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包办婚姻依旧是主流。
一、少年订婚,青年逃婚
民国的包办婚姻,大多是父母在孩子尚且年幼时订好,等到年龄到了便举行婚礼。
当时远近闻名的才女毛彦文,早在几岁时,便被父亲定下了婚约。婚约对象是父亲的好友方耀堂的长子。
这桩婚姻若没有变故,或许会成为一桩美谈。门当户对,才子佳人。
然而,毛彦文不愿意。
她想要自己择婿,想要嫁给自己喜欢的人。
只是,这场婚约的结婚时间,订在毛彦文16岁时。在此之前,毛彦文要么自己择一佳婿,要么去履行婚约。
而当时的毛彦文,心仪年长自己四岁的表哥朱君毅,为了避免婚约,她想了一个昏招——逃婚。
在当时,逃婚是非常丢人的。因为毛彦文逃婚,整个毛家名誉扫地,也不得不将毛彦文被逐出家门。
为了追求爱情,毛彦文背叛全世界,可却没有遇见对的人。
她的表哥,为了逃避谩骂,独自逃去北京,所有的风雨,都留给她独自承受。
二、反对近亲?只是嫌弃
明眼人当时就能看出,这个表哥绝不是能托付终生的人。可毛彦文已经被爱情蒙蔽,又哪里有思考能力?
当毛彦文在家乡应对风风雨雨时,朱君毅却准备溜到美国留学。最终,朱家的家长看不过去,亲自出面订下两人的婚约,并约定等朱君毅回国便成婚。
那时,毛彦文青春年少。
两人两周通信一次,可终究,朱君毅率先移情别恋,给毛彦文回信的次数越来越少。
毛彦文体谅,认为这是他在国外学业繁忙,又孤身一人,有诸多的不便。可真正原因,其实是朱君毅认为自己回国后是青年才俊,而毛彦文人老珠黄,配不上自己。
1922年,朱君毅回国,毛彦文只收到他的一封退婚信。
信中,朱君毅声称自己在美国多年,认清了近亲不能结婚,遂取消两人的婚约。
这番言论没错,但当时是民国,表亲之间的婚姻司空见惯。因此,经过多人的劝说和讨伐,这个婚约没有因退婚信而取消,只是两人之间的裂痕却弥补不了。
两人纠缠了一年后,还是取消了婚约。
那时,他们对彼此唯一的感情就是憎恨,一个让对方颜面尽失,一个耽误对方的大好前程。
令人耻笑的是,朱君毅在解除婚约的第二年,就和一个17岁的女学生成婚了。
三、再被抛弃,幸遇真爱
因退婚风波,毛彦文25岁依旧没有嫁出去,成了真正的大龄剩女。
经过退婚风波,她深受打击,一直不愿意走入新的感情。但好在,还有人爱她,这个人就是朱君毅的同学吴宓。
吴宓一直对毛彦文有些倾慕,但当时她是好友的未婚妻,这段感情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吴宓也有了自己的妻子。
当毛彦文解除婚约后,吴宓欣喜若狂。他一边追求毛彦文,一边和自己的妻子生了三个孩子。
吴宓想要坐享齐人之福,这在当时不是大事。
只是他的运气不太好,无论是妻子还是毛彦文,都不是封建女性,两人还是闺中密友,所以这件事自然是不可能。
后来,吴宓的妻子因为忍受不了他在感情上的放纵,主动提出了离婚。此时的毛彦文,也因为吴宓恢复单身而接受了他。
或许,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东西。
在毛彦文接受他的当天,吴宓就后悔了,他忽然开始享受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
此时的毛彦文已经37岁,哪怕在现在也是大龄未婚,更何况在当时。
万念俱灰的毛彦文,在一次饭局上遇到了熊希龄。
熊希龄比她大很多,却对他一见钟情。
两人其实很早前便结识了,当时,她和朱君毅的婚约就是在熊希龄妻子的见证下取消的。
这场婚事,女方37岁,男方67岁。很多人都认为,毛彦文是贪图熊希龄的社会地位,可这场婚事,主动的人不是毛彦文,而是已经67岁的熊希龄。
或许,人的一生,总会遇见真爱。
毛彦文在她37岁那年,嫁给了她的真爱——67岁的熊希龄。
婚礼当天,熊希龄亲自剪掉蓄了二十多年的胡须,以此表现自己对毛彦文的重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69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