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9个节气,今年是11月8日。这一天是寒冷冬季的开始,万物开始趋向伏藏,人体在这段时期也要主张补肾藏精,养精蓄锐。因此,立冬之后,养生应以“养藏”为原则。
起居防“五寒”
立冬过后,寒风一天比一天凛冽。骤变的天气让不少人感到不适,稍不注意就可能生病。专家提醒,立冬之后,应特别注意预防以下“五寒”。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立冬之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秋冬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如风池穴,肩井穴。戴围巾穿立领装不但能挡住寒风,还能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病。专家称,症状较轻的,可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一次。
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同,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是温度,水温最好40°C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第二是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另外,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
饮食要滋阴
立冬过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进补以食补为上。《内经》 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少吃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太多。
菜品可首选羊肉炖萝卜,可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其次是炒双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
运动把好度
立冬时节,天气逐渐寒冷,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运动。因为冬季气温较低,人体各器官系统特别是肌肉处于紧缩状态,肌肉的粘滞性增强,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也会有所降低。再加上空气湿度较小,身体容易发僵,短时间内关节很难全部舒展开来。若不经热身就进行一些强度大的锻炼,如打篮球、跳远等,很可能会因为身体突然间的不适应,而导致肌肉拉伤、扭伤关节或突然抽筋,如果强度大、时间长,就更容易受伤。
因此,冬季在选择运动时,一定要提前做好热身运动,尤其在户外锻炼时,要避免突然的跳跃运动。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适得其反。健身操、太极拳、跳舞等运动均是立冬锻炼的不错选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12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