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滴滴涨价,垄断者终于“露出了獠牙”?

滴滴涨价,垄断者终于“露出了獠牙”?

从滴滴调价说到竞争与垄断

华说

前几天,网约车平台企业滴滴调整了北京地区的运价。市场经济下,企业根据供求变化调整价格的行为司空见惯,原本是正常不过的,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或许是树大招风,滴滴的此次调价招来的议论不少。

从公布的调价方案来看,滴滴此番调价不是粗放的“一刀切”,一律上涨,而是视不同的区域和时间段实施精细化定价。滴滴将北京地区划分为五大区域,东城、西城、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昌平、门头沟区为一片区;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区为一片区;密云、怀柔区又为一片区;延庆和平谷区各自为独立片区。时间段则区分为早高峰(6:00-10:00),普通时段(10:00-17:00),晚高峰(17:00-21:00),夜间到凌晨(21:00-6:00)。以滴滴快车为例罢。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昌平、门头沟区8个主要城区,工作日早高峰起步价、里程费上涨,时长费不变,起步价由13元涨至14元,里程费由1.60元/公里涨至1.80元/公里;普通时段起步价不变,里程费下降,时长费下降,里程费由1.60元/公里降至1.45元/公里,时长费由0.5元/公里降至0.4元/公里;晚高峰起步价上涨、里程费下降,时长费不变,起步价由13元涨至14元,里程费由1.60元/公里降至1.50元/公里;夜间到凌晨起步价上涨,里程费上涨,时长费下降,起步价由13元涨至14元,里程费由1.60元/公里涨至2.15元/公里,时长费由1.00元降至0.80元/公里。顺义、通州、房山、大兴、密云、怀柔区的计费规则跟上述8个主要城区一致,里程费、时长费和起步价也是按照4个时间段区分,起步价和里程费有涨有跌。在延庆区和平谷区这两个区域,滴滴快车的起步价降至8元,里程费从0.8-1元/分钟下降到0.4-0.55元/分钟。总体而言,调价之后,乘客在早晚高峰打车会更贵,普通时间则会便宜一些。

为什么要分区域、分时间段计费?滴滴的回应,是说不同区域间供需相差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单独进行定价,最大限度满足区域内出行需求。不同时间段的供需变化也很大,滴滴快车工作日早高峰1/5的叫车需求没有足够运力承接。“为了平衡供需做出对应的价格调整,鼓励司机出车满足乘客出行需求,同时也鼓励乘客错峰出行,减轻高峰时段用车压力。”

滴滴的调价其实是事所必至的,早晚都要做。像市场上的任何一家企业一样,滴滴是看着市场供求变化而做决策。供不应求,表明在某些区域,某些时段网约车的价格偏低了,有涨价的空间;供过于求,则在某些区域,某些时段网约车的价格偏高了,需要下调。通过价格的调整,或舒缓挤迫,或减少闲置,从而提升网约车的利用效率,带来整体收入的上升。滴滴在北京地区的调价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调价效果理想,则其他城市的价格调整也必将次第展开。此其一。

去年年中的时候,滴滴的创始人程维在内部信中提到,滴滴创立6年来依然没有实现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有媒体报道,滴滴创业6年合计亏损约390亿元。为了尽快地打入和占领市场,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滴滴在过去几年中对司机和乘客派发了大量的补贴,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低价”,但这“低价”无法持续下去。回归正常的价格是迟早的事情。道理简单,为了市场,为了争取顾客,可以进行一时补贴,但不可能一直补贴下去。滴滴不是“活雷锋”,它是一家企业,将本求利是基本的商业逻辑,要生存下去,必须实现盈利。实际上,如果持续亏损下去,那么滴滴即便想做“活雷锋”也将无从继续,因为它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出局。换言之,生存的压力迫使着滴滴必须涨价。此其二。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涨价直接意味着要从兜里掏更多的钱,心里自然为之不爽。滴滴此番调价引发一波舆论反弹,也在情理之中。有趣的是反对者祭出的名目,是说滴滴此番涨价,乃是“露出了垄断者的獠牙”。这指责很巧妙,占据着道德制高点,因为在一般民众的心目中,竞争与垄断相对立,竞争是好的,而垄断的是坏的。

滴滴是垄断者么?以舆论场上通行的市场份额标准衡量,是。因为在国内的网约车市场,滴滴占据着七八成的市场份额,某些地区可能高到九成。以经济学视之,也是。因为经济学对垄断的定义,是说企业面对着的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因为面对着的是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企业不是一个受价者,而是一个觅价者,它可以把价格提高而卖得少一些,也是可以把价格降低而卖得多一些。显而易见,滴滴此番调价,是一个觅价行为,是证明其为垄断者的直接证据。

然而,垄断是否意味着没有竞争?大错特错:竞争无处不在。

说过了,滴滴是网约车市场上的一个垄断者,但这个所谓的垄断者面对的竞争对手多的很。即便是在网约车市场上,它也面临着首汽约车、神州专车以及各大汽车公司组建的网约车平台的竞争;将市场范围扩大一些,它还面对着城市内各大出租车公司的竞争;把市场范围再扩大,它还需要面对包括地铁、公交车和私家车等交通工具的竞争……不是成为垄断者便不需要面对竞争,竞争是永远存在的。

滴滴是一个垄断者,但这垄断从何而来?从竞争中争取得来的。6年之前,滴滴只是一家小小的初创公司,彼时,市场上类似的网约车企业的兴起,犹如雨后春笋,竞争可谓惨烈。一路的市场厮杀之后,最终滴滴杀出重围,接手快的、合并优步,占领了市场最大的份额,成为一个垄断者。在此过程中,它没有借助和依靠政府或者团体的强制力来约束别的竞争者,滴滴的垄断地位,完全是通过市场竞争中争取得来的。它的垄断,是市场自发形成的,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在当下的科技和互联网行业,可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便是“赢家通吃”。也即是市场竞争的最终结果,往往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一家企业占据了整个市场或者绝大部分市场,垄断也。从经济学上说,这是因为企业多服务一个人边际成本很低,近于零,因此一家企业就足以满足整个市场的供应。这种市场竞争形成的垄断需要政府干预么?竞争对手会说需要,舆论也会说需要,但经济学说不需要。因为干预这种所谓的“垄断”,其实是在干预市场自发形成的合约。

不是所有的竞争都是好的——在权利没有界定清楚的局限下,竞争会带来租值消散,“公有地悲剧”便是一例;也不是所有的垄断都是坏的——知识产权制度保护的就是“垄断”,没有这“垄断”的保护,不会有今日之科技发展。经济学反对的垄断只有一种,那就是凭借政府和团体的强制力阻碍竞争,人为制造出来的垄断!

2019/7/17

《历史之谜:一个经济学的答案》(华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新鲜上市,天猫、京东、当当等全网有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09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