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 > 消除隔阂,治愈自己|《苦恼》:揭露人性弱点,在自我救赎中释放

消除隔阂,治愈自己|《苦恼》:揭露人性弱点,在自我救赎中释放

文|程小亦(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人要是有本事,不单自己吃饱,把马也喂得饱饱的,那他就永远心平气和了。——契科夫《苦恼》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大多数人都是伪装自己,不轻易喊疼罢了,正如时下流行的一句话“成年人的奔溃都是无声的”,这些正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

短篇小说《苦恼》讲述了,老马夫姚纳儿子刚刚死去,他想向人们倾诉心中的苦恼,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倾诉苦恼的人,最后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苦。

初看小说特别心疼老马夫,心疼他的无奈和无助,但事实上人的感情并不相通,对你来说切肤之痛的事情也许别人根本都不想听,更不会置身体会。

就像路遥在《平凡世界》里所说的,人们宁愿关心一个蹩脚电影演员的吃喝拉撒,而不愿意了解一个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就是社会体系的人际关系哲学,每个人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易碎的心,继续工作生活。

英国女作家卡特琳·曼斯菲尔德曾说:“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苦恼》是一部非常契合时代的经典小说,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教会了我们正确看待世事无常和生命的悲欢离合,还揭露了人性的弱点,一个不敢面对现实的人是很难治愈心中的伤痛,正确的自我救赎就是要学会治愈自己,自我释放。

01纵有悲欢离合,但生活却从未停止

主人公姚妠的儿子去世了,现在家里只剩下姚妠一人孤苦伶仃的。他吃过午饭后就拉着马儿来到街上接客,夜幕渐渐降临,厚厚的雪盖满了他和马儿的身子,姚纳还是没有等到客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心里的苦恼开始越来越沉重,他的身子缩得越来越少,尽管这样,他却坚持雪天出来赶车挣钱。

美国史学家卡维特·罗伯特曾说过:“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没有信念。没有人因倒下而失败,除非他们一直倒下或消极。”

现实中我们都有过无助的时候,但生活不允许我们因此而倒下,只能擦干眼泪继续投入到工作或生活中,这些痛只能自己偷偷藏起来,独自舔伤口。

刚毕业那年,我来到一家人才公司实习,上岗的第二天经理就叫我们实习生外出跑单,一整天下来我跑了很多栋大厦,该完成的任务也都完成了,傍晚回到公司时,女经理突然通知我明天不用来上班了,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重创,心里的苦无处诉说。

我清楚地记着,那天下班时天空飘着零星小雨,而我心里却下了一场磅礴大雨,可是又能怎么样呢,独自一人在异地生活,如若悲伤不止,那该如何继续生活下去呢?想到这些,我就渐渐释怀,回到宿舍吃过晚饭后收拾好自己的情绪,重新上网找工作。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写道:

“在研究中发现,自己如果一直都处在大脑或思维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对时间的永恒焦虑中,就会阻碍你摆脱内心的痛苦。但实际上,我们只能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当下发生的,而过去和未来只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通过向当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获得平和与宁静的入口。”

活在当下,不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过去的也终会过去,坦然接受眼下的一切,才能找到前行的力量。

在歌曲《释放自我》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虽然前路漫长,心中还有力量,别忘了绝望中的那种希望。

人生无常,纵有悲欢离合,但生活却从未停止过,好好生活,拥抱希望才是对过往最好的回馈。

02姚纳苦恼背后的真相,揭露了人性的弱点

姚纳接到了两对客人,尽管车马费不高,他一点也不介意,他以为自己找到了倾诉对象,当他向客人诉说自己的儿子这星期死了,客人们却习以为常,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安慰,反而质问道:谁都会死。

姚纳望着客人离去的背景,他开始越来越孤独了,他感觉到向别人诉说已经没有用了,他想到回院子,当姚纳回到院子后,看到熟睡后的伙伴们,姚纳才意识到自己苦恼加重的原因是连马的草料钱都没挣到。

他再次向熟睡中起来喝水的年轻人诉说儿子的死,可年纪人并不当一回事,继续蒙头睡。他走进马棚,他想到了关于马的一切和天气,却独独不敢想儿子,关于他的模样,独自一人想会感到极其害怕,只敢在外人面前说说。

姚纳苦恼的背后揭露了人性的两个弱点:一是,众人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上到军官下到普通百姓在他们眼时,只关心自己想要到达的目的地以及马车的快慢,他们并不会关心姚纳儿子的死活,也不关心姚纳内心的苦楚,才导致姚纳内心苦恼的递增;

二是,姚纳不敢正视自己的内心,不敢面对现实,为了能让自己的苦恼减少,他已经顾不得收了客人多少车费,只要有人坐到他的马车上,他才有可能找到倾诉苦恼的对象。可事实相反,姚纳接触的客人越多,他的内心苦恼就越沉重。

对于姚纳来说,儿子才是真正的马夫,自己岁数大了,不应该再赶马车了,他多么希望儿子还活着。

胡适曾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是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价值,无关乎年纪。就如摩西奶奶,她从77岁开始作画,大器晚成,80岁的摩西奶奶在纽约举办个展引起了轰动。她一生创作了1600余幅作品,被称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了一个“杜利奥定律”,它是指精神状态会影响最终结果,真正让人觉得垂垂老矣的状态是失去热忱,如果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反之,如果热情积极,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命的意义在于你怎么热爱自己,你若觉得眼前是灰暗的,那你的生命也不会多精彩,你若觉得当下是光亮的,那必是有价值的生命。生活再苦,却也不曾忘记用力生活,哪怕微不足道,却也能在日积月累中找到生活赋予我们的美好。

就像美剧《This is us》里的一句台词:“你要学会如何将生活赠与你的最酸涩的柠檬,酿成一杯甘甜的柠檬汁。

03正确的自我救赎,是学会自我释放

作为社会上层权贵的军人,当他听到姚纳说儿子死亡之后,他只是简单的回了一句,渐渐闭上眼睛,不愿意再听;而三个年轻人则是暗讽生命的无常,并用轻蔑的语气督促他赶车,回到小院后,马夫的同伴也不愿意听他诉说,最后姚纳只能对着小母马全盘说出。

罗伯顿曾说,如果世界上有地狱的话,那就存在人们的心中。

深以为然。身为尘世中的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有无处诉说的苦恼,或是因为工作或是因为生活等等,有些人因为害怕隐私,有些人则害怕面子,他们会选择默默承受,如此下去,心中的苦恼就会开始自我内放,然后内心渐渐走向压抑,不知所措。

心理学上说,压抑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指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抑在心头,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的情感不会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从而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

人总归是需要倾诉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

情绪管理从心理机制上来说,是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评价、意志力与情感的相互作用与整合。因此这种管理不应该是对情绪的抑制,而是视情境不同而做到适时、适地、适量、适切的情绪选择与表现,达到自己所渴望的结果。

那么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合理且正确地释放情绪呢?

(一)苦恼的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需要互动。就像马夫姚纳一样,他的内心急切需要外人来倾听,通过倾听的渴望,来达到讲和听之间的互动,表达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哀伤之痛;

二是在情感的支持和陪伴下,更容易缓解丧失的悲痛和忧郁。当客人问姚纳结婚与否,姚纳开始埋怨妻子离世的早,儿子又死了,自己尚且苟活,回到院子后,姚纳也想跟年轻人聊聊住在乡下的女儿,可见姚纳的内心世界,是多么渴求亲人的陪伴和抚慰,哪怕是亲属中的任意一人在姚纳身边,我想他的内心世界也不会有如此沉重的苦恼。

(二)面对不良情绪,最好的宣泄是哭一场

在心理学家奥古斯都·纳皮尔的著作《热锅上的家庭》中,布莱斯一家由于不和谐的亲子关系而面临四分五裂的境况,在走投无路之下他找到家庭治疗师帮忙,在对夫妻关系一次次的绝望中,布莱斯太太终于在一次治疗的过程中,忍不住地嚎啕大哭,也正是在这次哭泣之后,布莱斯太太真正地开始自我释放,表达自我,并最终与丈夫重建爱的信仰。

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内心受到重创后,最接地气的方式就是淋漓尽致地哭一场,这是最直抒胸臆的一种自我宣泄方式,没有伪装,亦没有包袱,宣泄之后,你会发现心中不良的情绪开始在慢慢减弱。

(三)通过运动回归正念

简单地说,无论你因为什么事情而苦恼不安,不要去想它,把你的潜意识聚焦到不苦恼的事情上。

1970年,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与 理察·班德勒(Richard Bandler )首创了NLP。NLP(神经语言程序学)的理论认为,人有意识和潜意识之分,意识是我们头脑的想法,而潜意识是心灵深度的力量。

比如当我们处于苦恼边缘时,不妨外出跑一圈,做一项自认为具有挑战性的运动,通过排汗的方式让全身心放松,从心里深度忘掉苦恼,回归正常的理性思维。

良好的情绪管理是每个人行走社会的底气,也许我们并没有强大的自我抑制情绪的能力,但无论如何,都请记住,调整自己的情绪,治愈自己学会释放自我,才能战胜心魔,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远方即是你的未来。

回归到小说本身,作者并没有直接阐明姚纳是否继续苦恼,但从契科夫的字眼里,我感觉到了姚纳的畅怀,他把所有的事都告诉了小母马,他正在慢慢地释放自我,消除隔阂,治愈自己。

在有限的生命里程里,你我多少都会遇到一些突发的大事,或悲或喜,或无奈或无助,那都是人生百态,其中滋味不尽相同,路在自己脚下,面对多磨的生活不妨大胆地说一句:“我可以的”。

借用动力火车的歌曲《当》中的一句歌词:让我们红尘作伴活的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对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轰轰烈烈把握青春年华。

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人民文学出版社——契诃夫《苦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关于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的个人粗浅解读,你是否有不一样的看法呢?欢迎下方留言。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子,心理学爱好者。热爱文字,愿在笔端的大千世界书写平凡中的繁花似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542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