衡

至于“分手”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有模式方面的,也有理念方面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因为“利益”这两个字。独立新媒旗下的项目比较多,除了“逻辑思维”这个项目,罗振宇基本上不参与其他项目的工作,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由申音来负责。对于“逻辑思维”这个项目,两个人的分工,一个是台前一个是幕后,申音主要负责运营和推广,将台前的罗振宇到造成新媒体明星,吸引大量粉丝,再通过粉丝转化来赚钱。当罗振宇成为明星之后,很多资源就会奔他而来,罗振宇就会显得越发重要。最为关键的是独立新媒旗下的其他项目运营的并不是太好,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逻辑思维”这个项目,而两个人的股权比例又相差太多,利益难以平衡,这应该才是导致两人“分手”的罪魁祸首!

股权分配,人资分离

过去创业,往往是谁投资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完全按照出资比例来分配股权,而现在轻资产的公司越来越多,知识、智慧才是企业最重要的动力来源,企业的利润主要是人才创造的,让有能力的合伙人给没能力或能力不够的合伙人打工,是不能长久的。所以,我们要跳出完全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股权的原则,进行人资分离设计,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这个案例当中股东D出资53万,在四人当中他出资是最多的,但他只持有21.2%的股权,而股东A至出资27万却拥有60.8%的股权,为什么呢?股东D虽然出资最多,但人力价值为0,说明股东D只是一位财务投资人不参与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股东A虽然出资不多,但他是以过去的经验、资源、智慧以及未来对公的全职投入作为条件来换取股权的,这个案例当中资金占的比重是40%,人力为60%,但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公司这个比利是不一样的,切不可套用。在这个案例当中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除了作为财务投资人的股东D之外,另外三位股东的岗位、作用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公司的发展都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股东的作用和价值会越来越大,而有些股东的贡献却会越来越小。

所以,如果我们在设计股权结构的时候考虑人力资本的价值和贡献,就要考虑与之相配套的股权动态调整机制,否则就会导致利益的失衡,从而引起股东之间的权利争斗,甚至散伙。就拿“逻辑思维”的申音和罗振宇来讲,一个是幕后的运营,一个是台前的明星,双方对各自的价值和贡献存在不同的认知,从而导致两人对利益的分配产生不同的预期,很明显幕后与台前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模式下,其价值和贡献是都是不同的,甚至会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如果当初在分配股权的时候就考虑到这些因素,设计了股权的动态调整机制,也许就不会出现“分手”的结果。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周明礼;股权梦工厂原创发布,转载时请保留本段文字,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515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