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辞谢之仪”到“验疾之具”,看宋朝台参制度如何缓解冗官问题

从“辞谢之仪”到“验疾之具”,看宋朝台参制度如何缓解冗官问题

说到大宋王朝,人们想到的除了《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恢弘气象,还有就是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台参制度的变革便是宋朝缓解“冗官”问题的体现。

一、什么是台参制度?最早被记载的唐朝的台参制度是一项仪制

对于台参制度的记载,最早是在唐朝文宗年间,《唐会要卷》二十五记载:

“太和年间,九年八月,御史台奏。应文武朝参官新除授,及诸道节度、观察、经略、防御等使,及入朝、赴镇,并合取初朝谢日,先就廊下参见台官,然后赴正衙辞谢”。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台参其实是一种礼仪制度,“廊下”其实就是朝堂外面供上朝官员休息的地方,文武百官在“廊下”举行的由御史台官员所主持的一种参见、辞谢制度。

《御史台令》中则会规定应当参见台参的官员范围及对官员的管理手段,在中国古代,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起的是监察百官、防范朝廷弊端出现的作用,御史台的御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

等到了北宋年间,台参制度也被继续沿用。甚至北宋的御史地位更加突出,御史台的领导职位——御史中丞的任命都是由皇帝直接决定亲自任命,就是为了使御史台更好的发挥其监察百官的作用。

二、北宋年间,台参制度承袭唐制,北宋熙宁二年,宋神宗企图改革台参制度,却最终胎死腹中

北宋早期的台参制度与唐朝一脉相承,唐徽宗时期的《御史台令》也一直为北宋遵循沿用,官员也要进行辞、谢,《宋会要》仪制四对于如何台参有着详细记载:

“官见、谢、辞(谢)者皆赴正衙......正衙见、谢、辞立于大班之南......次见、谢、辞官入”。

由此可见,在北宋早期,文武百官参加台参的地点是在殿门之外、正衙之下。

而且在北宋早期,还有许多官员可以不参加台参,这在《宋会要》中也有记载:

“若曾任中书门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阶、勋、时邑、章服、馆阁三司、开封府职事及内职转使额、军额,亦不赴台谢”

这段记载说明早期北宋朝廷对于官员参加台参的要求不太严格,参加台参的官员职位范围也相对较小。

而宋神宗即位后,作为“改革皇帝”,神宗对于台参制度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熙宁年间,王子韶上书宋神宗,奏请对台参制度进行改革。

宋神宗

王子韶认为,台参“徒袭旧仪”应当被改革,可是实际上,王子韶是主张通过改革台参制度来肃清朝堂,解决北宋王朝官员冗杂的现状。

北宋王朝官员数量众多,许多官员尸位素餐,年老者、多病者继续为官,同时又不断任命新官员,事实上宋朝官员每月所得俸禄相对于中国古代其他朝代官员来说已经相当多了,朝廷在官员俸禄方面花费巨大,国库又空虚亏损严重,这已经是北宋朝堂亟待解决的问题了。

本来这应当是御史台的任务,但是作为皇帝“耳目”的御史台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王子韶的主张,就是要将台参制度并入御史台,台参的地点不再是正衙,台参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完成辞、谢之仪。

王子韶意在让御史台借台参之名,行监察之事,让御史台每日派遣侍御史接见官员,详细探查官员的情况,遇到年迈、病弱、昏聩等不适宜为官者,记录在案,详加审核探讨之后进行处置。王子韶的建议正中时弊,直面北宋朝廷面临的困境,自然得到了宋神宗的采纳。

然而设想再美好,实践起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改革后的台参制度在御史台的进行并没有那么顺利,改革推行不到月余,王子韶便发现问题,言道,“其间颇有避见本台体量,多赴假故,冀幸免放”。由此言可见,许多官员并不愿意配合工作前往御史台参见。

而御史台的官员也颇有微词,御史台言,“今若只于御史厅一员对拜,不惟有失旧仪,兼恐不能公共参验,乞依旧制,朝堂拜揖,如遇放常朝,即于御史台”,由此可以看出,御史台也反对将台参制度并入御史台。

事实上,自王子韶提出如此建议之后,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就不绝于耳,实施起来自然颇为困难。最终,在群臣的反对之下,这一场的台参制度改革只能无疾而终了。

三、台参制度成为“验疾”的工具,随着时间的发展,台参制度越发完善,其产生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最终完成根本变革

王子韶于熙宁二年提出的台参制度并入御史台的改革方法最终宣告失败,但是也不是毫无收获。在此之后,北宋朝堂扩大了参加台参的官员范围,南宋绍兴年间规定“自来除曾任执政官并见任侍郎以上两省侍从官不赴台谢外”,其他“通直郎以上”皆需参加台参,并且官员无故也不得随意缺席台参。

而官员在台参拜揖之时,御史也会在旁“体验老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官员冗杂的情况,也将台参制度正式纳入了官僚体制主体结构之中。台参成为了朝堂对文武百官“验疾”的工具。

等到了南宋绍兴年间,御史台所遵循的《御史台令》虽然依旧继续沿用北宋崇宁年间的“台令”。但是在绍兴年间,对于官员参加台参的管理更加严格,规定“丁忧服阕及寻医、侍养、假满百日官如到行在,并许朝见、台参”。

从这条规定可以看出这些因故休假之后要重返朝堂的官员,在重新为官之前要先参加台参,朝廷要检验他们能否重新就任,由此可见台参已经成为宋朝对官员选任的首道程序了,这也是限制官员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了,同时这也意味着台参制度的根本变革。

南宋孝宗年间,南宋朝廷除遵循徽宗崇宁年间的“崇宁台令”,还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台令规定:

“不赴台参、辞、谢者,无故过十日同,以见谢辞日为始。殿中侍御史具姓名申台,取审状申尚书省,太中大夫、侍御史以上并奏”


意思是对于没有参加台参的官员,首先由御史上报御史台,御史台再上报尚书省,最后上报皇帝。这个时候朝廷对官员参加台参的管理愈加严格,也因此可以看出,宋神宗熙宁年间台参改革之后,台参制度其实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尤其是到了南宋年间,台参制度若是还是被单纯视为“验疾”工具的话,未免有些屈才。毕竟在这个时候,台参制度都已经可以影响到了官员的任免情况了。

四、台参制度的变革几经波折,与大宋王朝的风云变幻密不可分。台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朝的官员冗杂情况,台参制度的改革流变也是宋朝的一项创举

宋朝的台参制度几经变革,从继承唐制的拜揖之仪,再到初次变革之后的“验疾”工具,最后完成根本变革,成为影响官员选任政策的一项制度。从台参制度的华丽转身,人们可以窥见宋朝的利弊与变迁。

在熙宁年间,宋神宗意欲改革台参制度,遭到包括御史台在内的许多官员的反对。在大部分朝廷官员看来,台参制度是一种礼仪,在朝堂外拜揖辞谢,表示对于皇权的尊敬,也是一种礼仪之邦的彰显。

御史台则是严肃法纪的地方,是朝廷的监察中心。而王子韶主张将台参地点改到御史台,这似乎不合礼仪,更何况通过台参“验疾”,更是从未有过。

可惜大宋王朝的国情却已经不允许顾及太多“礼仪”了,官员太过繁多,包拯曾上书宋仁宗,进言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交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荫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其官员人数之多可见一斑。而面对如此冗杂的官员,朝廷还需发放大量俸禄,这对于国库也产生了巨大压力。宋朝对于官员人数的控制势在必行。王子韶的改革尽管失败了,但是他提出的利用台参制度审查官员的思想最终却成功了。

所以,虽然台参制度的改革改善了大宋王朝亟待解决的冗官问题,但是促成台参制度从礼仪制度进入官僚体制主要结构的也恰恰是宋朝的官员过多。

台参制度以拜揖之仪,行监察之实,成为了大宋王朝的官员选任体系中的一环,这也是宋朝的创新之举了,《宋史》上有这样一句话,“宋之天下,以台谏兴”。

参考文献:

《唐会要》

《宋会要》

《宋代言官辞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5517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