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汉文帝是一位仁孝宽厚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大汉王朝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一手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文帝的仁孝宽厚不单单体现在一系列治国政策上,也体现在他的个性和处事风格上,尤其是在对待淮南王刘长谋反的问题上,汉文帝表现得异常宽容甚至到了纵容的地步。那么淮南王刘长为何要谋反?汉文帝处理此事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以仁孝宽厚著称的汉文帝
一、淮南王刘长的出身
刘长是刘邦的小儿子,尽管贵为皇子,但他的命运却异常坎坷。刘长的母亲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美人,当汉高祖刘邦经过赵地时,张敖将赵姬献给刘邦。不久之后,赵姬身怀有孕,这腹中的孩子就是刘长。本来是好事一桩,但由于时为赵相的贯高企图刺杀刘邦的阴谋败露,导致赵王张敖一族受到牵连,身怀六甲的赵姬也被下狱治罪。
尽管她苦苦哀求刘邦放过自己,但刘邦正在气头上,加之吕后嫉妒心作祟,并没有同意她的乞求。心如死灰的赵姬在生下刘长后便含恨自杀了,刚出生的刘长就成为了没有母亲的孩子。刘邦在得知赵姬自杀后,也不禁心生懊悔,他采取的补救措施是令吕后收养这个失去母亲的婴儿,刘长就这样在吕后的监护下长大。到了汉高祖十一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在平定了叛乱后,刘邦将刘长封为淮南王,统辖四郡之地,刘长就这样在幼年便列土封王。
淮南王刘长贵为皇子却身世坎坷
二、“特殊身份”使得刘长躲过吕后迫害
成为刘邦的儿子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相反的是,这种身份往往代表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要归咎于吕后。吕后的残忍毒辣是众所周知的,专权善妒的天性使得刘邦的儿子成为了她着力清洗的首要目标。在刘邦死后不久,吕后便下手毒死了之前对自己儿子皇位构成巨大威胁的赵王刘如意,这种骨肉相残的戏码在吕后独掌大权后愈演愈烈。
从被活活俄死的淮阳王刘友,到险些被毒酒毒死的齐王刘肥,刘邦还在世的皇子中,几乎都遭受了吕后的毒害或打压。到吕后死时,刘邦还在世的皇子仅剩下了两个,其一是后来被推举为皇帝的代王刘恒,而另一个就是淮南王刘长。他们两人能幸免于难的原因还不尽相同,刘恒是通过辞让封地使吕后解除了对他的戒心,而刘长则是依靠他的“特殊身份”,这个“特殊身份”就是他和吕后的“母子”关系。
吕后的残忍毒辣众所周知
刘长和吕后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在吕后看来,虽然刘长不是自己所生,但毕竟是自己一手带大的,自然不会将“屠刀”挥向自己人。而在刘长看来,尽管自己的生母被逼自杀有吕后的原因,但从小在吕后的抚养下长大,日积月累培养出了母子感情。《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厉王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
而且在其他人看来,刘长早已被归入了吕后一党,这种身份标签是刘长无法选择和回避的。正是因为刘长的“特殊身份”,使得他在吕后对刘邦皇子的大清洗中得以幸存。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种“特殊身份”也造成了刘长在吕后死后的皇位继承人选定上败给了代王刘恒,错失了成为大汉天子的机会。
刘长由吕后抚养长大
三、荒诞的谋反
不同于汉高祖时期诸多异姓诸侯王的谋反,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不是被逼的,而是主动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輂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可见,刘长的谋反不但准备仓促,甚至有些异想天开,带有很强的荒诞色彩。先不说汉文帝时期社会稳定、国力强盛对谋反有多么不利,只看刘长为谋反所做的准备工作就能预想到之后的结果。毕竟只凭区区七十几个人、四十几辆车就想造反成事,几乎等同儿戏。这场荒诞的谋反在第一时间就被发现和镇压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刘长的谋反有很强的荒诞色彩
既然谋反已被平定,接下来就要定罪量刑了。关于如何处置刘长,汉文帝和大臣产生了意见分歧。以丞相张仓为首的众大臣认为刘长犯了谋反忤逆的大罪,并列举其在封国内的诸多罪状,依法应当处死,汉文帝则念及手足同胞之情而不忍严惩。在众大臣的强烈建议下,汉文帝最终决定削去刘长的王位,将其发配到蜀郡,还安排昔日受过刘长宠幸的妃嫔十余人随往蜀郡同住,可谓是宽大处理到极致了。
但即便如此,刘长在被押送往蜀郡的路途中还是不堪忍受屈辱绝食而死。得知消息的汉文帝十分悲痛,他的本意只是想让自己的这个弟弟吃点苦头,并没有要杀他的意思,没有想到刘长性情如此刚烈。为了避免背上杀害弟弟的恶名,汉文帝不惜将沿路在押送刘长时照顾不周的官吏全部处斩,算是向天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在被押往蜀郡的路上,刘长绝食而死
四、淮南王刘长谋反的原因是什么
看过了刘长这场荒诞十足的谋反后,我们不禁心生疑问,本来养尊处优的刘长放着好好的淮南王不坐,却为何要铤而走险选择谋反呢?通过分析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01 刘长自视甚高
刘长自视甚高的原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确实实力出众。《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说的是刘长生得孔武有力,徒手拿起大鼎轻而易举。虽然史书上没有关于刘长更详细的记载,但从他在险象环生的复杂环境中能幸免于难就能看出,刘长绝非等闲之辈。
另一方面是在众人眼中,汉文帝是一位弱势皇帝。在吕氏一族被灭之后,以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和以琅琊王刘泽为首的皇族派之所以推选刘恒为皇帝,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刘恒宽厚仁德且实力较弱,不会给他们带来威胁。而在刘长的固有印象中,认为自己在能力和实力上并不输给刘恒,只是因为自己运气不好才未能成为皇帝。如此这样,刘长对汉文帝在心中自然不会有敬畏之情,也造成了对自己实力的高估。
刘长不知道的是,这位看似在机缘巧合下才登上皇帝宝座的刘恒其实是一个内心仁厚但有勇有谋的一代圣主,是在日后开创一代盛世的汉文帝。
刘长力能扛鼎
02 汉文帝的纵容
作为刘邦还在世的仅有的两位皇子,汉文帝对自己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展现出了足够的宽容和忍让。在汉文帝即位后,自认为和汉文帝关系紧密的刘长开始日益骄纵起来,不仅对汉文帝派来的使者态度傲慢,而且对王朝的法律置若罔闻,在自己的封地内肆意妄为。汉文帝看在是自己弟弟的面上,屡次宽赦他的罪行。但汉文帝的忍让没有换来刘长的收敛,这种骄横无理反而变本加厉。在一次随行汉文帝外出围猎的过程中,刘长竟然不顾君臣之别,与汉文帝同车而行,还直呼皇帝为“大兄”,令随行的大臣、侍卫震惊不已。
不仅如此,由于辟阳侯审食其当初未替自己的生母赵姬求情,刘长对审食其怀恨在心。于是借由一次机会,刘长到审食其府上求见,在见到审食其后,刘长竟然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将其当场击杀,并命随从割下审食其的头颅,自己来向汉文帝谢罪。在光天化日之下将一个侯爵活活打死,无论放在何时都是不可饶恕的重罪,但汉文帝却又一次放过了刘长。汉文帝的一次次宽容和忍让在某种意义上给刘长造成了一种“无论自己做出什么都不会受到惩罚的错觉。”无底线的宽容就会变成纵容,这也是造成刘长谋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文帝对刘长无底线的宽容变成了纵容
03 刘长认为有可乘之机
看似荒诞的事件背后往往都隐藏着当事者自认为确信的道理,刘长的谋反也一样。彼时的大汉王朝虽然在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下慢慢恢复了元气,但连年战乱造成的创伤并未完全愈合,中央对地方尤其是王国封地的控制还十分有限。而作为淮南王的刘长,经略四郡之地已经多年,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他看到了夺取皇位的可能。
除此之外,汉朝面临的外部形势也给了刘长很大的想象空间。北方的匈奴一直对汉朝虎视眈眈,南方的闽越也在观望中蠢蠢欲动,刘长在谋反前也确实派人与匈奴和闽越进行过联络,试图用内外结合的战略打汉文帝一个措手不及。不过结局是显而易见的,刘长自认为的可乘之机其实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这场谋反从策划到过程再到结局都像是一场荒诞的闹剧。
刘长企图借助外部力量打汉武帝一个措手不及
五、从对刘长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仁孝宽厚是汉文帝的人性底色
人性是复杂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这样,对于名垂青史的汉文帝来说则更是这样。对于已知的史料,尽管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但不能否认的是,汉文帝的人性底色是仁孝宽厚的。对于自己兄弟的谋反,汉文帝非但没有给予严惩,反而在刘长死后深感懊悔,并在之后将刘长的四个儿子都封为侯。
即使这样,在多年之后,民间还是流传起“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的童谣。从某种意义上说,淮南王刘长的谋反是检验汉文帝人性底色的试金石,而实践证明,汉文帝的仁孝宽厚是经得起检验的。
参考资料:《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史记·吕太后本纪》
本文由“大瀚闻史”原创,方便的话麻烦点个关注哈,谢谢支持!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01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