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融史说记---绛帐

马融史说记---绛帐

马融,字季长,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生于右扶风茂陵,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去世,享年88岁。

马融出身名门,他的叔祖父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他的姑姑是被誉为众女师范的明德马皇后,他的父亲是位及将作大匠之位的马严。他天资聪颖,博学多才,是东汉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是汉代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之一。他一生对儒家学说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对儒家典籍的深入研究和精到注解以及对儒家文化的鼎力传播。使儒学在东汉得到不断发展,使古文经学达到新的高峰,也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出仕以后,他屡次向朝廷直言进谏,几次请求赶赴疆场,为国效命。但他的主张一直不被朝廷所采纳,反而多次因言获罪,受谗被贬,近乎亡命!

虽然他一生仕途困顿,官场失意,但他一直秉持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一生潜心研究儒家典籍,不拘世俗所见,遍注群经,终成闻名天下的通籍大儒。在他为官期间和病老还乡之后,始终以传播儒家文化、教化民众为己任,所到之处,不忘传经授徒。他一生教授弟子上千,高业弟子也有四五十之多,学生里出了很多像郑玄、卢植这样名传千秋的杰出人物,使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薪火相传。

他在教学方法上不拘儒者之节,方式新颖,独树一帜,为后世所称颂,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页。“绛帐”一词,已成为后世对讲席或师门的敬称。明末清初人程允升在其所著的童蒙读物《幼学琼林》中有“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之说。

马融讲学的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后世人或建庙宇、或设书院、或建祠堂,或以故事传说等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杰出的儒家先贤。湖北荆州有马融祠和绛帐台,甘肃成县的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有马融讲经遗址,陕西周至仙游寺有他青年时发奋读书的“马融石室”, 陕西兴平、杨凌等地都有马融讲学的遗迹,陕西扶风有马融讲经台和“绛帐传薪”碑刻,绛帐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


马融

大儒马融生活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

遥望2000年前的大汉,不由人心旌激荡!

这是一个国威远扬的时代!“明犯大汉者,虽远必诛!”它的疆域东临大海,西至西域,南至百越,北至漠北,九州一统,百国来朝。

这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它开创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影响中华2000年,并且早已远播海外。

这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项羽、韩信、张良、刘彻、苏武、刘秀、李广、马援、张骞等一个个英雄人物灿若晨星、光耀古今!这又是一个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时代,司马迁、班固、董仲舒、王充、贾谊、司马相如、马融、张衡、蔡伦等诗词歌赋独领风骚,发明创造领先世界!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大汉帝国对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影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它使中国国力和中华文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使中国成为当时比古罗马还要繁荣的世界文明中心。汉语、汉服、汉族、汉字的得名,都与大汉帝国紧密相联。

公元前206年,市井无赖出身,文不能写,武不能战的刘邦抓住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机遇,在一帮能臣名将的辅佐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建立了一个延绵四百余载(如果加上蜀汉,接近五百年),影响中国和世界几千年的大汉王朝!

从刘邦公元前206年建立大汉起,经过文帝、景帝两朝的励精图治,修养生息,西汉终于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时期达到空前鼎盛时期,大汉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大汉帝国开拓的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随后,汉昭帝、汉宣帝做为守成之君,维持了西汉的平稳发展。从汉元帝开始,由于宦官、外戚专权,社会矛盾逐渐加剧。到昏庸荒淫的汉成帝、汉哀帝时,大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国运将尽。后来的汉平帝、和末代皇帝孺子婴都是被外戚王莽当作傀儡的儿皇帝。两个皇帝在位时间总共只有八年。公元九年,王莽终于撕下“居摄践祚”的遮羞布,欣然接受“禅让”,兵不血刃的夺下了大汉江山。轰轰烈烈的西汉帝国历经一十二帝,二百一十四年后寿终正寝!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以阴谋篡位的新莽王朝在各地揭竿而起的讨伐下仅存十五年就昙花一现,寿终正寝!以种田为生,雄才大略的没落皇族刘秀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在刀光剑影中驰骋疆场15年,在公元25年一统天下。让历史走出低谷,让天下重获太平,建立了延续195年东汉王朝!

历经十三帝的东汉王朝和西汉一样也是历时近二百年。东汉十二帝中,既有雄才大略、救民于水火、扶汉室之将倾的中兴之君刘秀和继体守文,开创永平之治,把东汉推向强盛顶峰的明帝刘庄、章帝刘烜。也有被宦官外戚左右,不纳忠言,残害功臣,使国家日渐衰朽的安帝刘祜、顺帝刘保、桓帝刘志、灵帝刘宏。虽然东汉宦官干政,外戚专权,把整个东汉王朝大多数时间整的国无宁日,但宦官中也有蔡伦、郑众,外戚中也有马援、梁商、邓骘等以国为家,忠心报国的忠臣良将。皇后中也有堪为众女师范,明德贤良的马皇后和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夙兴夜寐,为国操劳致死的邓皇后。

大儒马融在他八十八年的人生生涯中,历经了东汉十三帝中的八个皇帝。除章帝是十九岁即位外,和帝即位时十岁,安帝即位时十三岁,顺帝即位时11岁,炀帝即位时刚过百天,当了八个月皇帝奶还没断就死了,冲帝2岁即位,3岁驾崩。质帝8岁即位,9岁被梁冀毒死,马融经历的最后一个皇帝桓帝即位时也仅仅15岁。皇帝年幼,导致太后临朝,外戚掌权。皇帝长大后要摆脱外戚控制,大多求助宦官,消灭外戚。消灭外戚后宦官又把持朝政,铲除宦官又导致外戚重来。外戚和宦官,就像去之不掉的两个毒瘤,渐渐把东汉王朝的气数消磨殆尽!马融去世时汉灵帝执政,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各地民众造反不断,宦官专权成了压倒东汉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在马融去世18年后,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把刘秀创下的二百年东汉江山彻底葬送。


汉朝开国皇帝

马融的一生,经历了东汉王朝从鼎盛走向衰落的全过程。他少年时刻苦攻读,立志建功立业,为官后恪尽职守,恤民爱民。面对夷狄之患,他洞察时局,直言进谏。看到边塞危急,他大义凛然,慷慨请缨!可惜他一生一直未能驰马边疆,实现他报效国家、建功封侯的宏愿。但他不忘儒者职责,毕其一生,注经讲学,广纳生徒,这反而成就了另一个别样的马融,留下了“风流旷代夜传经”的惊世传奇和“绛帐传薪”的千年佳话。

出身名门

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马融出生在三辅之地的右扶风。马家在当时已是社会上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他的叔祖是官至新息侯的伏波将军马援,姑姑是东汉第二帝刘庄的妻子马皇后,父亲马严时任五官中郎将。马融出生后的第二年马严官拜大中大夫,随即又迁任将作大匠,职权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住建部部长。他的叔辈中有三人封侯,一人任虎贲中郎将。马家当时可谓位尊人显,是有名的官宦世家。

时势造英雄。马融的叔祖马援遇到了刘秀这样的圣明君主,成就了他流传千古的不朽功业。他一生南征交趾、西定陇西,铜柱题名,建立了旷世武功。同时他的“丈夫立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和“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壮志豪情,成了激励后世仁人志士发奋图强、慷慨报国的座右铭。还有他的被誉为古今第一家书的《诫兄子严敦书》(严即马严,大儒马融的父亲),经过马氏后代的不断弘扬,形成了马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忠义爱国的民族气节,恤民爱民的为官盛德,笃学苦读的学习态度,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的优良家风。

公元88年,马融9岁时马严退官自守,在家亲自教授马融读书。出生在这样一个家风谨严的官宦世家,受先祖马援、明德马皇后高尚人格的影响和父亲马严的严格教导,少年马融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从小树立了“报国立功,安邦定国”的远大志向。

南山苦读

在父亲马严的悉心教导下,马融学业日进,十几岁时马融已成为学有所成,风度翩翩的少年才俊。但在他身上丝毫没有富家子弟骄奢淫逸、不求上进的浮浪之气,而是听从父亲的教导,一心向学。为了进一步学习深造,学有所成,他辞别家人,外出游学。后经人指引,拜在了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的著名学者挚恂门下。挚恂是当时名重一时“关西大儒”,他毕生研究儒家经典,不屑于入朝为官,对于朝廷的征辟从来没有应诏,终生隐居山林,以读书授徒为乐。

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在挚恂的悉心教导之下,马融开始了他成为“通籍大儒”的艰苦的学习生涯。为了排除干扰,他在终南山凿石筑室,心无旁骛,面壁苦读。在这里,他通读儒家经典,遍览诸子百家。几年之后,已成为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声名远播的著名学者。

在南山求学的日子里,他不光学到了博大精深的学问,也获得了甜蜜的爱情。挚恂有个女儿叫碧玉,聪慧美丽,才貌过人,世人称之才女。她对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马融十分心仪,挚恂也非常喜爱这个得意门生,就亲自牵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马融。成就了一段女貌郎才、才子佳人的风流佳话。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551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