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千古第一帝
秦始皇嬴政,赵氏,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又说是吕不韦之子),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十三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二十二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秦王嬴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三十九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始皇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吕不韦和嫪毐
秦王年幼时,太后常常和吕不韦私通。于是,这也有助于吕不韦参与政治,并具有一定的势力。吕不韦家有奴仆万人,然而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竭力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结交宾客不如他们当成一件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随着秦王嬴政年长,也越发地表现出他卓越的政治能力。然而,太后却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于是就暗中寻找到一名“面首”嫪毐作为门客,并设法以“宦官”的身份献给了太后,自己得以抽身。于是,嫪毐得以飞黄腾达,手下仆人数千,从太后那里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公元前238年,有人告发嫪毐并非宦官,而且常与太后私通,并生有两子。于是秦王令人严查此事,事情牵连到相国吕不韦。同年9月,秦王下令把嫪毐家三族人众全部杀死,又杀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并把太后迁到雍地居住。
公元前237年,秦王罢免吕不韦的职务,迎回太后,把吕不韦遣出京城。一年后,吕不韦因怕被诛而饮鸩自杀。公元前229年,太后死去,与庄襄王合葬一处。
统一六国
秦始皇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采用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合纵连横的策略。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始皇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秦朝。
首创帝号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国王位的第二十六个年头,终于统一了中国。天下初定,三十九岁的秦王政第一件急着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给自己确定一个称号。
春秋战国,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通行。已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政,以为过去的这些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尊崇,他下令左右大臣们议称号。
经过一番商议,秦始皇都不满意。自认为功绩超越“三皇五帝”,于是,他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皇帝”称谓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还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皇帝”的称号,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权的一个产物。嬴政自称“始皇帝”。他希望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一、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象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
二、自称为“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
三、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
以上这些规定,目的在于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强调皇帝与众不同,强化皇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借助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万代地传递下去。
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并为子孙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一、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二、设立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将作少府——负责宫殿建造。
三、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四、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以至延续至今。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统一文字
秦朝以前文字混乱,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于是,秦统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进行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
李斯以大篆为基础,吸取蝌蚪文笔画简省的优点,创造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
此外,隶书也在秦始皇时被发明,并得以采用。隶书打破了古体汉字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提高了书写效率。
秦始皇下令统一和简化文字,是对我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做了一次总结,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统一度量衡
秦统一后,规定货币分金和铜两种。秦始皇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单位标准,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
修筑万里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
然而,秦始皇修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统一思想
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尽管如此,他确曾下令将一些禁书收藏在咸阳皇家图书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两个方士私自逃跑且诽谤皇帝,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方士坑杀,史记上称“坑术士”。“坑儒”只是后代的一种不严密、不科学的偏激说法。
奢侈生活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
秦朝在灭六国时,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为求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58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