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平平从小就养成了吃饭前洗手,去卫生间后洗手,即使玩玩具后也会洗手再吃东西的好习惯,但是最近一段时间不知道是怎么了,平平妈妈怎么说,让她去卫生间后洗手,或者吃东西前洗手,平平都不听,无论说出什么花样平平就是不去洗手。
每次因为洗手这件事,平平妈都被气得想发火,强迫孩子去洗手,但孩子就是不去,等到平平妈强行给孩子洗手了,平平就会哭闹,发脾气,生气,有时连饭都不吃了。
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家长想的不懂事,而是典型的执拗敏感期。
执拗敏感期是指三到四岁的孩子,在他们秩序形成的关键时期中的一个敏感期,这时孩子的表现会让家长觉得孩子没有像以前那样听话了,很不懂事。
而且孩子还经常想要摆脱家长大人的束缚,很难转变,甚至还会向家长提出一些很过分的要求,让人很难接受。
例如很多家长可能在生活中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孩子会坚持做一件事,而且这件事一定要她自己做,如果家长帮助,那么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被帮助,反而会哭闹,势必要自己重新做一遍,这样才会罢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
比如有的孩子在厕所,便便后要自己冲掉,如果妈妈提前一步帮忙冲掉,她会发脾气,甚至要求是原来的样子;
或者带着孩子出门,摁电梯按钮时,只能是孩子自己来摁,如果家长摁了,孩子会生气,一定要把之前的摁掉后,自己再重新摁,这件事才算完美结束。
孩子在处于执拗敏感期时的常见表现:
这件事我能做,我就要我自己做
当孩子处于执拗敏感期时,会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情,而且几乎每件事都要自己亲自做,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时,或者说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时,那也要自己先做了再说,能做多少做多少。
假如她会想和父母一样用筷子吃饭,即使不会用,也要用,就要自己用筷子吃饭,父母觉得难做,孩子吃不好饭,不让孩子用筷子,孩子就开始哭闹生气,直到父母同意了,愿意让孩子自己做,孩子这才会罢休。
你说的不正确,我不认同
孩子在3岁左右时,做什么事情都会让人感觉到很任性,更喜欢和大人对着来,反抗的很强烈。
你说:别磨蹭,快点走,她就偏偏停下不走了;
你说:蔬菜有营养,但她就偏偏不吃;
你说:这个东西不能碰,她就偏偏会趁着你不注意也会偷偷碰一下。
无论家长跟孩子说什么,她就一定会跟你反着来,朝着反方向去,而且就只觉得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做的。
孩子认为家长说的都不对,不认同家长,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只有自己真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事,似乎才是完成自己的心愿,才是完成自己的执念,心里才会舒服,才会痛快。
说哭就哭,说闹就闹
孩子处于执拗敏感期时,她的很多要求,以及想做的事情似乎都是不符合常理的,在大人家长眼里孩子的行为是不理智的,不可理喻的。
但如果家长不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又会哭闹,说哭就哭,说闹就闹。而且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异常要求,会不断的妥协,不断的退让,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的执拗敏感期的表现会更加强烈。
孩子的口头语就是“不”
这个时期,孩子说的最多的就是“不”,无论你说什么,不管他是否听明白,就会先说“不”,似乎“不”已经成为了孩子的口头语。
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更好的面对孩子的执拗敏感期呢?
首先要理解
家长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执拗敏感期”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必经阶段,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到,而且这种心理和人的心理发育有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家长面对正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先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要更加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表达。
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而且她的生活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探索能力不断增强和提升,可以感知到自我在不断强大,开始敢和父母作对,反抗。
3岁多的小宇已经上幼儿园了,在上学前一定要找到自己黄色的小汽车玩具,找了好一会也没找到,爸爸给拿了一个红色的,他直接说不,就将红色小汽车扔了,找不到黄色的就是不去上学。
孩子的爸爸没忍住就打了孩子屁股...
日常中像是这样类似的事情真的很多,在大部分家长遇到时,要么是打孩子,要么是哄骗或者威胁孩子,这样也的确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但却是暂时的,压制住了孩子的脾气。
而且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又出现,一样的应对,会出现一次比一次差的效果。
家长想要顺利的帮助孩子度过执拗敏感期,除了需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情绪的表达,还要引导好孩子学会管理情绪和表达情绪。
1、学会理解,学会转变想法
比如小宇,他想要黄色的小汽车,可爸爸却又赶时间,直接给了红色小汽车,觉得都一样,但孩子却认为爸爸是不想给他黄色小汽车。
这时孩子还没有时间观念,又因两人想法不一致,导致孩子发脾气扔了红色小汽车,又被爸爸打。
其实如果这时小宇爸爸理解孩子,知道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黄色的小汽车就像人们出门拿钥匙一样,就会更加懂得孩子。
家长不要首先在自己心里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不懂事,任性,不讲理,直接就去按照自己的方法来制止打击孩子。
父母用强硬的方法去压制住孩子,孩子的内心会更加委屈难受,反而会出现大发脾气的情况。
相反如果小宇爸爸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来找,那么孩子就不会出现发脾气的事情。
2、可以试着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教育专家称:别指着在6岁前的孩子可以听懂你的道理。
大部分家长都喜欢对孩子讲大道理,慢慢的说服孩子听自己的话,但对在3岁前的孩子,讲道理几乎是“对牛弹琴”,6岁前的孩子,对于家长的道理,也只是似懂非懂,并不能完全理解。
6岁之前的孩子,他的行为更多的是受到情感的支配,而不是理智。如果孩子出现生气发脾气的情况,家长可以试着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转变当前的情绪。
等到孩子慢慢安静下来以后,可以和孩子读绘本、玩游戏或者其他方式来引导孩子,这比讲道理更实际,更有效,更利于孩子接受。而且在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对孩子是有利的。
3、适当宠爱,奖赏与责罚分明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当孩子哭闹着想要这样那样的时候该怎么办?当孩子学会说话并且能够以这样的方式索要物品时,假如他依旧用哭闹来达成自己的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要更快的得到物品,还是想要要挟别人不敢不改,都应该干脆的拒绝。
假如你一次两次三次四次都满足了孩子,孩子也会知道你的软肋是什么,就会更加强势,会以他熟练又有效的方法强迫你就范,让你不自觉的就满足他的要求,屡试屡爽。
家长可以理解孩子的情绪的表达,但面对孩子的哭闹要挟时不能让步。同时在拒绝孩子时,应以温和有礼的方式,而不是伤害孩子。
而且从这样的事情中,也会让孩子懂得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有原则有底线,让孩子学会正常沟通,而不是通过哭闹来完成自己的心愿。
4、家长也要尊重孩子
马斯洛理论中,尊重是人类的高级精神需要。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多的尊重孩子,又尽可能的要求孩子。
尊重是要求的前提,要求又是更深层次的尊重。
孩子被尊重,会让孩子发现自己,当家长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就会接受自己的特点,那么在此基础上,在很多事情上孩子会扬长避短。
5、家长要做到理智冷静
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哭闹,自己就先不淡定了,变的烦躁,然后就会想赶紧平息,就会通过暴力方法来尽快制止住这种情况,然后再劝服孩子。
但这样很容易伤害亲子关系,孩子和你都伤心,“两败俱伤”。
每个人都有情绪,生气不开心有想要发泄的欲望和表达的想法,不能在任何一件事上都能自如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但相对于孩子来说,大人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是更强的,只有家长冷静下来,理智的思考,才可以更快速更有效更好的解决问题。
面对孩子哭闹,家长先别急着给出态度,可以通过深呼吸来调整自己的消极情绪,先平静下来。
孩子的成长过程有很多的磕磕绊绊的事情,不会顺顺利利像是光滑的大马路一样。孩子从小长到大不会一下子就懂事,也不会什么都懂得,从不懂到懂,从不懂事到懂事是一个必经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面对孩子,要理解并且包容孩子的不完美,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22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