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马聊孩子原创首发,禁止转载
亲爱的读者大家好,我是小马,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分享的每一篇文章都对你有所帮助,祝各位度过愉快的一天。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欢把孩子像风筝一样牢牢地牵在手中,他们为孩子规划好人生、替孩子导演好生活,他们相信只要按着规划好的道路走下去,孩子必定能够出类拔萃。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研究显示,在这种“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消极、自卑、自私、叛逆,甚至成了多数人眼中的“坏孩子”,这样的成长答卷很显然与父母当初的设定相去甚远。
“小宝,咱们小区新开了一家补习班,明天妈妈带你去听公开课吧!好的话,咱们暑假就在这里补课,离家多近啊!”妈妈一边帮助孩子收拾桌子上散乱的课本一边说着。“啊?”小宝皱着眉头喊了出来,“妈,我不去,你不是说好了陪我去夏令营的吗?"“妈妈想了想,你现在还是学习重要,夏令营以后机会多的是。咱们不补课,别人都补课呢,这就好比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妈妈停下手,严肃地说道。
“那也不能天天学啊!好不容易盼到了一个假期。”小宝失望地说。“行了,八月底的时候妈带你出去。可这一段时间你要给我好好学习,咱们补补英语和数学。对了,妈还给你报了一个游泳班、一个路举道班,钱都交了,你一定要好好学啊。”“什么时候报的?您都不跟我商量!”小宝生气地说,“我不喜欢路拳道,不喜欢游泳!”“你懂什么呀!学路拳道可以增强你的男子汉气概,学游泳那是作为人的必备技能。这两样都必须学!”妈妈生气地命令道。
“可是我不喜欢!”小宝看着妈妈生气的脸,无奈地做着最后的挣扎,“我喜欢画画,要不给我报个画画班吧!妈妈彻底翻脸了:“去去去!别在这儿给我讨价还价。画画有什么用?没出息!当画家早晚被饿死!去把你的课本预习一下,明天跟我去听课。”
父母一次次费尽心机的安排,无非是想让孩子更有出息、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此,无论是周六日还是寒暑假,家长都不惜重金把孩子的每一个课余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游泳,个个补习班、特长班弄得孩子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父母希望孩子是神童、是全才,希望孩子能一步登天,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想法,不关心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殊不知,这样反而是害了孩子,孩子的许多坏习惯如厌学、逃课、说谎等,就是在这种强迫和高压下不知不觉形成的。
为人父母者,可以说负有很大的责任,这种责任比什么都重要,这便是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好孩子,绝不是简单地让孩子按照父母的规划、意愿走下去,过度关爱、过度干涉甚至强迫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这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它抹杀了孩子的独立性,养成了孩子习惯性依赖的习惯,促成了孩子的叛逆心理,造成了他们自私、反抗的心理特征,毁掉了孩子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导致了孩子没有主见、自卑的性格缺陷。
在教育孩子方面,会“偷懒”的父母才是聪明的父母。“什么都要管,什么都想管”累了父母,也害了孩子;而学会“偷懒”在一些小事情上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轻松,孩子也能快乐成长。许多父母怕孩子犯错、怕孩子吃亏,其实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不是毁灭性的吃亏,犯错、吃亏也是宝贵的经历,从中取得教训,也能促进孩子迅速地进步和成长。
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好的父母应该是导师而不是保姆,应该多引导、少约束,多建议、少灌输,尊重孩子的意愿,鼓励孩子自己作决定,教会孩子自己承担责任,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纠正孩子的错误做法。只有这样,孩子的性格才能不断完善、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孩子才能在一个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小涵回来了?"正在做饭的妈妈听见开门的声音便问道。“啊!”小涵哭丧着脸径直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妈妈一看女儿情绪不对,赶紧追进了女儿的房间。“小涵,你怎么了?”妈妈一进屋就看到小涵趴在桌子上,身体有些颤抖。“妈,没事儿,您忙去吧!”小涵抬头看了妈妈一眼,擦了一下脸上的泪水。“有人欺负你了吗?”妈妈焦急地问道。小涵摇了摇头。
“那是怎么回事儿?小涵,咱们可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啊!有什么你就跟妈妈说。”故作平静地说道。“真没事儿,妈,您去忙吧,别问了。”小涵挤出一个笑脸对妈妈说道。“好吧,那妈去做饭了,你也别太伤心了啊,什么时候想找人聊聊了就跟妈说。”妈妈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不强迫孩子说出自己不愿意说的事。“小涵,吃饭了。”“来了。”小涵从房间里走出来,看到满来的饭菜笑道,“都是我爱吃的菜,太好了!”妈妈看到女儿情绪好多了,也高兴地笑道:“爱吃就多吃点。来,快坐下吃饭吧!”饭桌上,妈妈跟小涵聊了很多开心的事儿,她想,“女儿长大了,有些事儿不愿意说就不说吧。”
作为父母,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是非常正常的表现,尤其是当孩子哭泣时,父母都会十分紧张,生怕孩子受欺负、受委屈,于是第一个反应就是问孩子“怎么了?"“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以便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些曾经和父母无话不谈的孩子也开始学着独立,尝试着逐步摆脱对于父母的依赖,这使得他们开始有了心事,有了隐私。这时候,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不要强求孩子说出自己不愿意说出的事情,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矛盾的能力,给了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
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情商”都和“智商”一样高,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也一定要注重孩子性格、能力等情商的培养。不强求孩子,让孩子享受成功、失败、痛苦、快乐这完整的生命过程,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理解和尊重,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真正的爱。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欢迎大家的加入,记得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4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