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起扳手
前几天,女儿从外面回来,直嚷嚷要穿裙子。
妈妈不解,询问究竟。先生说,她看到一起的玩的一个小姐姐穿着漂亮的裙子,她也要穿。
原来如此。
我记起夏天我们陪孩子一起回老家,女儿与二哥的孙子“比舅舅”的事情。
“我舅舅给我买了一个飞机”二哥的孙子说。
“我舅舅给我买了一个恐龙。”女儿回应道。
“我舅舅给我买了一个大大的飞船。”二哥孙子说。
“我舅舅给我买了一个这么大的恐龙。”女儿一边说一边比划着。
其实女儿口中的恐龙都是妈妈买的,舅舅很少给他买东西,但是她不甘示弱,把妈妈买的东西全部算到了舅舅头上,满足了她那刻的“虚荣心”。她觉得别人有的,她也要有,别人的舅舅能做到,她的舅舅也能做到。
飞船
一、爱攀比,想超越别人,其实是内心自卑的表现。
人类发展的基本事实是,我们的精神总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和前进的。
从婴儿早期开始,儿童就不断努力以求发展,这种努力是由追求伟大、完美、优越这一目标所推动的,虽然这一目标是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但却无处无时不在产生影响。
这种努力或达成目标的活动促使个体建构人格,其实每个人都天然地具有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感激发了儿童的创造力,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当前的处境,以消除自卑感。对当前处境的改善会降低自卑感。
个体努力追求卓越,同时又怀有自卑感。努力追求是因为感到自卑,试图成功超越当前的处境是为了克服内心深深的自卑感。
我女儿跟侄孙攀比,她内心深处的自卑是舅舅带给她的心理缺失。
侄孙的舅舅给侄孙买了东西,而她的舅舅从未有过,她心里其实是很自卑的,感觉到自己的舅舅没有像侄孙的舅舅那般爱自己。
她怕被嘲笑,怕对方看轻她,不想在对方面前示弱,她要努力地证明自己跟对方一样。
所以,她才会在对方说舅舅时拼命地把妈妈的形象或者妈妈给与的礼物贴在舅舅身上,掩盖内心的怯弱和不足,以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
恐龙
二、自卑并非都是砒霜,合理范围内的自卑是进步的催化剂
如果人没有感到不足和自卑,就不会有超越当下情境的欲望。
我们常常做的事就是让孩子自信、阳光不要自卑,其实,我觉得自卑并非坏事,感到自卑,意识到不足,才会努力去奋斗乃至于超越。
就如我们所看到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人们普遍具有维护自我的强烈冲动。感到自己不如人,担心自己被别人看低。然后努力从当前自卑和被人看低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使自己达到更高水平,以期与对方平等。
就拿女儿跟侄孙攀比一样,她觉得对方有的,她也会有,对方能达到的,她也能达到,她之所以这样,就是不希望被侄孙看低,让自己从不利的一方解脱出来,从而达到与对方平起平坐。
我的一位亲戚,那时候家里穷,一日三餐都是红薯。早上煨红薯,中午煮红薯,晚上炖红薯。
她说她满嘴满身都是红薯味。很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为了扬眉吐气,为了不再吃红薯,她努力学习,放假也不回家窝在教室看书,后来,终于得偿所愿,她考上了师范。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她兴奋地说:从此我不必再吃红薯。
天天吃红薯就是她内心的结,而努力改变现状就是为了打破这个结。
从某种程度讲,自卑激发了她内心的斗志,成为了她前进路上的催化剂。
红薯
三、肯定、爱护孩子的攀比心,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追求卓越和自卑感是攀比这种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他们是相互依存彼此共生的。
因为自卑才会去超越,因为超越才会摆脱自卑。
1、肯定“攀比”,因为爱攀比,孩子才会竭尽全力调动一切力量去追求卓越,而这是孩子进步的动机
陈鹤琴说:两三岁的小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旁人称赞他。假如他不愿意刷牙齿,你可以指着一个牙齿白而且肯刷牙的孩子对他说:“他的牙齿多好看,多清洁,你若天天刷牙齿,你的牙齿也会像他这样整齐好看呢!”孩子听了,恐怕就会去刷了。
我女儿常常说自己是大姐姐了,不再是小妹妹,话这样说,饭却不这么吃。于是爸爸说:“你不是要成为大姐姐吗?只有长得高长得大才会变成大姐姐。要想长得高就要多吃饭,特别是多吃恐龙蛋。”
恐龙是女儿喜欢的玩具,《猪猪侠与恐龙》也是女儿喜欢看的动画片,拿她喜欢的玩具和动画片中的形象进行类比,激发了女儿的好奇心和争斗心,于是,原本很难吃完的一碗饭,经过爸爸这么一对比说教,孩子立马开心地吃了。
陈鹤琴1921年在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父亲陪女儿一起作业
拿破仑,19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他唯一遗憾的是身高只有1.6米,这个身高也曾让人对他不敬。有一次,他在军中训话,一个身高1.8米的将领无视拿破仑,在下面窃窃私语。虽然那个人比拿破仑高了一个头,但拿破仑很傲然地对他说了一句:“将军,我希望你明白一个道理,虽然你和我的身高有一个脑袋的差距,但如果你不听从我的命令,我随时可以消灭这个差距!”
就凭着这副气势,拿破仑不高的身体里迸发出的能量强烈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也影响了全世界。他于1804年11月6日加冕称帝,把共和国变成帝国。虽然最后结局有些惨淡,但是至少他在人生之年实现了自己的追求。这是一个典型的化自卑为动力并成就一番事业的生动事例。
2、但是,肯定的同时,要注意物极必反,将攀比的两种心理现象:自卑和追求卓越,控制在合理范围
自卑感和心理补偿机制的重要特点是使个体犯错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自卑感有可能促使个体取得实际的成功,但也可能导致纯粹的心理调试,使个体与现实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远。
自卑感和力争优越是人类生活同一基本事实的两个阶段,因而是彼此依赖、不可分离的。在病态的情境中,我们很难分辨危害最大的到底是过度自卑还是过分力争上游。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段乐章中的不同节奏。
2018年6月14日下午六点半,中科院研究生谢雕被高中同班同学周凯旋刺杀身亡。
受害者谢雕和凶手周凯旋系高中同班同学,周凯旋的学习成绩比谢雕优秀。谢雕考上了西安电子科大,周凯旋考上了比西电更好的四川大学。但周凯旋却对自身不满,觉得自己有能力上清华北大。于是他从川大退学复读重考,第二年考入了西安交大的本硕连读。因沉迷于电子游戏,挂科导致失去了保研的资格。最终勉强本科毕业,工作也不顺利。而在高中时比周凯旋差、只考上西电的谢雕却在本科毕业后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
高中同学聚会上春风得意的谢雕劝说失意的周凯旋振作起来,周却认为谢在侮辱自己。怀恨在心想伺机报复。于是不露声色地专程去北京找谢叙旧聚餐。谢根本没意识到周是来复仇的,毫无防备之中被周刺死。
这便是因自卑导致嫉妒乃至疯狂报复的极端案例。两个优秀的人因为一人心中的恶念被毁于一旦。不能不让人痛心。无论是家庭、社会还是国家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
爱孩子,应该爱她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作为家长应积极正确地引导孩子正向发展。让每个孩子都闪光地生活在这个阳光灿烂的社会。
参考书目:
1、【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儿童成长心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
2、陈鹤琴.《家庭教育》.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我是@林汀物语,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53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