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对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这场战役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这标志着秦国在战国纷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秦国究竟能否统一天下,在长平一役后已是毋庸置疑了。这场战役在我国军事史上有“三大最”,规模最大、时间最早和最彻底的歼灭战,斩杀赵国军队共45万人,伤亡巨大,“赵任马服,长平遂坑”,战争之惨烈令人震撼。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从唐朝开始就对长平之战进行祭祀,一直延续到清朝,而且祭祀的地点也在不断变迁。
一、唐玄宗是最早祭祀长平之战的人,祭祀地点为省冤谷,发展到宋和金基本上都是地方官员的自发祭祀,祭祀的地点都在省冤谷
长平之战发生在今山西晋城的高平市西北一带,高平市谷口村现在还保留着清朝留下的有关骷髅庙的记录,是一块碑文,名为《重修骷髅庙碑记》,上面明确写道在大约距高平市西边五里地。
有一处地名为杀谷的地方,是长平之战中秦国白起坑埋了赵国 40 多万的将领及士兵的地方,唐玄宗路过该地,看到这里骸骨成堆,很是伤心,随即让人把露在外面的骨骸掩埋,并在上面建一座庙宇,名为“骷髅庙”,后又改名为省冤谷。
宋朝的文献也有对省冤谷的记载,关于省冤谷的说法与上文类似,从清朝的这块碑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平之战埋尸骨的地方就在省冤谷,而且早在唐朝就有人对该地进行祭礼。
唐玄宗最早祭祀省谷冤,地方志中的《省冤谷记》对唐玄宗发现和祭祀省谷冤的事描述得也十分详细,因为《省冤谷记》的作者王亭直曾担任高平的县令,对高平的历史比较清楚。
唐玄宗还未当上皇帝之前,隋朝时曾任潞州别驾,外出公干时曾路过高平,从文献记载和唐玄宗个人的经历来看,店玄宗是最早在省冤谷祭祀长平之战的人是有可信度的,而且省冤谷以前叫杀谷,被唐玄宗改为省冤谷,这些都是有史料可依的。
宋和金对长平之战的祭礼行为一般都是地方官员自发形成的,前面所说的王亭直就是金皇统元年在高平担任地方县令,他有祭祀的行为,但未有祭礼的规范制度,更不要说什么祭祀礼仪了。
在各种文献内,如《省冤谷记》和《太平广记》中都有对省冤谷位置的详细定位,光绪时期的《重修骷髅庙碑记》中也有描述,但是每种文献的说法都不一致,它们对省冤谷究竟距高平的距离有多远说法有所差异。
在清碑文中认为省冤谷高高五公里,在《省冤容记》内则认为它高高平有十五里,在《太平衰宇记》内则认为据高平县足足有二十五公里,这是因为高平县自己的位置在不断变化,一直到金,以前的高平和现在的高平的地理位置才趋向一致。
《太平寰宇记》写成于宋朝,从不同时代的记录中可以看出省冤谷的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宋朝至金的这段时间内向南边移动,但是不管怎样,省冤谷一直是唐朝至金对长平之战的祭记地。
二、明清时期混淆了骷髅山和头颅谷,也混淆了头颅谷与省冤谷,所以明清时期对长平之战祭祀点与唐宋相比做了很大改变,最后定在了骷髅庙
明清认为省冤谷位于今谷口村,而且在该村还建有一座骷髅庙,用来专门祭祀长平之战,白起在省冤谷斩杀敌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省冤谷究竟在何处,明清时期又做出了新的界定,白起杀人之地就是在谷口。
宋朝的相关记载中都没有提到庙宇之事,但明清时期,却有记载唐玄宗不仅在谷口祭祀,还特地在谷口建了一座骷髅庙,宋、金的记载中不认为谷口是最早的斩杀掩埋之地,记载中认为金出现了第一个庙宇祭祀,掩埋残骸的第一人也不是唐玄宗,而发生在宋朝,是宋朝人最早自发掩埋残骸的。
早在宋朝就认为头颅山和骷髅山是不同的地方,所以到了清朝,自然采用这种说法,省冤谷和头颅山之间随着时间的发展界限也越来越不明确,所以两地在历史记载中被混淆是很正常的。
每个时期的文献或多或少有所差异,清朝在借鉴唐宋与祭祀点有关的记载时,把地名与事件结合或混淆也有可能,最重要的是每个朝代祭祀点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清朝时把地方弄混也是情有可原之事。
清朝乾隆年间更是对唐宋记录的有关祭祀点的事大加改造,从清以前的诸朝诸代中我们可以明确知道头颅山就是最后收头颅之地,具体是谁收的说法不一,可能是当地人,也可能是当时参与作战的秦国军队。
到了情乾隆年间,明确了收头颅残骸之人是唐玄宗。有收头颅就有祭祀,省冤谷和头颅山之间的距离也不长,尤其它们都在谷口附近,所以清朝就把位于谷口上的骷髅庙作为祭祀的地点。
收头颅本身就是在祭祀,通过对有关文献的研究,可信度最高的说法就是认为唐玄宗是最早祭祀长平之战的人,而且是有一定规模的祭祀,也有一定的礼仪制度作为支撑。
在宋金和元时期,没有什么规范化的祭祀方式,以一些地方官员和百姓自发形成祭祀的队伍为主,而且在宋金时期,唐朝的祭祀点省冤谷与头庐山或骷髅山结合,都被认为是祭祀的地方,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此时谷口的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的记载中长平之战中白起斩杀坑埋人的地方没有涉及到谷口,但到了宋金就发生了改变,谷口因为坐落在骷髅山,也被认为与长平之战有着莫大的关系,从明清一直到今天都认为骷髅庙是长平之战的祭祀点。
长平之战的祭祀点在不断地变化与迁移之中,但都没逃脱于高平县外,长平之战发生在高平内的说法是没有问题的。唐的祭祀点设在省冤谷、宋金的祭祀点设在在头庐山,明清的祭祀点最后定在头颅庙,这些祭祀点的变化有其社会的环境原因。
最大的原因在于不同朝代对前代人的记录有不同的看法,还有就是为本朝服务的集权服务。尤其是唐朝时期,为了把祭祀地与唐玄宗联系得更紧密一些,把唐玄宗所到的省冤谷作为祭祀点,这样一来对唐的统治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明清时期,据最早有关长平之战祭祀点的传说已经过了很久了,明清融合了前代多家看法,最后把骷髅庙作为祭祀点。
三、白起台与骷髅山是斩杀赵国士兵的地方,它们在很多史料内被认为是祭祀点,而这种说法在省冤谷之前
白起台也叫头颅山,从它的名字中可以看出头颅山是当初白起战后收头颅的地方,山西最早的县志曾记录过白起台这个地方,也明确说明了收头颅于白起台。
唐朝认为骷髅山和白起台在历史上是同一个地方,但是在《太平寰宇记》里把骷髅台和骷髅分开记载,在《太平寰宇记》内记载骷髅台距离高平县有五里路,头颅山距离高平县有九里,不论记载是否真实,祭祀点就在白起台或骷髅上与省冤谷附近。
长平之战的规模之大难以想象,所以它涉及的地方也不局限与一个地方,作为古代文献中出现的省冤谷和白起台都有可能是祭祀点。
宋朝之所以把骷髅山和头颅山区别开来是因为魏晋南北朝的一场战役,该战役发生在骷髅山,主要是刘聪对西晋的灭国战役,在骷髅山或头颅山附近留下了大量的尸骨,但长平之战的影响力太大,以至于让人们忽略了刘聪对西晋的这场战役。
所以长平之战中收赵国将士头颅的头颅山和骷髅山在唐朝的一些文献记载中被认为是同一地方。但到了宋朝,为了纠正前人的错误,特把骷髅山与头颅山区分开来。
省冤谷与头颅山或骷髅谷最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用来杀人的地方,一个是收头颅的地方,这是它们二者最大的不同,不妨提出这种假设,它们二者都曾是祭祀地,只是出现的时间顺序有所不同。
头颅山是用来收头颅的,按照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来看,应该有人会对该地进行祭祀,就算秦国人不祭祀,那么高平当地人看到如此惨烈的景象,也应该会祭祀那些去世的人。
白起台与头颅山的说法在省冤谷之前就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们二者很可能不是在同一时间内发展的,头颅山作为祭祀地点的说法更久远,历史更悠久,发展时间长于省冤谷,而省冤谷是祭祀点的说法是在唐朝后才兴起的,尤其是在唐玄宗以后,省冤谷与唐玄宗的联系紧密,所以这两个地方很可能都是祭祀点。长平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场惨烈的战争,赵军伤亡惨重,这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经验教训,后世应该铭记!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水经注》
《太平寰宇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53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