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说过: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把他们带到我独特的世界中。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任何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他的理论中有一个"哭声免疫的训练方法"帮助美国父母,"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哭声免疫法、完整睡眠训练法,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在这背后的真相却没有多少人知道,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童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命运。
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就要学会接纳孩子最初的样子。
01
之前在微博上,马伊琍的一篇育儿心得,在网络上引起网友热捧。
文章中,她反思了自己如何盲目追捧育儿理念、又如何放弃了自己母性的直觉,最终导致孩子安全感建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状况。
马伊琍在女儿爱马两三岁时写过一篇关于睡眠的博客,结尾她说,这篇文章只是写下来,但是很多方法我也很迷茫,现在觉得对的未必以后就对。
育儿方法的对错真的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有的可能要十几年后才见分晓。
随着妹妹的成长,马伊琍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
她在文中提到,08年时期中外流行的育儿理念多么扭曲,出生起不让多抱孩子也不让摇晃,怕孩子从此依赖大人怀抱才肯睡。
更可怕的是一本英国著名皇家育儿师的书极为流行,书里严格规定了出生后孩子各阶段的吃奶睡觉作息时间。
作者言之凿凿地说任何孩子只要严格按照她的方法训练,基本都可在满月时就睡整觉!
多么可笑的目标啊!只要是个人,总有一天都会睡整觉,自己亲生的宝贝,在他最弱小最需要你的时候拥抱他安抚他,即使夜不成寐,相比他漫长的一生不值得吗?
马伊利在认识到这些不妥的育儿知识之后,在妹妹出生后,就完全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也不吃夜奶。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最需要父母无保留疼爱时,我们就要给到他们最初的安全感建立,越是亲密的亲子关系,孩子的未来才可能是越美好的。
幼儿时期的孩子,最需要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他们原本纯真的模样。
02
萧雅备孕期间,就开始了解学习各种宝宝养育知识,家里更是备着各种育儿专家的书籍。
用她的话来说,只有用心学习,才能养育出一个优秀乖巧的宝宝。
十月辛苦怀胎之后,宝宝终于在家人的满怀期待下,出生了。
那是一个可爱漂亮的宝宝,经常看到萧雅在朋友圈里发关于宝宝的日常照片分享,印象中带娃的辛苦,在萧雅这边都感受不到。
我们都羡慕的说,以后生了娃之后,一定要去跟萧雅好好学习一下。
一天我去萧雅家里看看她可爱的宝贝,一进门就看到她贴在客厅的一张时间表,什么时候喂奶,喂多少,温度多少都一一标识清楚。
卧室里贴着宝宝有关睡眠的时间表,我疑惑的看着这些,不禁笑着问到:
需要像军队一样严格的自律么,对于一个还在穿尿不湿的宝宝。
萧雅对自己所学的育儿知识深信不疑的说,人家专家是这样说的,我可是把每一个精华部分提取,制定出来的。
就这样到了小宝宝上幼儿园的时间,萧雅的宝宝与妈妈的分离焦虑症,表现的异常与其他宝宝不一样。
情绪的表达上也是焦虑不安,为此萧雅付出了比前三年更多的精力和努力,去修复亲子关系。
母婴关系则是所有关系之初,决定孩子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存在感。
未来是否幸福或者不幸,3岁之前便已奠定。
用这种方式训练的母婴关系,会造成的人格破碎,长大后犹如没有情感的机器,其痛苦难以言表,需要非常艰难而长期的自我成长才能修复。
03
"想逃离这个家……"上个月,邓超突然在微博上发文表示自己想要离家出走。
与孙俪结婚8年的邓超,一直是人人羡慕的幸福模样,此言一出震惊10万网友。
正当大家以为夫妻俩感情出了什么状况时,结果往下一看,大家就被他后半句的解释笑晕了。
对于自己想要离家的原因,邓超超级委屈的抱怨:"付出再多,也约不到一个孩子睡觉。"
接着,网友纷纷吐槽:
"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一个人睡觉了"
"这家庭地位卑微了"
连新浪官方都忍不住调侃留言: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父亲了,该学会自己睡了!
随手翻看邓超微博,都是陪孩子玩耍游戏的日常。
小花妹妹给他涂指甲油,扎头发,夹漂亮的发卡,都是经常的事。
父亲的威严,父亲的体面,在邓超这里,完全不存在的。邓超甚至曾骄傲的宣称:我就是孩子最大的玩具。
邓超这样爱玩爱闹的爸爸,却是许多小孩都渴望拥有的爸爸。
没有高高在上,还有点搞笑,可以陪自己玩、陪自己疯、满足自己天马行空的幻想与渴望。
孩子最想要的,不就是这种被父母接纳自己最真实的模样吗!
04
记得钱钟书的女儿钱媛曾经在《爸爸逗我玩儿》里,有这么一段文字详细描述了钱钟书对自己的胡闹:
睡觉时,父亲常用墨笔在她脸上画胡子、在肚子上画鬼脸,气得她醒来后直跳脚;堵气、犯迷糊时,父亲会起好玩的绰号、编顺口溜来调侃,惹得她破涕为笑;
无聊时,父亲会在自己的被窝里偷偷藏玩具、书本、镜子等障碍物,让她不得不寻雷扫雷,哈哈大笑……
在那风雨飘零的时代,大家都为了生存和怎么活下来而郁郁不欢时,父亲钱钟书给了钱媛,面对这动荡的社会,极大的安全感。
这些深刻记忆,钱媛从父亲那里学会了豁达乐观、从容笑对人世艰难。
阿德勒曾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一生需要被治愈。
做为父母,我们可以多一点肯定和欣赏自己的孩子,对于他原本的样子,多加鼓励。
我相信在被父母完全接纳的孩子,一定有更大的勇气面对未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3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