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孩子通过阅读不仅能获取丰富的知识,拓展视野,实现思维升级,对以后升学考试更是大有裨益。
不过想要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其中必然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利用“鸟笼效应”来促使孩子读书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家长们如果有机会不妨试一试。
乐宝妈妈为了让乐宝爱上阅读,买了很多书屯在家里,但是乐宝好像对这些书并不感兴趣,一天到晚只喜欢看电视。后来妈妈想了个办法,故意把书随意摆放在家里哥哥角落,只要孩子视线所及的地方,到处都是书。这个办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乐宝最喜欢的还是看电视。
有一天一个亲戚来家里做客,看到家里到处都是儿童书,就问乐宝是不是很喜欢看书?然后还随手拿起一本说要考考乐宝,但是乐宝却并不知道书里面讲了些什么,他感到有点难为情。
后来又有一些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他们也喜欢问这样的问题,乐宝害怕被人问住了,就只好把那些书一本本的全都看了一遍,每当他看完一批,妈妈就会悄悄换上另外一批。还会邀请朋友来家里,让乐宝给大家分享书中的内容,时间一长乐宝竟然主动爱上了阅读。
孩子的自律性还没有那么强,想让他们自主爱上阅读,还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这就要求父母采用一些好的方法来推孩子一把。乐宝妈妈就是巧用了“鸟笼效应”来帮助孩子爱上阅读的。
一、什么是鸟笼效应?
“鸟笼效应”是一个著名的心理现象,是由美国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首先发现的。它是指人们在偶然的机会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又添加了很多与这件物品相匹配的东西。
鸟笼效应的来源:
心理学家詹姆斯在他的朋友卡尔森生日的时候送了他一只空鸟笼,并且和他打赌说:“不久之后,你就会养一只鸟在这只笼子里。”卡尔森说:“那你一定会输,我是不会养鸟的,我只会把这个鸟笼当做一个精美的摆设。”
然而,每当有朋友来访的时候,他们总会问卡尔森笼子里的鸟怎么不见了,是不是飞走了?卡尔森向朋友们解释他从来没有养过鸟,但是朋友们好像并不相信他的说法,最后迫于无奈,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装进了笼子里。就这样,詹姆斯的“鸟笼效应”奏效了。
一般人们看到鸟笼,会立马联想到鸟。“鸟笼效应”正是巧妙的运用这两者之间的强相关性,给人们带来心理压力和暗示。让人们在看到一个物品时,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与他相关的另一件物品,最后在周围人的作用下,迫使人们在行为上做出改变。上文中乐宝的妈妈,就是巧妙的运用了“鸟笼效应”的心理暗示,让乐宝产生了阅读的动力。
二、如何利用“鸟笼效应”养成阅读习惯
“鸟笼效应”的重要特点就是它产生的心理暗示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利用事物的关联性,勾起人们内心的欲望,又借助周围人的推波助澜,迫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改变。
我们想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先在孩子心理人为的设置一个阅读的“鸟笼”,然后通过心理暗示,来作用于孩子。
1.把书放在孩子眼睛经常能够看到的地方
有些家长讲究整洁,喜欢把买来的书整齐的摆放在书柜里,这样孩子可能经常想不起来主动去读这些书。不如把书分散地放在孩子的书桌,客厅的沙发,孩子玩具的旁边,卧室的床头柜等地方,这些地方跟孩子的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孩子常常在这些区域活动,当他们看到这些书时,总有一些时候会拿起来看一看。
2.想让孩子看哪本书,就把这本书敞开来放着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敞开的书比合上的书更容易让人想读。”因为打开的书,拿起来翻看更直接,而且一本打开的书,往往会给人的这样的心理暗示:“这本书才读了一半,我何不继续把它读完。”如果书中的内容非常吸引人,那么孩子拿起来后就不会轻易丢开了。
3.把书与相关性强的东西放一起
比如宝宝在看《小猪佩奇》电视的时候,在她面前的茶几上放几本《小猪佩奇》配套的绘本书,这样在宝宝看完电视后,没准就会拿起书来翻一翻呢!再比如孩子喜欢科普性质的书,那么可以买几本百科全书放在一起,孩子看完一本就会接着看另一本。还有买一些连载性质的书,当孩子看完一本后,会期待着看下一本,这样一本接一本的看下去,阅读的习惯慢慢地就养成了。
4.书非借不能读
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借几本孩子感兴趣的书,然后规定孩子在几天之内必须看完,不然到期就会还掉。这样会在孩子心中造成一种紧迫感,使孩子尽快把书读完。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智者交朋友”。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多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知识,从书中获得前人的智慧,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得很多快乐。所以父母们赶快尝试下“鸟笼效应”,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早早爱上阅读把!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60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