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
——关于心智发育的研究
研究一:关键期效应
脑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在身体、心智发育的过程中,都呈现出“关键期效应”。
什么是关键期?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说:“这个时候,你应该教孩子说话了,再不教就太晚了。”这里的“这个时候”指的就是学习说话的关键期。
关键期指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某些行为在适当环境刺激下才会出现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缺少适当的环境刺激,这种行为便不会再产生。
也可以简单地解读为,个体在发展的某个时期,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相对于其他的时期,更容易学习某一种知识、行为和技能,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时期。比如,孩子学走路。如果,从来都是把孩子捆绑在床上,那么就是到四岁,甚至十岁都不可能会走路。因为关键期的时候,我们没有好好的引导他,帮助他去习得走路的本领。
关键期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奥地利生态学家康罗德·洛伦兹(1937)提出来的。他在对鸟类自然习性的观察中,发现刚孵出的幼鸟,如小鸡、小鹅等,会在出生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学会追逐自己的同类或非同类,过了这段时间便再也不能学会此类行为或印刻自己的母亲,而这段时间是很短的,故称为关键期,又称最佳期、敏感期、临界期、转折期。
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类研究借用到儿童早期发展的研究中,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等。
研究二:镜像神经元——塑造人类行为和关系的双手
80年代末,意大利帕玛大学佐拉蒂的研究团队,发现猴子大脑中有一种特别的神经元。当猴子伸手去抓东西吃时,其脑运动脑皮层中这些神经元活化起来。而看到别的猴子去拿东西吃时候,其它的猴子一模一样的神经元也活化起来,这种现象就叫镜像。镜像也就是模仿,镜子里的我抓抓头,它也抓抓头;镜子里我叹一声气,两手一摊,它也会叹声气,两手一摊。
此后,研究团队继续深入在人的大脑当中进行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的神经活化形态,于是给这类神经元取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简单地说,就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仿的生物学机制,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模仿他人,也帮助我们洞察别人,产生共情,分享交流。
举例来说明——当看到旁边有人在吃葡萄,吃柠檬或酸东西的时候,我们嘴里会有口水涌出来、冒出来;当好友失恋很难过的时候,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替她难过;当爱人因为获奖,因为提升,因为赚了很多钱,我们的喜悦一点不会少于她,这都是神经元的心理效应。我们的分享、洞察 、共情 、模仿,都跟这一组神经元有关,而且这个神经元很奇特,遍布在大脑的每一个区域。
心理学家安迪·缪西夫也对孩子做了一个相关的试验。他在了一个木盒子里面装了一个灯,上面有一块塑料板,只要人接触到这块板,下面的灯就会亮起来。那天,他请来了一对母子,孩子刚满周岁,妈妈抱孩子坐在这边,试验人员把盒子放在了她和婴儿中间的桌子上,试验者低下头去碰触塑料板,盒子里面的灯亮了。紧接着孩子被妈妈抱走了。一周以后,这位妈妈和宝宝又被请来,依然是这个场景,试验人员让他妈妈仍然抱着孩子坐在对面,试验者什么也没说,没想到宝宝像接到了什么指令似的,迅速的把头低下去碰触了塑料板,灯亮了,宝宝笑了。宝宝原来记住了,一周前在这个房间里看到过的事情,并行动了。心理学上把这种模仿叫做延迟模仿。全世界的宝宝都能做到。
可以说,模仿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是塑造我们行为的一双有力量的手,在生活当中模仿的例子随处可见,特别在孩子小的时候,你做什么他都会有模有样的去做,孩子的动作、语言、思维、技能以及许许多多行为的形成都与模仿离不开。
案例重现
——“拳头大脑”巧解心理病因
一个高二的学生,曾被一家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和“厌食症”,这叫“共病现象”,也就是说,两种病共同都得了。
孩子的父亲带孩子在医院治疗了两个月,又在家休息了一个半月,可孩子还不能去上学。再次复查,医生告诉这位父亲说:“要去做心理咨询”。
虽然他很纳闷,但是,还是预约了心理咨询。
于是,就带孩子来到了我的心理咨询室。一进门,这位父亲就用手指着我说:“你告诉我!我孩子病好了!出院了!为什么还不去上学?还要做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医生推到你这里,会不会你又推到其他人那里?”
他很生气,生气有道理吗?有道理。因为他不知道内在的症结在哪里?从他的口气当中,我感到了这位父亲对咨询的阻抗。
我微笑地倾听着这位父亲的问题,并没有立马回答他。我在迅速地思考:如何更直观,更快速的让他知道身心是交互影响的原理?激发他们进行心理咨询的内在动机。
我一边倒水,一边请他们坐下。没想到,孩子把椅子拉开了与他父亲的距离,侧身坐下。从这个动作中,我感觉到了一点什么,于是,就借机去探一探父子之间互动的情况怎样?
我对孩子说:“看看爸爸,他很为你着急”。
孩子把头侧了过去,低下,不敢抬头看父亲。
我又对父亲说:“你看到孩子了?”
这位父亲很生气地站起来说:“病都好了。还不上学。对自己没有一点要求,以后有什么用?”
听到这话,孩子猛地站起来,转过身去,但,还是不敢面对他的父亲。一边跺脚一边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
父亲一听,似乎更火了。猛地用手去拉孩子,似乎就要打起来了。
这时候,我做了一个暂停的姿势,示意他们都坐下。我从桌上拿起了一张纸和一个笔递给了孩子,在他的耳边说:“刚才,我听到你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那又是哪样的?写在上面好吗?”我感觉到,孩子似乎非常害怕面对他的父亲,就是连“跺脚”的时候都要背对着父亲。
他拿到纸和笔,点了点头。然后,写了一会儿递给我。
我看到上面写着:“我很听爸爸的话,一直很用功,真的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上不去,好焦虑!后来病了,爸爸还说我假病,他总不相信我。”
看完后,我摸了摸他的肩头,轻声地叹了一口气。沉默了一会儿,我对孩子说:“现在,我们一起用手做几个动作,做完以后,你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目前这种状态背后的一些重要东西。爸爸也会更好理解你,好吗?”
孩子点了点头。
于是,我和他一起演示了拳头大脑。我们一边做,我一边对他解释——
这就是你的“大脑三兄弟”。老三叫大脑皮层。加工你的理性认知,比如说,爸爸对你的要求,妈妈对你的要求,学校对你的要求,你自己对你的要求,都在这里进行加工。如果,这些理性认知不断对你喊话:“一定要努力!一定要达到目标!不达到目标我死不罢休!”这种信念,可以引导你的行为。但是,如果考试的结果经常不那么如意,这时候夹在中间的老二边缘系统,消极情绪就会爆棚,并不断地对自己喊话:“我很努力了,但我还是考不好!我真的很笨!”进行自我指责。同时,也会对相关他人喊话:“你为什么对我要求那么高!”指责他人。这时,大脑中的“老三”和“老二”就冲突了,争吵了起来。随之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不仅如此,当负面的情绪不断地被激发,特别严重的时候,就会影响到“老大”——脑干。老大是管理生理功能的一个组织机构,它循规蹈矩。老二、老三的争吵影响到了它, 这时,它该睡的时候,不再释放睡觉的信号。该吃的时候也不再释放饥饿的信号,人就病了……
当我和孩子一起用“拳头大脑”比划着,把孩子的问题进行了一个形象巧妙地说明后,父亲在一旁非常认真地听,很认真地看,好像生怕错过了什么?做完以后,孩子闭上眼睛,低下头说:“原来是这样的,原来我是冲突了,所以病了。”
这时候,这个父亲站了起来对我说:“老师我明白了,原来孩子心里的疙瘩没有去除。我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自己的要求跟他考试结果后不良的情绪在冲突,在吵架。他心里可能还有问题,怪不得医生说要来做心理治疗。”
我笑着对孩子父亲说:“现在,我回答了你刚进来时提的问题了吧?”
“对对!对对对!”这个父亲急忙回答。
我紧接着说:“你也要积极的参与。”
“我干嘛参与?”这位父亲困惑地问。
我说:“你也有份,孩子大脑中”老大、老二、老三“它们的交互作用跟你也直接相关,你也参与其中的。”
就这样,我和那个孩子一起通过拳头大脑的演示,让父亲、孩子直观的明白了问题背后的症结,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积极疗愈的动机。接下来一共16次心理治疗,父子俩每一次都能够配合,孩子终于获得了痊愈。最后,如愿考进了他非常希望的一所大学。
在心理咨询和教育中,用不着长篇大论,有时只要小小的几个动作,就可以直观,简洁,快速的,把问题说清楚。(摘自《咨询手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88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