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袁世凯上折建议组建巡警部,掌握了全国的警察,后来又想要练兵。袁本身就是练兵出身,加上现在如身处北洋大臣,练兵就更可以大大发挥了。 于是他奏陈改革军制,拟定“新军募集操练规则十九条”,获得清廷认可。派王英楷、王士珍分赴各地,精选简募壮丁6000人,又选派武卫右军卒业50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并在保定设立督练公所,把军权集中于参谋、教练、兵备三处。
袁新练的常备军可谓是现在陆军的鼻祖了,他计划先编成常备新军左镇和常备新军右镇两个军制。每镇辖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全镇官兵共12512名。当时的军制,所谓镇、协、标、营、队等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
在这个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任第一协协统。其后又成立了第二协。当时袁世凯有个新规定,是“用人唯才”,因此新军所有高级将领必须经过考试,成绩最佳的出任高职。第二协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考试,考得最高的是冯国璋,因此便由冯出任第二协协统。冯国璋就是冯巩的老爷爷。
常备军就是后来北洋军的源始。
其实这个时候,袁表面风光,但暗地里已经成了不少人的眼中钉,尤其是清朝那些皇亲贵族们。在他们眼里,大清就是自家的东西,但现在袁有点过于重要了,在发展一段时间,有可能会把大清推翻了,天下可能会移主。当然,他们看得还是挺准的。
源始十分机警的,于是这个时候,他壮士断腕,把第一镇、第三镇、第五镇、第六镇四镇的兵权改归兵部大臣直接统辖,只留下驻扎直隶省境以内的第二镇和第四镇以尚须训练为理由,请仍由直隶总督统辖。建议被立即采纳,袁欢乐大大的一口气。但是没多久,另一件让袁世凯远离了中心——慈禧要归天了。
慈溪要归天,最开心的当属光绪了,一旦慈禧归天,那么自己就能亲政们再也不用但傀儡了。最惶恐的可能就是袁世凯,当初戊戌变法,光绪那么信任袁,想要拉拢他,结果他转手就跑到慈禧那边,把光绪卖了。要是慈禧归天,光绪即位,那么袁处境会十分危险。但光绪先慈溪一步走了。但袁也不敢待在北京了。
早在光绪卅四年(1908年),皇帝和太后都在病中时,清廷计划为光绪立嗣以备万一,这时候袁极力支持立庆亲王的长孙为嗣但慈禧并没有同意,慈禧虽然不喜欢光绪,但是她和醇亲王一家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她的亲妹妹便是嫁给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儿子中,一个是光绪,一个是载沣。载沣继承了醇亲王的王位,娶的太太又是慈禧亲信荣禄的女儿。所以慈禧为了这种私情,宁愿把天下交给载沣所生的,才三岁又好哭的溥仪,并命载沣以监国摄政王名义抱了他的儿皇帝统治大清江山。
据说光绪知道后也十分高兴,毕竟是一家人,谁当皇帝也一样,起码不用这么憋屈了。传说他知道自己亲兄弟要作摄政王,也不禁流露了笑容,于是他秘密地写了一个字条给载沣,上面只有四个字,是“杀袁世凯”。
载沣当国后,真的在筹划要替皇兄报仇,诛杀袁世凯。康有为有一封“上摄政王”书,这封信强调光绪之死是袁所杀,请“杀贼臣袁世凯”。
反震不管怎么着,袁世凯想活命,就得离开京城了。于是先称病,回天津养病,之后英国驻清公使朱尔典,拍了胸膛愿意担保袁的生命安全,于是袁世凯才怀着沉重的心情由天津遄返北京,向皇帝谢恩和辞行。
袁来北京的时候,意气风发,慈禧和光绪都想拉拢他,何等的风光;袁离开北京时只有严复和杨度两人送行。袁回到香项城,后移居彰德府北门外的洹上村,每天饮酒赋诗,游山玩水,借以消除清廷满人对他的注意,自号洹上钓叟。虽然这是袁不在京城,但京中动静,朝廷消息,他了若指掌,北洋派大将冯国璋、段祺瑞和其他将领都经常轻车简从来彰德,向袁报告情况,请示做法。可以看出,袁在蛰伏,等待时机复出成就霸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57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