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北京拆除700公里护栏,许多人“幼儿园教育”面临考验

北京拆除700公里护栏,许多人“幼儿园教育”面临考验

今年,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城市道路及公共空间隔离护栏优化撤除工作方案》,北京各区陆续拆除隔离护栏,提升出行环境的亲和度。仅上半年,全市就拆除隔离护栏约700多公里。

“碍眼的护栏终于拆了!”在网友纷纷点赞的同时,也有不少市民反映,部分拆除护栏的路段,行人横穿马路、机动车违停等交通乱象又回来了。

交通专家指出,拆除护栏是城市管理理念上的进步,但交通管理也要同步跟得上。

地点1:中关村西区

10分钟三十余人横穿马路

“自从路上没了护栏,每天早晚高峰行人横穿马路,造成交通隐患。”日前,有网友通过“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反映中关村西区护栏拆除后的交通乱象。这位网友称,行人、自行车、电动车横穿马路,几次险些发生交通事故。

19日早高峰,记者来到了中关村西区现场探访发现,海淀大街、海淀中街、善缘街等多条道路均拆除了隔离护栏,放眼望去路面确实敞亮了不少。没了护栏阻隔,交通违法行为多了起来。在海淀大街东段两座大厦间,不少上班族为了省事儿,干脆横穿马路,路中间的双黄线已经失去了意义,过往车辆不得不刹车减速躲避行人。10分钟功夫,共有三十余人横穿马路,而不远处路口就有过街斑马线。

随后,记者在海淀东三街、彩和坊路看到,自行车道均停靠着数辆快递车,快递员正在忙着送件,骑车的市民则被挤上了机动车道。

地点2:东经路友谊医院路段

自行车道成临时停车场

在一些曾经整治好的路段,拆除护栏后,交通秩序也出现了反弹。去年,交管部门对友谊医院周边进行了综合交通治理,其中对东经路进行了拓宽,取消路侧车位,并安装上机非隔离护栏,人车混行的问题得以解决。

19日中午,记者再次来到该路段时发现,机非隔离护栏拆除后,两侧自行车道宣告路权的“红毯”上,老年代步车、违法停车一辆接一辆,自行车跟机动车混行的情景又重现了。道路西侧,多个打着红叉的禁停牌也管不住违停车,多辆车里司机悠闲地玩着手机,把自行车道当成了临时停车场。违停车还堵住了公交车进站的路线,乘客只好从站台上走到马路上候车。记者注意到,此时友谊医院停车场其实还有不少空车位,这些司机把车停路边只是为了省钱图方便。

地点3:佟麟阁路

放学时段只能借对向车道通行

19日下午15时许,记者来到佟麟阁路,这条只有上下两车道的胡同曾用中心隔离护栏挤压违停空间,如今这些护栏拆除后,违停车又卷土重来了。

记者驾车沿着该路由南向北行驶,几乎全线路边都停满了机动车,不少还是逆向停车,而该路段并未施划路侧停车位,也就是说,数十辆车全部是违法停车。记者注意到,一些车的车窗上还被“贴条”了。

记者探访时正好赶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放学,不少接孩子的家长干脆把车骑上了马路牙子,甚至停在人行横道入口处。没用多久,这条本就不宽的胡同错车都费劲了,过往车辆绕过路边的违停车,只能借对向车道通行,地图软件上该路段也呈现红色拥堵状态。拥挤无序的车流中,接了孩子步行、骑行的家长只能艰难地“钻空”前行,让人捏了一把汗。

官方回复:

加大非现场执法及巡逻力度

针对中关村西区拆除护栏路段出现的行人、自行车、电动车穿行现象,海淀街道回复网友时表示,将在相关路段加派协管员人手,努力规范行车秩序,对不文明行车行为进行劝阻,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同时,中关村西区道路护栏拆除属于新型城市形态建设工程,为规范交通秩序,与之配套的工程还有路侧违停探头安装、行人闯红灯人脸识别系统安装等项目。

此外,记者从交管部门获悉,为了应对拆除护栏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的违法高发,交管部门增设道路监控设备和巡逻岗位,加大交警巡控和视频巡检的频次,强化路侧乱停车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日前,装备有全新AI智能技术的探头已开始逐步投入使用,可实现“自动发现违法、自动拍摄全程”的执法过程,在完全没有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在设定区域内寻找违法停放的车辆,拍摄远、中、近三个景别的图像和一段视频,记录下违法行为、周边交通禁令标志后再交由人工审核,将提高执法效率。截至8月底,北京已装备2331套电子警察,专门负责紧盯违法停车。

专家观点:

护栏拆除后管理更要跟上

“北京对城市道路上的隔离护栏进行优化拆除,是管理理念上的进步,非常值得肯定。但这给城市交通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告诉记者,与国内外其他大城市相比,北京在慢行系统建设方面有一个先天优势,即97%的城市主、次干路均设有自行车道,“如果能够保证所有自行车道连续、不被侵占,将吸引越来越多市民骑行,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

然而,大量违法停车成为骑行路上的“拦路虎”。过去,大量使用机非隔离护栏,降低了管理难度,但牺牲的是更包容更清朗的城市环境。刘岱宗介绍,车道隔离其实有很多类型可以选择,比如哥本哈根多用自行车道标线、彩色铺装进行隔离,纽约应用低矮的混凝土护板,西雅图、温哥华等城市灵活运用轻质绿化花箱,以及阻车墩、道钉等多种隔离方式,都值得借鉴。

“但无论选择何种隔离方式,核心都在于加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刘岱宗建议,除了加大“电子警察”覆盖等科技投入,还应该加快实现道路停车全面非现金收费,杜绝黑停车位、黑收费;同时调动全民参与监督交通违法行为,比如通过交通APP开设举报违法停车功能等,营造文明交通氛围。

刘岱宗认为,从更远处着眼,一定是将最好的出行空间、更多的路面资源留给绿色出行,留给行人、骑行者。以CBD西北区改造为例,取消了近千个道路停车位,拆除机非隔离护栏,拓宽自行车道、步道,既使慢行系统整体上了个台阶,美化了城市环境,也使CBD地下停车资源得到更充分使用。

记者手记:

不能跨过规则的“栏杆”

一座城市规范有序的出行环境,是靠“管出来的”,但怎么管很关键。过去,为了管住乱停车,安装护栏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化治理的新要求,加大执法力度、科技化投入成为新时期交通管理增效的必然选择。

当然,规范有序的出行环境,也不能只靠政府管,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应管住自己。护栏没了,不代表就可以乱穿马路、乱停乱行。城市交通文明从来都不是拿护栏围出来的。护栏拆除还了道路的清朗,但每个人心中规则的栏杆还要立起来,不要乱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宏阳

监制:苏越、童曙泉

编辑:姜晶晶

流程编辑:洪园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7914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