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爱看书嘛?我儿子一般般,就是囫囵吞枣,平时故事书看的多,因为是二年级,看图写话接触的多一些,现在比原来强多了,能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写完,但是细节上还差的多。现在晚上学完习,练琴,各种打卡完成后,时间就很紧张了,经常没有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周末能抽1、2个小时阅读,最近在尽力保证阅读时间。
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
在杭州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一年读书360多本,这是什么概念,如果平均一本书是10万字的话,这一年的阅读量就有3600万字。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是145万字左右,也就是说这个要求,他2周就能完成。别说是孩子了,大人也很少有能做到的吧?是什么让他对书这么感兴趣呢?
他家几乎不开电视、父母从小跟他亲子阅读
“除了零碎的课余时间,每天早上6:20-7:40,晚上9:30-10:00,我都用来看书,节假日阅读时间更长。”他爱看书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39万字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他两周时间就能看完,而且来回看了四五遍,封面都被翻褪色了。他妈妈说,因为这本书比较厚所以读得慢,去年她给买了360多本书,一年就都看完了。最快的时候,10万字左右的书他一周能看10多本。
父母都爱书
他的爸妈都是爱书之人,平常家里闲下来,就打开音响放点轻音乐开始看书,电视几乎不打开。“孩子小的时候,我们选一些绘本读给他听,这是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孩子妈妈说。渐渐地他不满足于听大人讲了,想自己读,一开始只是看些绘本上的图画,碰到一些生字就问大人,有时候出去玩,碰到广告牌爸妈也会教他识字,所以他的识字量越来越大,能看懂的书也越来越多。
宁可买新的送人,也不借给别人借书
他还有个习惯,就是愿意在读书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把心得写在书上,所以说平时同学找他借书,他就是买新的送给同学,也不把自己的书借给别人,就是怕别人把他的书弄丢了,把自己总结的一点一滴给弄丢了。
阅读是不是靠“跑量”,越多越好呢?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很难达到他这个量,所以家长也没必要盲目去学。比如我孩子的学校,一般要求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是半小时,1个月精读一本书。
“好的阅读应该是精读和泛读结合的。”我做教育的同学告诉我,他觉得精读不一定要很大量,但一定要带着思考去读,把自己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这才能把所看的书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当然泛读也不可或缺,因为广泛阅读决定着知识面和视野。
很多家长跟孩子说:“多读书才能写好作文。”有很多孩子看了很多书,但作文并不一定出彩,因为他们都是看了故事书,只在乎看故事时的生动有趣,看完了却什么也没留下,阅读理解和作文水平也没见的提高。有个教育专家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是要多读经典,名家的散文集,这些对作文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儿子看完书后,让他讲讲这本书写的什么?就讲不出来。我现在已经不要求他快了,我要求他看完后给我讲这个故事说的什么事情,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然后从中学到了什么?我觉得什么时候他都能总结的头头是道了,什么时候就学会读书了。
其实阅读是种能力
若过去,阅读还能称得上是一种兴趣的话;那么现在,阅读,对于孩子来讲更像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最简单的例子:仅仅是小学阶段来讲,没有阅读的技能,孩子的语文试卷做不完;数学应用题无法正确理解;就连英文,可能也会被错误理解的题意所干扰而做错;放弃考试不说,就是在课堂上,也许会因为理解有误而导致听不懂老师的话……
小学阶段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写在最后
怎么叫“会读书”?
如果光看书而不讲述或者整理,这是阅读效果非常差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孩子看过就算是懂了书中的内容,但实际只是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而不能把里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更谈不上了解书中隐含的意义,发现其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如何把书本内容运用到自己的身上,所以说要爱读书和会读书根本就是两回事儿!
抽空,我再研究一下怎么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到时分享给大家
我是浆糊老爸,一个学着做爸爸的爸爸,感谢您的点赞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54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