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宝宝的平衡感差?妈妈别不当回事,可能是感统失调导致的

宝宝的平衡感差?妈妈别不当回事,可能是感统失调导致的

文/奶球妈咪(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于宝宝的平衡感发展处于一种较为忽视的状态,父母们很容易把平衡感和体育项目联系到一处。

认为孩子平衡感不好,无非就是参加体育方面的比较没有优势,对于其他方面并无影响。但是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孩子的平衡感发展和很多器官协调能力都会有些很多的联系。

平衡感涉及的范围其实很广,别用装病来逃避

前段时候和表姐聊天的时候,表姐吐槽孩子学校居然也有平衡木的课程,孩子为此很是犯愁,每次都无法保持好平衡,孩子甚至会在有平衡木课程的时候装病来逃避,表姐对此也很烦恼。

原来表姐上学的时候就很讨厌平衡木,直到现在,表姐在平衡感方面也很欠缺。表姐担心孩子和自己一样。不过表姐也自我安慰说,生活中涉及到平衡感的方面不是很多,孩子平衡感不好也没啥影响,顶多是不进行对平衡感有高要求的运动项目就是了。

但是事实上,平衡感涉及的范围要比表姐想象的更广一些。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较为直接的。那么平衡感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呢?

平衡感差不仅仅是“走不好独立桥”,更多是反应一个人的机能失衡

平衡感指的是个体的身体在前庭器官、肌肉以及视觉等方面的刺激下所形成的协调能力。从状态上可以区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方面的平衡感大多指的是在静态姿势下的身体平衡。

比如说,个体坐着或者站着保持静态姿势时候体现的平衡能力。动态方面的平衡感指的是在动态运动方面保持的身体平衡能力,比如说跑跳、行走等等。

平衡感差不仅仅是“走不好独立桥”。平衡力方面的欠缺会使得孩子看起来有些笨手笨脚的表现,对于一些肢体运动上的学习表现较差,舞蹈方面的学习也较为吃力。通常家长们会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平衡力发展,也无法发现是什么诱因导致的平衡感发展受限。

其实,孩子的平衡感较差很多时候是因为感统失调,宝妈们应该对此有所重视。因为平衡感是无法通过服药来进行治疗的,只能通过训练进行改善。而错过训练改善的关键期后,孩子的平衡感会无法得到调整。

感统失调是什么?家长们需要明白

通常而言,感觉统合指的是个体的大脑和身体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自身的器官进行运用,通过不同感官的感知,对于环境中的信息进行获取,然后将这些信息传达到大脑,随后在大脑处进行一些处理,然后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

而感统失调指的是这个过程中机体表现出不协调的状态。其在前庭功能、本体感等很多方面都会有所表现。

比如说前庭功能失衡就会使得孩子表现出好过于好动,不能够集中精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甚至有攻击性行为。同时我们前面提到的平衡能力差也属于这部分功能失衡。家长们会发现孩子走路爱摔跤,肢体平衡感较差。

本体感失调指的是孩子在做一些精细运动时会表现得很差,对于技巧性运动也非常的不擅长整体上给人一种笨手笨脚的感觉。

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也会有明显的表现,比如说写字的速度比较慢,写出来的字迹也不够工整。另外做事也会缺乏一定的条理性,整体上表现出过分依赖的状态。

1)触觉障碍

指触觉防御过度指的是孩子不喜欢被他人碰触,比如说父母们会发现有些孩子不喜欢剪头发。另外当孩子接触到陌生的环境刺激时,会表现出胆小怯懦的一面,交往能力很受限制,有明显的不合群迹象。

2)视知觉障碍

指的是孩子在阅读方面会表现出较为吃力的表现,在计算时会有计算错误产生,在书写时会有笔画颠倒,整体上表现出粗心大意的一面。孩子喜欢用眼睛去看一些信息内容,但是却不能够进行流畅的输出

3)听知觉障碍

指的是孩子在遣词造句方面的障碍,对于一件事情,孩子不能够较为全面完整地进行表达或者描述,整体上会让人感觉出去表达能力方面有明显缺陷。

可见当家长发现孩子平衡感较差时,一定要确定是否是因为感统失调引起的。如果确实是因为这个诱因导致的,那么家长有必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一些训练。

使得孩子的感统能力有所调整和改善,而这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学习都会有着非常有益的影响,那么,如何纠正孩子感统失调的状态?

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在专业医生的引导下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对孩子进行一些行为干预。此外,家长们也可以多和孩子进行一些训练这方面能力的小游戏。

调整孩子感统失调方面的小游戏

1)钻洞洞

这项游戏比较简单,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共同完成。家长们可以双手着地弯下身子做成一个拱形状,然后引导孩子从拱形下面钻过。这个游戏看起来很简单。

但是对于孩子感统方面的调整是非常有效的。家长们可以在拱形的另一面放上孩子感兴趣的玩具,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穿越拱形的动力。这样做也可以锻炼孩子爬行的灵活性以及方向感。

2)小飞机

这项运动的趣味性更大,人们可以一手抓住孩子的脚踝,一手抓住孩子的手,然后将其抬起进行不同方向的摇摆或者是晃动,可以是从左到右也可以是从上到下,孩子会很愿意配合。

父母可以选择孩子较为舒服的姿势,如仰卧或者是俯卧,孩子喜欢哪一种,父母们就可以做出选择。这个游戏可以使孩子的前庭固有感觉有所强化,对于宝宝身体的平衡感调整非常有好处。

3)抓泡泡

相信这个游戏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个游戏。孩子们总是对泡泡有着非常着迷的表现。孩子们会自发地去追逐泡泡,所以这个项目对孩子而言是非常有趣的,也能够得到孩子的积极配合。

大人们可以在一旁用泡泡机吹泡泡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然后孩子会有追逐或者是用手抓的表现,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能力会得到锻炼,同时观察力方面也会有所提升。

一下市面上的泡泡机种类也比较繁多,家长们应该选择无害的产品类型,避免孩子接触泡泡后,将一些不健康的化学物质摄入到体内。

4)双人两脚走

这个游戏孩子们也非常喜欢,家长们可以从背后用双手扶住孩子,然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双脚上,然后两人共同向前行走,这个时候大人需要喊出口号。

这样孩子会跟随着大人的口号行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平衡能力得到锻炼。如果孩子适应后,家长可以设定一些比较复杂的路线。

TIP

这些游戏都是生活中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也都需要家长们和孩子的共同配合,所以调整孩子感统能力需要家长们的积极参与。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学习走路的初期有跌跌撞撞的表现是很正常的,因为孩子还没有掌握的走路的技能,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以为是孩子感统失调而进行过分干预。

孩子学会走路后,表现出肢体不平衡的状况,那么家长需要对此有所重视。可以看出在孩子成长中,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可以尽早地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进行干预。

大家对于感统失调会有哪些看法呢?对于孩子的平衡感发展大家有哪些建议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4692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