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合 作、项目交易、投稿交流:邮箱 eipress@qq.com; 微信:energyinsider
“能源情报LNG贸易产业链”微信群,侧重国际贸易、投融资,项目对接。业内人士私信申请,核对后邀请,请提供:名字 公司 负责领域 联系方式。
文/史宏星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信息中心,中国化工经济分析
淘汰落后,地炼整改初见成效
地炼,相对于主营炼厂而言,最早起源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工业”的呼吁下,依附于各大油田,各土炼油厂拔地而起。 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在山东东营以及滨州境内进行采掘,当地与政府达成补偿政策,即政府在得到原油资源后,成立炼油厂进行生产成品油等炼油产品,由此滋生出一大批小炼油厂,这是中国地炼的雏形。 现在的地炼指的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化集团以外的地方炼油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油品消费的快速增长。 石油石化产品产量严重不足,价格高企,利润巨大,小炼油厂借机快速发展。 当时的地炼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国有炼化企业产能不足的困境,对稳定生产供需和抑制市场价格,对冲疯狂走私油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以恒力石化、舟山石化、盛虹石化等为代表的大型民营炼油厂异军突起,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影响。 民间资本和民间财团成为这些超大炼化企业融资主体。 不同于以往广东私企、山东“政商”地炼,目前的地炼是纯粹的财团投建,是中国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近几年我国地炼在扩张的同时也在不断淘汰落后产能。 近四年来淘汰产能超过8700万吨,其中,山东地炼淘汰最多,达到6527万吨,其他地炼淘汰了2186万吨。 详见表1.
我国地炼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陕西、河北、江苏、广东、宁夏等省份。 其中,山东地炼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辽宁次之。2018年,山东地炼产能达21565万吨/年,其他省份地炼企业产能合计11850万吨/年,全国地炼企业总产能达到33415万吨/年。 详见图1.
转型升级加速,地炼呈分化发展态势
截至2018年末,可统计的山东省炼油企业77家,炼油总产能达3.19亿吨/年。 其中,地炼企业55家,地炼产能2.16亿吨。 山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地区,仅次于美国德克萨斯州(5.2亿吨/年),超过日本东京湾沿岸(1.75亿吨/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炼油中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三的山东省,其石油石化行业经济总量达到了3万亿元,贡献了整个山东省经济总量的40%。 2019年神驰化工计划新增产能500万吨/年,鑫岳燃化和鑫泰石化分别将新增350万吨/年,同时将淘汰落后产能1000万吨/年。 2018年山东地炼企业炼油能力情况见表2。
在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之后,山东地炼出现大范围亏损,中海油、中国化工、中国中化等“中”字头央企趁时而人收购、兼并山东地炼企业16家,合计炼油能力7235万吨;见表3。
我国地炼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东北三省、江苏、河北、陕西、广东等省份。 东北三省地炼企业曾经遍地开花,经过中石油的重组、兼并后,过百万吨的地炼企业大都被其收人囊中,现存的地炼企业仅仅是些小沥青厂。 国内其他地炼统计情况见表4。
除了恒力石化以外,东北三省100万吨/年以上的地炼企业(炼油能力超过4300万吨/年)大部分被中石油收购兼并或重组,或者被中兵集团收购,故不包括山东地炼在内,我国其他地炼企业合计炼能约1.18亿吨。 我国地炼产能地区分布情况见图2:
努力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
截至2018年,我国在建的千万吨大型炼化企业11家。 这些企业都是处在粤闽江浙、环渤海湾地区,凭借先进技术、庞大装置规模,油头化尾、上下游协同。对于传统地炼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山东地炼发力突围。 山东最大的炼油项目——烟台龙口裕龙岛4000万吨/年炼油项目计划2019年完成初步设计,2020年开工建设,争取2022年底一期2000万吨/年装置实现建成投产。 东营市计划在河口区建设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为2000万吨/年芳烃提供支持。 中国能源工程集团规划在广饶县建设的中能产业园包含1500万吨/年炼油产能。 中国化工集团计划将把昌邑石化发展成为1500万吨/年炼油、百万吨级芳烃、百万吨级乙烯的特大型石油化工一体化企业。 山东明宇化学有限公司建设的120万吨/年乙烯项目、东润的30万吨/年MTO项目、中化弘润的重芳烃项目、鲁清石化的乙烯一体化、东明石化100万吨/年轻烃综合利用和100万吨/年PTA等高端化工项目也在陆续建设,加快打造“油头化身高化尾”的产业链条。
《山东地方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指出,将支持东明石化、垦利石化、京博石化重点发展石脑油的综合利用及合成橡胶; 利华益发展聚碳酸酯等工程塑料; 汇丰石化、恒源石化发展烯烃裂解及芳烃深加工产业链; 金诚石化、华联石化发展碳纤维、高品质针状焦; 海科集团发展石油化工与盐化工结合的特色产业。 根据山东新旧动能换要求和市场分析,山东地炼企业由单纯燃料型炼厂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发展已成必由之路。
河北、辽宁、江苏、广东等地区地炼企业存量较大,占据国内炼油市场一定的份额,它们发展缓慢生存压力大于山东地炼,在当前形势下已经失去了扩张发展的时机。
国内炼化产业链布局完善,这些地区地炼谋划滞后、资金实力薄弱、大炼油布置充分,走差异化发展空间关闭。 政府主导、弃小抓大、组团联合起来,才有继续生存下去的机会。
众多地炼企业大部分是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阶段性产物,是半成品。 在炼化行业监管力度加大、市场公平性提升的情况下,装置规模小、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聚集在低端毫无先进可言的地炼,被淘汰不可避免我国炼化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力发展,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的炼油大国,现在正走在向炼油强国转变的路上: 淘汰落后产能的阵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从业者与攸关方必须理性面对的现实,这是成长的苦恼、强大的洗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能源情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45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