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开始,到清军横扫中原,在这270多年的风雨飘摇中,明朝一路走过了不少坎坷,无论是土木堡事变,还是壬辰倭乱,明朝都能在一次次的磨砺中,重新振作起来,重新成为东亚地区的共主。但也就是这样一个王朝,在公元前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日渐强大的女真部族双重打击下,最终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而宣告结束。
在中国的历史中,每到一个朝代的末期,总会伴随着天灾人祸的发生。崇祯皇帝继位时,明朝上下早已是内忧外患的境地,内有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在攻城略地,外有日渐强大的满族部落不断侵扰边关,这对于一个新皇帝来说,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
虽然崇祯即位时,明朝上下早已千疮百孔,但总体实力依旧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可这位新皇帝毕竟处世未深,在满人的有意挑拨之下,竟将镇守边关的统帅——袁崇焕可下令处死,这使得明朝边关顿时失去有力指挥,军事实力更是一落千丈。当时在众人心中,袁崇焕就好比是抵御清军的柱石,有他在清军就不可能轻易越过边关。
但是事实,在明朝上下还有一个人比袁崇焕更具实力,而明朝失去了他,才算是真正的引来了灭顶之灾,那个人就是被崇祯下招处死的大太监——魏忠贤。虽然在历史评价中,魏忠贤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宦官,不仅结党营私、还大有谋朝篡位之嫌,而崇祯也是以结朋党的理由将其处死。
但自从魏忠贤死后,朝廷便失去了对大臣的管控能力,东林党不仅私自串通,甚至对于皇帝的召唤也是置之不理,当国库空虚无力支撑军费时,崇祯曾号召朝中大臣捐赠军饷,但这些大臣一个个都在崇祯面前哭穷,所捐募下来的军费竟不足白银10万两。而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派兵对城中官员进行查抄时,竟从这些"穷官"家中,搜刮出数百万两的资产。
由此可见,崇祯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这些大臣的控制。而相比之下,魏忠贤虽在朝中结党营私,但在大局面前却有着十分独到的眼光。魏忠贤就曾断言:大明王朝的主要威胁和祸根,就是辽东地区的满族部落。在朝廷查抄魏忠贤府邸时,曾在他的家中发现了和袁崇焕往来的大量书信,并且从这些书信中就能看出,他们二人不仅关系密切,同时对于明朝的主要威胁,也有着十分一致的看法。
相比于其他朝代,明朝的组织架构显得十分特殊。皇帝依托手中的锦衣卫等特务机关,对朝野上下的官员进行监督管理,而在魏忠贤把控下,这些特务机关大大提升了官员的办事效率,并使得明朝上下机关能够有效运行。而面对一个高效运作的明朝,无论是清军,还是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都对其忌惮不已,但是随着魏忠贤被处死,皇帝手中最为重要的手段,也瞬间分崩离析,失去了他本该发挥的作用。
最终城破国亡,崇祯在杀死妻女之后,选择在皇宫后的煤山自缢身亡,大好河山也在清军铁蹄的踩踏之下烟消云散。也许,在崇祯自缢身亡之前,或曾懊悔自己为何留下东林党,而选择将魏忠贤处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5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