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东,历来是世界目光聚焦之地。
而伊拉克自萨达姆·侯赛因执政起,又成了聚焦之中的聚焦。
他的桀骜不驯,强硬反美,穷兵黩武,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以至于他死后,还不断的被各大媒体提起。
其中萨达姆流传最广的一句话就是“我死后伊拉克将变得一文不值”。
印有萨达姆头像的钞票
但这句话的真伪,还有待考证。
我并未在外国权威媒体中找到相关的出处,倒是国内的某些路边社不断的在引用,萨达姆总不可能说的是中文吧?
后来找资料时翻阅《伊拉克史》中无意间看到,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伊拉克共和国第二任总统,世人一般称之为小阿里夫总统)在一次接待来访的约旦外交部长时,开玩笑似的说过这句“没有我的伊拉克一文不值”。
我猜测是因两人的名字中都含有萨达姆,有人将此话张冠李戴,便不足为奇了。
1
据环球网报道:当地时间12月1日,伊拉克的抗议示威活动已持续了整整两个月。当天,伊拉克议会接受了总理阿卜杜勒-马赫迪的辞呈,与此同时,伊拉克街头的暴力冲突仍在持续,截至12月1日,至少已有432人身亡,另有19136人受伤。
动乱中的伊拉克
动荡不安的局势,伊拉克政府却素手无策,颁布的政令还是平息不了民众的怒火,随着局势的愈发混乱,总理引咎辞职。
然而这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另据新华社最新消息报道: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市中心的解放广场附近12月6日晚发生袭击。多名警察和医务人员说,袭击致使至少23人死亡、近130人受伤。
这让不少萨达姆的簇拥者,又开始念叨起来:你看,没有萨达姆的伊拉克开始变得一文不值了吧,都是美国人干的好事,今后他们那里只会更乱。
那么,萨达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童年经历过什么?
2
任何人的思想行动、政治理念都会受到早期经历的影响,比如他的出生环境,他的童年时代。
萨达姆当然也不例外。
伊拉克的自然风光
他还未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去世,就连他的名字都是叔父给他起的。为了生存下去,其母亲不得已改嫁给她的一位亲戚。
因为贫穷的缘故,继父对他并不好。我自己都吃不饱饭,还给你这个拖油瓶吃?所以在萨达姆很小的时候,继父就逼他下地干活。稍有不如意,轻则怒斥,重则暴打。
在这种寄人篱下生活下成长的萨达姆,养成了忍耐、独立和勇敢的个性。但同时他又极度没有安全感,没什么朋友,觉得世界上任何人都靠不住(这也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他出门经常带着一根铁棍,用来保护自己。以至于长大以后的萨达姆也一直坚信,他唯一依靠的东西只有铁棍。
伊拉克农村
若是这样一直下去,恐怕整个伊拉克甚至世界历史都将改写。
3
转折发生在1947年,也就是萨达姆10岁的时候。他开始愈发不满起来,年复一年的下地干活,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还要饱受继父的虐待,难道我以后的生活就该永远是这副烂样子吗?
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迫使萨达姆离家出走,孤身一人跋山涉水来到舅舅海拉拉家中(这时候还是舅舅,不知道后来到底是喊舅舅还是岳父)。
伊拉克的古巴比伦遗址
海拉拉是对萨达姆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反对伊拉克的封建王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帝反封建)。在舅舅的潜移默化之下,萨达姆开始把创造当代伊拉克当作他毕生所追求的事业。
在萨达姆的统治下,伊拉克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政府都负担了很大的一部分。但是他也盲目迷信武力,发动了伊朗战争和科威特战争,使国内经济发展缓慢,过于依赖石油资源。
所谓伊拉克成也萨达姆,败也萨达姆。
参考资料:《伊拉克史》、《萨达姆传》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7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