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孩子拖延成习惯?是孩子陷入了帕金森定律陷阱

孩子拖延成习惯?是孩子陷入了帕金森定律陷阱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周六去一个闺蜜家里玩,她家的小宝儿正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我说:“孩子好乖啊,还知道努力去做作业,真不错。”谁知闺蜜来了句:“嗯,半个小时能写完的作业他能写上三个小时,还不知道现在是不是真的在写作业呢。”听到这种回复后,是顿感无语,心想不至于的吧。

过了两个小时孩子出来要看电视,闺蜜问他作业做了多少,他回道:“语文写完了,其他的还没有写,剩下的明天再写吧。”宝贝儿,你伤了阿姨对你的期望了你知道吗?

像孩子的这种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习惯,相信不少家长都在自己家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早上起床磨蹭、穿衣磨蹭、吃饭磨蹭、做作业磨蹭……真是数不胜数,更是要拿着鞭子,抽一下走一步。

拖延成习惯,就证明孩子已经掉进了“帕金森定律”的漩涡之中。

何为“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总出来的一个定律。

它是指:有很多人都会把工作进行无限的拖延,并且会去预估自己完成工作的效率以及时间,最终就会导致工作无法完成,即便是完成了工作,它的效果往往也不会像预想中的那样好。简单来说,“帕金森定律”指的就是不会去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而且没有时间观念,做任何事都会拖延。

帕金森发现,一个人可以再10分钟内看完一张报纸,也可以足足话费一整天的时间;一个忙人在20分钟的时间内,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一张明信片,可以花费足足一天的时间:找明信片一小时,找眼镜一小时,查地址半小时,写问候的话语一小时十五分……

造成孩子拖延、磨蹭的真正原因

很多家长会把孩子的这种拖延、磨蹭归为是孩子没有专注力、自制力等原因,真的是这样吗?拖延现象心理研究专家皮尔斯·斯蒂尔教授发现:造成拖延现象的原因远不止于此,经过多年以来的调查研究,他发现导致发生拖延现象的四大心理成因为:自我价值感不足、做事的信心不足、做事时分心冲动以及得到反馈的时间延迟。

① 自我价值感不足。

自我价值感不足是指在做某件事时,出于看不到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及其价值的原因,就会对做这件事缺乏动力,进而会产生拖延的状态。例如,孩子在节假日时本应该去和小伙伴们愉快的玩耍,但父母总是会让他们去上各种的补习班。对上补课班这件事孩子虽然不情愿,但父母命难为,所以他们才会做事总是磨磨蹭蹭。

② 做事信心不足。

当孩子面对可能临界或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时,会因为缺乏相关经验而信心不足,进而会对这件事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出现拖延状态。例如,孩子第一次代表班级参加某项比赛,由于是第一次做这件事,毫无任何经验,怕自己做的不好会被同学嘲笑,当老师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展示练习一下时,他就会以没准备好为由进行拖延。

③ 做事分心冲动。

何为分心冲动?它是指在做某件事时注意力不能集中,会一边做着这件事,一边又去想着其他的东西,最终就会导致手头上真正要做的事被拖延。就像我们开头说的那个闺蜜家的孩子一样,会一边写着作业,一边又想着电视里的动画片,最后一科作业做了几个小时才做完,而其他的科目一个字都还没碰。

④ 得到反馈的时间延迟。

如果我们知道做完一件事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得知结果时,便会下意识的去进行拖延。例如,为了能够让孩子更好的去学习,家长在孩子刚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考上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这两件事要经过十几年才会发生,得到反馈的时间无疑会被延长很久很久,所以这个时间去和孩子说这些根本就是在“对牛弹琴”,因此也就会出现拖延的状态了。

还有,也许孩子本身就不想去做这些事,而是更习惯于去依赖他人

有句话讲说“永远都不要试图去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正因为是“装睡”所以才叫不醒。让一个人去做某件事,原本他就不想去做,当然是能拖一会是一会,而且会拿出一副不到最后时刻绝不去做的态度来。例如孩子放假后每天都只想着玩,而老师给布置的假期作业,总是要等到假期最后几天的时候才去做。

现如今,一个孩子有六个人去围着他转,几乎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状态,家人生怕孩子会受苦受累,任何事只要自己能帮孩子做,就绝对不会让孩子去伸手,经过日复一日的如此发展下来,也就养成了孩子过度依赖他人的心理及习惯。但是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好多事情都需要自己独立去完成,因此就会产生拖延。

得知孩子是处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拖延后,该要如何去进行引导呢?

★家长要去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帮他们制定时间计划,并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孩子之所以会做事拖拉,其中有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没有时间观念,更不会懂得时间的价值何在,所以家长们要给孩子灌输“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时间之宝贵,并非可以取之不尽。

家长可以通过对孩子制定一些指定时间段的计划让孩子对此有所了解,例如,几点钟起床、几点钟洗漱、几点钟吃饭、几点钟睡觉等等。

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想做却不敢尝试的事,这时就需要父母去对他们进行一些鼓励,比如说一句“宝贝,加油,你一定可以的,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会支持你”,仅仅只是一句来自父母鼓励的话,就足以让孩子充满信心去大踏步的向前。等孩子做完一件事后,甭管做的好坏与否,家长也都应该去给予孩子一些鼓励与认可,这样才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对于孩子的拖延要适当的去给他们一些惩罚,沟通时要心平气和,杜绝责骂

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的没有完成某项任务,家长或老师都应该让孩子为他们的坏习付出相应的一些代价,其中最简单方便的就是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惩罚。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如果孩子出现了一些坏习惯,我们可以适当的去打击他们的自尊,以此来让孩子完成转变,为了能够重新赢得他人的尊重,孩子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有些孩子可能他本身就是个慢性子,所以在做事时会表现得磨磨蹭蹭,但是慢性子的他却偏偏遇到了急性子的父母,那么如果父母这时选择用催促、发脾气的方式,反而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要么把你说的话当做没听见,要么故意去减慢速度。所以,家长更应该做的是要心平气和的先去了解孩子拖延的真正原因,然后把问题解决。

★家长要拒绝包揽万事,让孩子学会独立,教孩子做任务上的安排,掌握要事优先原则

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一个娃,对孩子宠爱这没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他们过度的宠爱,宠成一个凡事皆不会的孩子,这就相当于是在害他们了。

所以家长要放开双手让孩子们自己去飞,要相信他们自己也可以做的很好。毕竟他们以后的路要有他们自己去走,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各项技能,即便离开了家,他们也依旧会生活的很好。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他所著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个要事优先原则,意思是把重要的事情优先处理。

这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孩子分不清主次,那么父母就来帮助孩子去把主要次要的事情一一排开。例如放学后他们要做作业、玩游戏、看电视、吃饭等等,如果按照重要程度来排序的话,放在首位的肯定是老师留的作业,如果完不成第二天就会被批。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中,看动画、玩游戏远远要比做作业有价值有乐趣的多,任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的话,最终就会导致做作业会被无限拖延,最终要通宵达旦才能把作业完成,结果就是会影响到孩子的休息以及第二天上课的精神。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众多事项中,什么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让孩子学会去管理的自己的任务,科学的去安排自己的时间日程。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作为家长,我们更应该去帮助孩子突破困难、解决问题,只有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才能够取得真经,孩子们也只有经历过问题,才能够真正的成长。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4103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