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官宦世家,入仕为官为国为民是他的追求。明末参加童试,清初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得偿所愿步入仕途。
中国十大清官之一汤斌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古往今来,贤臣良将难求,每个想成就大业的君主,不论是创业还是守业,必是广纳贤士。就如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运筹帷幄的周瑜、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刚正不阿的包拯;除了这些闻名于世的名臣名将,那些低调做人做事、兢兢业业、清正廉明的各级官吏,也同样是国之助力。
今天要说的贤臣就是“三代帝王师”汤斌汤孔伯。汤斌祖上世代为官,那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从政为官是他唯一的追求。良好家教下的汤斌从小就为人正直、聪明好学、自求上进,明末他参加了童试,十五岁中秀才;之后又参加清初的科举考试,当时是清开国后的第四次科考,朝廷求贤若渴;汤斌高中进士顺利步入仕途。
刚才提到了童试,那顺便在这里脑补一下:当时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依照此次序进行考试。当时要想参加科举必须先通过童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只有通过最后的院试后,才可成为秀才;秀才方有资格参加后面的科举考试。
进入官场低调做事,所到之处体恤民艰、清正廉明、政绩斐然,百姓送他雅号“豆腐汤。”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是清朝文正第一人。
汤斌家乡睢州的荷花,正映衬他的品格
顺治九年汤斌中进士之后,正式入仕。开始先被选为选宏文院庶吉士,三年后出任陕西潼关道员。道台是正四品,官职不低,但离京赴任时,汤斌一切从简、低调前往,只带一名随从,买了三头骡子,主仆各骑一头,另外一头驮简单的行李和书箱。到潼关之后,他立即雷厉风行开始一系列的利民惠民措施:召回流民屯田开荒、免租税三年、保甲联防缉贼、建义仓备荒、创办社学,教民以德。他在任期间,潼关从不足三百户增加到数千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在康熙23年至康熙25年,汤斌担任江苏巡抚。他的雅号“豆腐汤”就是江苏百姓给他起的。
“豆腐汤”的由来:在汤斌到任江宁巡抚前,由于上任巡抚余国柱疏于政事,夙称富庶的江宁风俗虚华、吏治腐败、赋税繁重。汤斌上任后,整顿社会风气、整饬吏治、关注民生。主要的作为有普遍设立社学、毁禁刻淫词小说的书坊、屡次上疏免民赋税、亲临查看水灾灾情、及时救赈灾民、将乌烟瘴气的五神通淫祠全部毁掉改建为学宫;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做出了一定贡献。汤斌长年在外做地方官,虽然山高帝远,却从未懈怠、克己省身 、不谋私利、不图享受;连同家人一直过粗茶淡饭的俭朴生活,三餐素食为主,每餐基本都有一道豆腐做的菜或汤,江宁的百姓就给他起了“豆腐汤”雅号,实际上是对汤斌克以奉公、清正廉洁的一种褒奖。
文臣谥号以“文”为荣,宋代以后最尊荣文臣谥号就是“文正”。清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而汤斌是清朝得到文正谥号的第一人。
《清史稿》中对“文正”汤斌的评价是:“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汤斌倡导忠君、安民、务实、明义利、和为贵这些政治思想。关键汤斌不光是将这些思想口头阐扬,而是把这些均付诸实践,是一位务实的行动派。
康熙大帝
汤斌潜心研究宋眀理学,康熙皇帝称之为"理学名臣”并直接影响了康煕帝的决策,作为朝廷重臣,选拔人才,整顿社会风气,是康熙帝“以理治国”政治实践的力行者。
明末清初是个动荡的时代,经历着满汉的冲突与融合;在康熙时期涌现出大批理学名臣,汤斌就是这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曾向大儒孙奇逢习理学,主张挖掘理学中的经世致用因素,强调“躬身实践”和“力行”精神,反对空论。而且他坚持"天人合一"的天人感应观,强调知人事即知天事;明确提出"道"不离"经","经"不离"道"的"经道合一"说法。
在这些理学名臣的影响下,形成了康熙以“理”治国的思想,体现在两个方面:是将厚风俗、正人心作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途径:二是树立了“端本清源,源清流洁”的吏治与法观念。尽管之后康熙帝对理学治国有反思,对汤斌也有谴责;但不能否认这些都对清初政局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汤斌一生学以修身 ,学以治政 ,躬行践履。他的政绩和著述均有口皆碑 ,有济后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19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