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由于历史原因,相对比较分散。
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重工机械龙头公司,比如山东有山工、江苏有徐工、广西有柳工、四川有腾冲(就是曾经想收购悍马那个)。当然腾冲重工是用来陪衬的,突然想到悍马写到这里,手滑了。
然而两家公司在同一个城市,并且还是行业巨头,同时被大众所熟知,在每个行业里面都有那么两家。
今天要说的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就是同时起步于长沙的公司:
01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
木头对三一重工的了解,来源于当前凯雷对徐工的收购案,当前三一重工的副总裁向文波先生几乎靠一己之力掀起了舆论的风潮,让国有资产是否流失的讨论,推到了大众面前。
当然,后来徐工收购案被否决,迎来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蓬勃发展,不得不说,这里面有向文波先生的一份功劳。
当前的三一重工,和行业老大徐工科技还是有较大差距的,刚上市的三一重工也只不过是不到50亿元的小公司。
而后来的三一重工却穿越了一轮的周期,成为机械行业的少有的穿越周期的牛股。如果把分红配股全部算进去的话,从三一上市以来,为投资者带来的价值高达上百倍。
哪怕是按照近10年计算,公司股价在2008年的低点到现在也已经超过10倍左右。
反之,其老对手中联重科则原地踏步:
其市值竟然与10年前不相上下,而当前市值,还不到三一重工的三分之一。
换句话说,两家公司经过10年的发展,三一不但超越了老牌对手中联重科,甚至还拉开了不止一个段位,这是为什么呢?
02 体制
众所周知,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最大的区别在于,中联重科是一家国有企业,三一重工是一家民营公司。
近10年来,民营企业在自由竞争的行业的活力,远远大于国有企业。
只要市场开放自由竞争,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
比如老牌通信企业华为和中兴,几乎就是放大版的三一和中联,这是主要原因。
曾经中联重科收购CIFA公司,被市场给予厚望,认为是公司外延扩展的起点。
然而近10年的中国发展经验证明,自主研发才是希望,在这方面,三一重工比中联重科要强很多。
我们翻看近10年两家公司的研发费用发现,三一重工的研发投入费用是远远大于中联重科的。
当然,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三一重工将总部从长沙搬到了北京。
当前的副总裁向文波先生,也成了当前三一重工的总裁。
03 估值
向文波先生曾经说过,我不懂中国股市,但这个大个国家,这么大的基础建设需要有对应的同等体量的工程机械类公司。这个公司可以不是三一,但应该是中国的大公司。
马云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必须有属于自己的电子商务,即便不是阿里,也应该是中国的其他公司。
有这样的格局,成就了后来的三一。
当前,房地产面临调控和减速,基建保持稳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高峰已经过去。
工程机械行业将会强者恒强。
三一重工在经过长达5年的行业低迷之后,重新回到了增长轨道,如今面临行业整合和一带一路的机会。
而老牌中联重科则在艰难中爬行。
利润还不到10年前高峰时期的一半的水平,未来,中联重科还有机会反转吗?
菜头不忽悠,不荐股,用心分析,实事求是;如对您有所帮助,关注、点赞和分享都是对我的鼓励,感谢阅读!
欢迎各位在留言区理性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7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