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真理越辩越明,有争论才有高论

真理越辩越明,有争论才有高论

《新唐书·魏征传》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意思是说啊:当皇上的怎么才能明辩是非,又怎样会变成昏庸糊涂呢?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说的是,多听几个人的意见就可以明辩是非,只听信一个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昏庸糊涂。

这句话旨在告诫君王在执政的过程中,要广开言路,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才能明察秋毫。

这个道理拿到企业管理同样适用,作为企业的决策者,要多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做出的决策就会客观公正,有利于企业;反之,如果仅仅考虑几个人的意见而做出决策,那么势必会不利于实践,不利于执行。

在几百年后,美国企业家詹姆士·波克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没有摩擦就没有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后来被人称之为波克定理。

隋朝作为历史上少有的二世而亡的朝代,其实他本身是非常富裕的,但为何落得如此“短命”的结局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隋炀帝不听忠言逆耳,只听信一些好话和谗言。把隋朝大好的基业作没了,可见呐。

据《资治通鉴·隋纪》统计,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从登基到大业八年,营建洛阳、修长城、挖运河、建宫殿等二十几项等工程,全国人口只有4600万的情况下征发民工3200万人次。

固执的代价就是最后众叛亲离,关陇集团背弃他,农民起义军淹没他,结果他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随之隋王朝覆灭。

而李世民正是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兼听则明”,开泛听取下属的谏言,才有了贞观之治和后来的大唐盛世。

反观到现在的企业建设中,同样也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不管是员工还是领导的,共同讨论,达成共识。真理总是在不断碰撞中迸发出来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85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