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船屋,应该少花钱,多花心思多动手,但如何动手?从何开始?
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奥运会,需要重整城市形象,流浪者费利荷(Filho)的临时住所因此被拆除。他便从垃圾堆捡来材料,做成船屋,移居海上。这个船屋很有特色,顶面绑住用红色塑料瓶套着的蜡烛警示灯,防止夜晚被其它船只撞到,底部是泡沫垫,用白布搭成简单的帐篷——这可能是最简单最便宜的船屋。
费利荷船屋
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北欧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拥有悠久的木筏使用历史,平时既可用来载人运货,需要时也可用于度假漂流。木筏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最关键是将木材牢牢地绑住钉好,必要时还会捆多几层增强浮力;继而搭建木架,披上篷布便成为船屋,任凭风吹雨打,坚固耐用。
瑞典木筏船屋
不同国家的木筏船屋
芬兰发明家真拿·卡佩莱霍(Janne Käpylehto)设计的木筏船屋不但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还设置有“芬兰国粹”的——桑拿(当然,也可以说是船舱),让船屋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2018年8月,他与朋友乘坐这部“浮动桑拿”从芬兰航行到爱沙尼亚,全程9小时。
芬兰的“浮动桑拿”
美国Smithfly's设计的Shoal Tent,以全球第一款漂浮帐篷为噱头,标价999美元,前两年甚至高达1499美元——其实就是一只充气的橡皮艇。不过,它确实有创新的地方,那便是摒弃所有坚硬的支撑结构,而改用充气“杆”,既进一步压缩空间,方便携带,又可利用无骨模式抵御强风吹袭。
漂浮帐篷
2012年,英国探险家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Smith),一位年届80,需要拐杖才能平稳走路的老人,与另外3名老人,合力打造一部由4根直径0.6米、重达1.25吨的PVC管,以及14根较小的横向塑料管构成的胶筏船屋,成功横穿大西洋。胶筏船屋叫Antiki,Antiki长12米,宽5.5米,面积近60平方,小屋面积10平方。
Antiki
以上船屋多少带有点运动性质,并不打算用来长久居住,接下来的船屋五脏俱全,甚至种有花花草草,体现一种休闲惬意、独立特行的生活态度,适合长久生活,它们的诞生历史相信能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启迪。
1、加拿大温哥华岛的“自由湾号”
——“Freedom Cove”
自由湾号
一对年近古稀的艺术家:韦恩·亚当斯(Wayne Adams)和凯瑟琳·金(Catherine King),他们于1987年相识,结婚后打算靠艺术谋生,不料行情不景,结果连房子也租不起,于是决定建造自己的浮动船屋。
1992年韦恩利用圆木和水箱建好第一艘船屋后,27年来又陆续加建其它浮船,如今船屋由12个平台连成,面积达数百平方,夫妻俩给它命名为“自由湾号”。自由湾号的大花园种满奇花异草,5个温室则种有西红柿、辣椒、甜菜、玉米以及苹果、草莓;另外,还有瑜伽平台、艺术画廊、室内钓鱼等;电源来自14块太阳能电池板,至于水源,夏天到附近的瀑布打水,冬天则收集雨水。他们的衣食住行几乎都在船上完成,平时靠制作雕刻品和蜡烛拿去附近的托菲镇(Tofino)换取奶酪等生活用品,上岸就顺便处理垃圾。
自由湾号所处位置
这只船屋几乎固定在温哥华岛,从没远行,毕竟是拼凑的船屋,经不起大风大浪,再者,对他们来说,这里已是世外桃源。
两位老人非常欢迎游客参观,也乐意分享他们如何自给自足的生活技巧和领悟。凯瑟琳·金曾是一名舞蹈者,她说:“We want to encourage people to follow their own dream, whatever that is."(我们想鼓励人们追随自己的梦想,无论是什么)
自由湾号的主人与房子
2、德国汉堡的“双体船屋”
——“Eroberung des Unwahrscheinlichen”
双体船屋
1984年生的克劳迪乌斯·舒尔茨(Claudius Schulze),德国汉堡人。有一天,舒尔茨萌生一个奇怪的想法:造一只像船一样的房子,或者说是像房子一样的船。
2016年3月,舒尔茨开始着手这个计划。他首先买下一艘报废的双体船,又在二手店淘了不少造船用具,尽管没有造船经验,但通过查找资料以及朋友的帮忙,半年后,总共花了6500欧元终于造出这部独一无二的船屋,他便开始环游欧洲,旅途路上,Maciej带来另一只船参与他的旅行,自此,他们两只船被人叫做2 Boats。
3、美国缅因州的“浴缸城堡”
——“Chateau Bathtub”
这艘船屋的主人也是一对夫妇:福伊(Foy)和露易莎(Louisa)。船屋原本打算出租,后因不舍改为家庭度假屋,毕竟他们的新婚之夜、蜜月都在这里度过。
浴缸城堡
福伊最先是在岸上的家族船坞建造浮船,船底装满系有塑料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及浮筒等,接着把浮船拖到海上,用松木搭建房屋。历经十多年修改布置,如今,浴缸城堡面积约22平方米,带有客厅、开放式厨房以及浴室,阁楼是睡觉的地方,阳台种满鲜花、药草,周末的烧烤就在这样的阳台进行。
冬天的缅因州非常冷,因此福伊夫妇只在每年的5至11月搬到这里居住。福伊曾经这样形容他们的船屋:没有电视,没有邻居,也不需缴纳物业费、水电费,是真正的远离喧嚣。(自由湾号每月有缴税)
台湾日月潭
最后,问题又来了,在中国,能建造这样的船屋吗?
加拿大“自由湾号”曾有这样的评论:在中国,这种船屋绝对活不过26天(原报道说的是26年建造历史)。显然,我们不难想象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人口那么多,如果个个都想建,那还够地方吗?卫生状况也是致命问题,不然,疍家人何必上岸。
就算建造者素质很高,设计得很有美感,对政府来说,也是件头疼的事,船屋居无定所,无法征收税费,难以管理,特别是垃圾处理、卫生保障,都会令人十分担忧。而且,有能力建的,又有诸多利益牵制,一旦处理不好,将会步“海上皇宫”后尘。
台湾日月潭鼎盛时有150多艘船屋,但其中仅有一艘合法,2011年当局执法拖走违规船屋,如今的船屋都已改为渔筏,不再从事旅游、民宿、娱乐等。
日月潭渔筏
虽然是渔筏,但建筑整体看起来极具美感。
日月潭渔筏
由于船屋独特的居住性质,一些土地不足、受海平面抬升威胁的国家,例如荷兰、丹麦等,越来越重视这种居住结构;还有很多人喜欢这种无拘无束、随时出发的漂浮屋。船屋,这是一种可以用有限的资金创造无限美好的房子。
船屋的娱乐
有关美好,更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一群艺术家设计成下图这种船屋环游世界,大概有六艘,所到之处,引人注视,令人赞叹不已。策划者Swoon说:船是避难所,也是家,更是环游世界的旅行方式。
2009年成功航行到威尼斯
可能几十年后,海平面真的会上升,淹没大部分的沿海城市;
可能现在的房价让我们疲于奔命,花园别墅更不可想象;
但只要我们有梦想,总会有点子蹦出来——让生活更美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2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