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神对人们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尤其在封建社会人们对于神的信奉是非常虔诚的,宋朝也是如此。在宋朝发展的历史中,其实有很多神庙建造出来,这些神庙主要就是祭祀神所在的场所,除了这些神庙之外,由于人们对神有着非常虔诚的信奉。在当时还有很多宋朝人在自己的家里进行着各种日常祭祀活动,就出现了许多人们家居生活中最为密切的神祇。
在宋朝最受人们信奉的神中有门神、财神、灶神、中暂之神(也就是后来的土地公婆),甚至在当时人们还信奉厕神。门神与灶神,自先秦以来就有,但是这两种神祇在宋代城市居民家庭中的存在与变化,这些变化也充分说明了当时人们的需要,想要获得安全感。听谓防止恶鬼的侵扰,实际上也是祈望防止人世间恶鬼的侵犯.宋弋家庭更认真地选择门神,是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一种心理开射,第二是神灵的监视稍有放松。毫无疑问,当时人们在神灵面前还没有独立的人格。
宋代人十分重视的是灶神,古代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之古训。我们可以通过《吕氏春秋·四月》的记载了解到,祝融死后为火神。东汉应劲所撰写的《风俗通义》直接将其定义为灶神。除此之外,在其他的一些历史资料中对灶神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一些人认为灶神叫张院,长得像个美女。不过通过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记载中的灶神充当的是个特派员角色,其主要任务是对人们的家庭生活进行监视,每个月都要上天去汇报人们的过错。大错,可能受到剥夺300日阳寿的处罚,小错,也要剥夺100日阳寿。
频频上天去打小报告的灶神,慢慢的已不大逗人喜欢,灶神也似乎有点疲塌,不再月月都上天去参加碰头会,但每年12月24日,到天上去汇报一次,那是躲不脱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原则也开始为灶神所接受。所以家家户户赶在灶神上天之前,有的烧纸钱,贴灶马于灶上,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谓之醉司令,而在一些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人家则是摆上酒肉供果祭祀。敬献他一些好吃的,无非是要糊住他的嘴,南宋孝宗时当过次相的范成大,写过一篇《祭灶词》更是十分生动的反映出了当时的这种生活状态。
但是,对灶神监视过多的汇报,居民们已经有了怨言。灶神爷也不得不把工作搞得简单一点.其实这正是市场经济发展以后,对环境宽松的一种客观要求的反映。
其实在当时不仅仅灶神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宋代城市居民的心目中,最会捉鬼的门神是钟馗。唐代吴道子画的《钟馗捉鬼图》影响很大。宋神宗曾经下令雕板印刷,赐给亲近大臣。宋代大画家李公麟、马麟等也绘了不少钟馗的画,有些话本、杂剧也写了钟馗捉鬼、钟馗嫁妹的故事,名声鼎沸,于是许多人家就敬请他来担任守护门神。后来历史上还有一些著名人物也被人们选为门神,如刺秦王的荆轲;唐太宗的两名得力大将秦琼与尉迟恭,刘备的两位五虎上将赵云与马超。杨六郎的两员大将孟良与焦赞为人憨厚,人们一般推举他们站在牛马猪羊圈门口,守护牲畜,不过这些门神的出现大多是明清以后的事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95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