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燕王朱棣上位的高能推手,给他戴上白帽子的黑衣宰相是谁?

燕王朱棣上位的高能推手,给他戴上白帽子的黑衣宰相是谁?

引子:历史偏心论与黑衣宰相

人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历史是偏心的,比如李世民抢了哥哥的江山,但他很争气,搞出一个贞观盛世,后世也就觉得李建成的江山似乎被夺得也有点活该。到了明朝,叔叔朱棣厚着脸皮夺了侄儿建文的江山,但是他对内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对外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国力达到鼎盛,老百姓过得也安乐,有人评价永乐大帝与汉唐的名君比比也是不差的,也算是个英雄吧?所以,此时,正义往往靠边站,成王败寇,英雄还是要以成败来论的。

燕王朱棣,虽然在朱元璋的儿子们中间比较强势,但是他敢于以一藩之力对抗全国,起初胜算其实一点也不大,甚至可以说是一招极凶险的棋着,但是他铁了心要铤而走险,最终还能涉险成功抢到桃子。他的背后一直有一个神秘的影子,既是“靖难之役”的始作俑者,又是非常得力的推手,此人就是后世被称为“黑衣宰相”的姚广孝。

“黑衣宰相”, 这是指僧人穿的一种黑色衣,那这姚广孝先生竟然是个和尚吗?还真是,法号道衍的便是。“宰相”位列三卿之首,是封建时代辅佐皇帝管理国家的顶级官职。出将入相,也是历朝历代学会文武艺的人的终极梦想,但是这个和尚怎么会高居此位?再说,永乐朝明代已经不设宰相之位,他究竟何德何能?有关这个,太史叨叨令认为“宰相”并非实指,可以理解为不仅参与了政事而且能够左右朝廷政策走向的人。

历史上有好几位“黑衣宰相”,并不是姚广孝的首创。南朝刘宋时的僧人慧琳,文帝极有宠遇,参与朝廷机要,权势极大,可谓“黑衣宰相”第一人;第二位是元朝的刘秉忠,“大元帝国的设计师”,他辅佐元世祖忽必烈继位,确立元朝的国号、国家体制,还主持修建了元大都和元上都,也被称为“黑衣宰相”。如此来看,“黑衣宰相”也是非凡,那姚广孝都做了些什么能够获此殊荣?

天降大智之人于斯王也,一段秘事,“臣奉白帽著王!”

像刘邦得遇张良,刘备请来诸葛亮,一个要成事的帝王身边总得有一个智商在他之上的人,朱元璋的身边也有一个神仙一样的刘伯温,而燕王朱棣,似乎也给他预备了一个——苏州人姚广孝,年轻时他曾经在妙智庵出家为僧,法名为道衍。

这两个要搞事的人相遇在一起,也算是一番风云际会。当时是洪武十五年,大脚马皇后死了,姚广孝被高僧宗泐举荐到京师,为皇后诵经祈福。正是这次进京,姚广孝第一次与燕王朱棣相遇。估计应该是有些心灵感应,两人一见一下,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以至于到了无话不谈朝夕不离的地步。当时姚广孝曾经说了六个字成为一段史家津津乐道的轶闻。这六字把燕王惊出一身冷汗,却又被说得心痒难熬,哪六字?“臣奉白帽著王!”从字面来看,是说要给燕王戴一顶白帽子,似乎很平凡,但是你把“白”加在“王”的头上,一个“皇”字便赫然而出!这可是大逆不道!饶是他朱棣有颗豹子胆,在他老爹朱元璋的手里,他毫无机会,惊出几身冷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随后,姚广孝跟随朱棣前往北平,任庆寿寺住持,由此出入燕王府,经常与朱棣密谈。“迹甚密,时时屏人语。”姚广孝认为朱棣有九五之分,朱棣的心思当然也想一试锋芒,只是要等待一个时机。

1398年,在位31年、活了70岁的朱元璋驾崩了,太孙朱允炆继位,形势很不乐观,侄弱叔壮,卧榻之侧,呵!一大群叔叔手握重兵。皇上采纳了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的计谋开始削藩,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被定了罪。个人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对,但“削藩”势必要“削”到朱棣的头上,这个叔的兵最强,又最能打仗。

这也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燕王寝食难安,而此时,姚广孝给出的建议却是直接了当:起兵造反!

朱棣知道这事有多难,以北京的区区十万兵马对抗全国的大军?更何况,“民心向彼,奈何?”他也知道民心都不在他这边,但姚广孝说出了八个字:“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这句话让朱棣又横下了心。也正是这八个字,后世有人评价姚广孝是“怂恿”朱棣“谋反”的“奸僧”。

奸不奸,谁说了算?总之,燕王朱棣以“尊祖训、诛奸臣、为国靖难”为名浩浩荡荡地出征了。姚广孝留守北平,在最艰难的时候,是他建议朱棣轻骑挺进,径取南京。这一招“仙人指路”,果然把朱棣的尊臀推到了龙椅上。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一句诗,道出何种胸怀?

朱棣起兵当日,突然刮来一阵狂风,把他燕王府的檐瓦吹落在地。朱棣觉得晦气,不禁变色。姚广孝却笑着说:“此乃吉兆!飞龙在天,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他确实很会说话,就这么轻描淡写地化解了朱棣的忧虑。

正因为如此,朱棣认为在夺取帝位的整个过程中,姚广孝的功绩名列第一。自己能当上皇帝,当然也不能亏待了他,先是授姚为僧录司左善世。随后在永乐二年四月,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在姚广孝出家之前,他有一个本名叫天僖,永乐皇帝还了他的俗姓,并赐名广孝,所以,他的这个名字是这么得来的,也是皇上的恩典。成为永乐皇帝之后的朱棣对待姚广孝始终很尊敬,甚至不直呼他的名字,而称其为“少师”,这在历史上,也算是罕见的待遇了。

按说,做为一名从龙之臣,姚广孝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他似乎并在意不是功名富贵,他很低调,淡泊名利。皇上命其蓄发,他不肯,皇上又赐给他房子和妻妾,他也不要。其实他已经还俗,换个人这些待遇当然可以安然受之,但姚广孝却不,他平日里仍常居僧寺,退朝之后依旧一袭黑衣,“黑衣宰相”名不虚传。

那姚广孝所为何来呢?从他的一首诗里可以窥测到一点端倪。洪武年间,明太祖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道衍考过之后受赐僧服而归。途径丹徒北固山,赋诗一首以抒志向。诗道: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同行的僧人宗泐听后,道:“这岂是佛家弟子说的话!”姚广孝笑而不语。

宗泐不知道他后来会搅动天下,诗里对“萧梁帝业”都看不入眼,确实有一番难与人言的机心。

姚广孝早年游览嵩山寺,曾遇到过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对他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他当时听了这话,不怒反喜,看来,在他的心里,他一直是把刘秉忠当成自己的偶像的。

以文臣列功臣配享之位,明初仅有姚广孝一人

姚广孝八十四岁病逝,朱棣专为他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赐葬于房山县东北,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这已经是很多位极人臣者难以企及的礼遇,但姚广孝得到的还不仅如此。

配享明太宗庙庭!这才是姚广孝作为朱棣谋臣的最大荣誉。通观明太祖、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的十六位功臣中,自中山王徐达以下都是出生入死的武将。能以文臣列功臣配享之位,仅有姚广孝一人。

朱棣在《国朝献徵录》卷三里对他的这位老战友评论如下:

“广孝器宇恢弘,性怀冲澹。初学佛名道衍,潜心内典,得其阃奥,发挥激昂,广博敷畅,波澜老成,大振宗风,旁通儒术,至诸子百家无不贯穿,故其文章闳严,诗律高简,皆超绝尘世。虽名人魁士心服其能,每以不及也。”

君臣相得,善始善终,二人的相遇实可以称为一段佳话。

正如成祖所言,姚广孝的文才其实也秀异绝伦,惜被他的武略掩盖。他曾作为监修官,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又与解缙等人纂修《永乐大典》。

清代名相张廷玉对他的评价很高:

“帝在籓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给姚广孝论功的人很多,最推崇他的人是明朝的李贽,他认为“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生养息,遂至今日,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

太史叨叨令曰:大矣斯言!姚广孝地下有知,谅也不敢延此为己功。识一时之变,成一世之功,或有之,后世百年因缘聚合,各领风骚,岂一二人之力所能为哉。

参考书籍:《明史纪事本末》、《明会要》、《日下旧闻考》、《明史》、《国朝献徵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776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