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秋七月,尚未从“元嘉北伐”惨败中恢复元气的宋文帝刘义隆又遭到了亲情上的迎头痛击——太子刘劭与女巫严道育合谋,“琢玉为上形像,埋于含章殿前”,诅咒宋文帝早日升天。案发后,“上虽怒甚,犹未忍罪也”。次年春,宋文帝获悉严道育虽被遣逐,但刘劭和刘浚(文帝次子)不思悔改,仍与其往来,于是萌生了废黜太子、赐死刘浚的念头。
废黜太子当然不是件小事,因此宋文帝十分谨慎。他让侍中王僧绰把汉魏以来废黜太子、诸王的典故找出来作为参考,但并没在朝堂上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而是每天晚上和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徐湛之“屏人语,或连日累夕”。因为怕隔墙有耳,他还常让徐湛之拿着蜡烛,“绕壁检行”。
如此小心翼翼,显然说明宋文帝仍旧拿不定主意。也难怪,刘劭是长子,已经做了20多年的太子,可谓羽翼已丰,一旦废黜,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朝中不同利益群体的动荡,且东宫一万多甲士唯太子之命是从,难保不弄出天大的动静来。再说,太子即便被废黜,由谁继任也是个难题。南平王刘铄的妃子是吏部尚书江湛之妹,随王刘诞之妃则是徐湛之的女儿,“(江)湛劝帝立铄,(徐)湛之意欲立诞”。这两位“湛”是宋文帝最为信任倚重的大臣,无论听谁的都必然要“得罪”另一位,何况宋文帝心目中还有另外一个人选——建平王刘宏。
真是左右为难。王僧绰看出了危机所在,便进言说:“建立之事,仰由圣怀。臣谓唯宜速断,不可稽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又进一步警告说:“事机虽密,易致宣广,不可使难生虑表,取笑千载。”意思是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思虑过多反容易引起祸端,以至贻笑后世。宋文帝听了,深以为然,但仍旧犹豫不定。
结果不幸被王僧绰言中。宋文帝的密谋尽管称得上“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风声还是传了出去。泄密的不是别人,正是宋文帝自己。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最宠幸的潘淑妃,潘淑妃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刘浚,刘浚早就和刘劭狼狈为奸,遂向刘劭密告。刘劭感到大祸临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亲信将士数千人矫诏骗开城门,发动了宫廷政变。
这天晚上,宋文帝和徐湛之“屏人语至旦,烛犹未灭,门阶户席直卫兵尚寝未起”,看到东宫叛军持刃上殿,情知不妙,“举几捍之,五指落,遂弑之”,时年47岁。徐湛之想从窗户逃跑,“未及开,兵人杀之”。江湛正在禁中值夜班,听到喧噪之声,赶紧藏到边上的小屋里,也被士兵搜出杀掉。弑君后,刘劭即刻自立为皇帝,改元“太初”。不过,因弑父篡位,刘劭众叛亲离,刚过了三个月的皇帝瘾,就被率兵讨逆的刘骏(宋文帝第三子,后为孝武帝)俘虏后处斩。
中国历史上,太子的废立,无论是阴谋还是阳谋,往往都会引发严重的宫廷危机。太子是未来之主,无论是朝中权臣还是外戚、宦官,无不在其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利益期待,所以各种政治势力都会想方设法在废黜太子或策立新主上施加影响。而集权制与家天下的统治格局又使得权力内生出私有化属性,无法通过公共权力范畴下的民主、公正、公开等机制来实现权力的授受与转移,因此往往会遵从弱肉强食的社会丛林法则,从而打开了权谋与暴力的拼斗绞杀的“潘多拉之盒”。而这也正是宋文帝尽管小心谨慎,在密室中徘徊筹划,却最终无法避免宫廷喋血的惨痛局面的根本原因。(来源|《读者报》 作者|卢荻秋)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7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