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清朝历任两江总督

清朝历任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含今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清代同治前的总督署所在地具体在南京何处有待考证;清代同治三年(1864年)后总督署位于南京城正中(今南京总统府内),明汉王府旧址,太平天国天王府,民国时期辟为国民政府所在地,建国后先后作为江苏统战部、民革江苏中央、江苏省政协所在地,现为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由于清初江苏(含今上海市)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其职位多由满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从康熙四年(1665)到宣统三年(1911),有影响的计80余人,历247年。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

1、马国柱

马国柱(?—1666),辽阳人,隶汉军正白旗,清初重要大臣。生年不详,早年对皇太极完善清朝制度方面贡献颇多,是当时重要的汉臣之一。他在清军入关后奉旨担任江南江西河南总督,他也是清朝占领两江地区后的首任总督。康熙三年(1664年)二月病逝。

2、马鸣佩

马鸣佩(1600—1666)字润甫,辽阳人,本贯山东蓬莱。清初将领。其先世尝为辽东保义副将,因占籍辽阳左卫。鸣佩以诸生来归,事太宗,并值文馆。康熙五年正月二十日酉时卒,寿六十有七。

3、郎廷佐

郎廷佐(?~1676) ,世籍广宁,清朝大臣。父熙载,明诸生。太祖克广宁,熙载来归,授防御,以军功予世职游击。

4、张朝璘

张朝璘汉军正蓝旗人。历官正蓝旗汉军梅勒额真、户部侍郎、江西总督、兵部尚书、福建总督等。最高爵位顺治九年,进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历史功绩顺治间,先后从多铎下江南,克扬州、江阴;平湖南,克武冈、沅州。讨伐姜瓖。疏请蠲江西荒赋、浮粮。康熙六年(1667)退休。十余年后卒。

5、瓜尔佳·麻勒吉

瓜尔佳·麻勒吉(?—1689)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世居苏完,曾祖达邦阿,清太祖时来归。顺治九年,麻勒吉以翻译举人举会试第一,为满族第一状元。授修撰,擢弘文院侍讲学士。康熙五年,擢刑部侍郎。七年,授江南江西总督。二十三年,授步军统领。二十八年,卒。三十七年,兵部奏黄明为贵州参将上官斌等所擒,麻勒吉追坐妄报。夺官。江南民为麻勒吉立碑雨花台纪绩。

6、瓜尔佳·阿席熙

阿席熙(生猝不详),瓜尔佳氏,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大臣。自兵部笔帖式四迁光禄寺卿,康熙十二年,迁江南江西总督。

7、于成龙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山西永宁州(分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谥“清端”、赠太子太保。于成龙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举副员,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8、王新命

王新命(生猝不详),于1684年7月1日-1687年4月18日期间,奉旨接替于成龙担任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的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中国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

9、董讷

董讷(1639-1701),字兹重,自表字默庵、柳林。山东平原县王杲铺镇董路口村人。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丁未科举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丙午科举人,丁未科一甲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康熙十一年为云南乡试主考官,十二年为纂修官,十五年为右春坊右中允,十六年为日讲起居注官,十八年为侍讲,十九年加侍读学士衔。后为顺天府乡试副考官、顺天府学正、额外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经筵讲官、会试副考官、户部右侍郎、左侍郎、礼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四月二十二日被任命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全国位高权重的九大总督之一。

10、伊尔根觉罗·傅拉塔

傅拉塔为中国清朝官员,于1688年5月5日-1694年7月23日期间,奉旨接替董讷担任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的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中国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

11、范承勋

范承勋(1641-1714),字苏公,号眉山,自称九松主人,辽宁抚顺人,汉军镶黄旗。大学士范文程第三子,福建总督范承谟之弟。康熙二十三年,举廉吏,擢内阁学士。二十五年,擢云贵总督,历官至云贵总督。三藩之乱时,督运粮饷于湖广、云南,有功劳。三十三年,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三十八年,任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卒于五十三年。

12、张鹏翮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信阳子,清四川潼川州遂宁县黑柏沟(今属四川省蓬溪县)人 。清代治河专家、理学名臣。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清康熙九年(1670)进士,身仕康熙、雍正二朝。历任刑部主事、苏州知府、兖州知府、河东盐运使、通政司参议、兵部督捕副理事官、大理寺少卿、浙江巡抚、兵部右侍郎提督江南学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江南江西总督、河道总督、户部尚书等职,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时人称其为"遂宁相国"。雍正三年(1725)于任上上病逝,归葬遂宁县庆元山(今属潼南区)。谥"文端",祀于清朝贤良祠、遂宁乡贤祠。

13、瓜尔佳·陶岱

陶岱(?—1699)瓜尔佳氏,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大臣。由主事历户部郎中,累擢吏部侍郎。朝鲜告饥,乞开市贸谷,命陶岱与贝和诺运米给籴,御制海运朝鲜记纪其事。康熙三十八年,署两江总督。寻授仓场侍郎,以漕运迟误,降五秩,随旗行走。寻卒。……[详细]

14、伊拉哩·阿山

阿山(?—1714)伊拉哩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初自吏部笔帖式历刑部主事、户部员外部。康熙十八年,授翰林院侍讲,七迁至户部侍郎。三十年,命治赈西安、凤翔二府,明年还京。上闻流民有至襄阳者,以问阿山。阿山言正月已得雪,民无-。上曰:“正月虽雪,二、三月雨不时,麦收未可望。流民至襄阳甚多,汝未之知耳。”坐奉使不尽心,左授郎中。三十三年,擢左副都御史。三十五年,上亲征噶尔丹,阿山从。授阿密达为将军逐噶尔丹,阿山为参赞。师还,授盛京礼部侍郎。三十六年,授翰林院掌院学士。三十九年,授江南江西总督。五十二年,卒。

15、博尔济吉特·邵穆布

邵穆布(生猝不详),博尔济吉特氏于1706年12月31日-1709年12月25日期间,奉旨接替阿山担任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的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中国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

16、噶礼

噶礼(?-1714),栋鄂氏,满洲正红旗人。何和礼四世孙也。自廕生授吏部主事,再迁郎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噶礼随行。噶礼任官时“贪婪无厌,虐吏害民”,多次被弹劾-,还是得到康熙帝的信任,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右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升任两江总督,但因噶礼与张伯行互参案而被革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噶礼母亲叩阍,控诉噶礼与其弟色勒奇、儿子干都等人于食物中下毒,图谋弑母,噶礼妻以养子干泰,纠众毁屋。经刑部审问属实,拟处噶礼凌迟极刑,妻子绞刑,色勒奇、干都皆斩,干泰发黑龙江,家产没入官。康熙帝令将噶礼自尽,妻子从死,余如部议。

17、舒穆禄·赫寿

赫寿(?—1718),姓舒穆禄氏,满洲正黄旗人。初由笔帖式进入官场,入内阁侍讲,官至两江总督。人物生平康熙二十四年,授工部给事中。不久转至刑部,兼管广善库。四十三年,迁内阁侍读学士,不久授内阁学士。四十五年,四月,兼管太仆寺。十二月,授礼部右侍郎,兼内阁行走。四十七年,迁户部左侍郎。不久调吏部左侍郎。四十八年,钦差西藏。四十九年,擢漕运总督。五十一年,代理两江总督。五十四年,暂署江宁巡抚。后迁理藩院五十八年,九月,卒。

18、赫舍里·长鼐

长鼐(生猝不详),于1717年5月30日-1722年11月27日期间,奉旨接替赫寿担任两江总督。“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19、完颜·查弼纳

查弼纳(1683-1731),完颜氏,正黄旗满洲人。由佐领历任至兵部右侍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月升授两江总督。雍正四年(1726年)以其为允禩党羽,召京审查,因尽言苏努、阿灵阿等结党事,免罪,命署吏部尚书,五年授兵部尚书;八年十月任北路副将军,往征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次年六月战死于和通泊。

20、范时绎

范时绎(?—1741),是范承勋之子,清朝开国功臣范文程之孙。雍正初年,自佐领三迁为马兰镇总兵。后署理两江总督,在任期间疏通运河和交通,颇有政绩,后因被弹劾而罢免。乾隆六年(1741年)逝世。

21、史贻直

史贻直(1682-1763),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县人。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中进士,授检讨。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太子庶子、讲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任内阁学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来署理闽浙总督,升左都御史,协理西安巡抚,又升户部、兵部尚书。 乾隆初年,历任湖广、直隶总督。乾隆九年(1744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1755年),他为次子史奕昂担任甘肃布政司写信给巡抚鄂昌,被告发而削职。乾隆二十七年(1757年),入朝拜相。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文靖",入祀贤良祠。

22、高其倬

高其倬(1676(丙辰年)—1738)官员、诗人。字章之,号美沼、种筠,辽宁铁岭人,汉军镶黄旗,指头画创始人高其佩堂弟。康熙三十三年进士,迁内阁学士。世宗朝历云贵、闽浙、两江总督。在闽请解除民间出海贸易禁令,后以故降为江苏巡抚。乾隆初,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良。

23、章佳·尹继善

尹继善(1695(乙亥年)—1771)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大臣,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 雍正元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乾隆三十六年四月二十二日去世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在十八世纪清朝封疆大吏中,尹继善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历史人物之一,其一生凡一督云贵,两任总河,三督川陕,四督两江,既曾操劳于军营,也曾奔波于河上,既有平步青云之喜,亦有“汗流侠背”之惧,故及其老矣,何止仅有“阅历天涯遍”之浩叹!

24、魏廷珍

魏廷珍(?—1756),字君璧,清景州(今景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会试高中,以探花授编修,校对《周易》、《性理》诸书。五十九年(1720年)主试江南,生日讲官、正詹事、内阁学士。历任湖南、安徽、湖北三省巡抚,兵部尚书,总督两江,总督漕运,两授礼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他管两淮盐课时,查知运库亏额一百五十万,据实奏报,以三十年不足,使币项充实,商力无亏。他任安徽巡抚时,清查钱粮,核对关税,清除积弊。他任漕督,严格整饬运丁,杜绝偷卖挂欠之弊。漕运船只过淮河,签证官吏无不索贿。魏亲制签证卡片,简化手续,使小吏不能插手作弊。历官三十多年,奉事三朝,清正和平,纤毫不染,名扬朝廷内外。老病罢归,88岁卒,赐祭葬,谥号文简。

25、赵红恩

赵红恩(?—1759)清汉军镶红旗人,字芸书,一作芸堂。初由岁贡捐纳道员。康熙末任湖广襄阳道。雍正中进湖南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湖南巡抚、江南总督。曾参加镇压湖南苗族起义。乾隆二年(1737)授工部尚书,旋以纳贿革职。七年,召回授总管内务府大臣,谳正红旗汉军都统,兼管工部钱法堂事。十四年调任京口将军。官至左都御史、正黄旗汉军都统。著有《玉华堂诗集》。

26、佟佳·庆复

庆复(?-1749),佟佳氏,字瑞园,满州镶黄旗人,一等公佟国维第六子,吏部尚书隆科多之弟。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名臣、外戚。雍正五年(1727年)承袭其父一等公的爵位,历任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銮仪使等职,雍正九年(1731年)位列议政大臣。乾隆帝即位之初,就命庆复代替平郡王福彭为定边大将军,出北路进击准噶尔,回京后署理吏部尚书,并兼管户部、刑部事务,不久出为两江总督,弹劾江西巡抚俞兆岳贪鄙营私。后移督云贵,上疏请求开姚州盐井,治理疏浚金沙江等。后来调往两广、川陕。乾隆十年(1745年)六月拜庆复为文华殿大学士,仍留任川陕总督。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叛乱,乾隆帝授张广泗为川陕总督,而且召庆复入阁治事,并且兼管兵部。后在军中乾隆帝命下庆复刑部狱,令军机大臣会讯,按律定拟,坐贻误军机律论斩。乾隆十四年(1749年)九月,赐庆复自尽。

27、戴佳·那苏图

那苏图(?-1749),戴佳氏,字羲文,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忻贵妃之父,清朝大臣、外戚。康熙五十年(1711年),袭拖沙喇哈番世职,授蓝翎侍卫。雍正元年(1723年),那苏图任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7年),任黑龙江将军。四年后,调任奉天将军。自乾隆初年,先后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乾隆十四年(1749年),那苏图暂时署理河道总督,随后不久便卒于任上,赐祭葬,谥号恪勤,牌位入祀贤良祠。

28、郝玉麟

郝玉麟(?-1745),初为骁骑校,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授千总,累迁至云南援剿协副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擢云南鹤丽镇总兵。雍正元年(1723年)授云南提督,六年(1728年)奉旨接替孔毓珣担任广东总督。十年(1732年),总督福建,任内平定台湾彰化大甲西社民变。十二年,兼领浙江,改闽浙总督。乾隆四年(1739年),擢升吏部尚书,同年十一月兼署两广总督。五年,降二级补刑部右侍郎。六年二月,因病乞休,同年九月因福建巡抚参奏其受贿,被革职。乾隆十年(1745年)三月因病卒于家中。

29、杨超曾

杨超曾(1694—1742),字孟班,谥文敏,清武陵(今湖南常德鼎城区)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选庶吉土,散馆,以第一授编修。雍正四年(1726)人值南书房。后出任陕西、顺天学正。九年,升任奉天府尹。时奉天各属除正供外,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诸如造册费、考试费、修缮公廨费、办理保甲费等不一而足。衙役、里正从中渔利,往往指一派十。超曾到任后,即疏请革除,为百姓减轻不少额外负担。乾隆二年(1737)超曾授广西巡抚。原巡抚金供奏令废员官生垦荒报捐,不少官吏弄虚作假,将民间有余熟田,量给工本,作新垦田上报。超曾以广西田亩虽宽,而土地贫瘠,如将熟田报垦升科,势必加重人民负担。于是上疏奏免报垦加赋虚田数万亩。诏授兵部尚书。乾隆五年,署两江总督,授吏部尚书。七年(1742)病卒,谥文敏。

30、爱新觉罗·德沛

爱新觉罗·德沛(1688-1752)清朝宗室,字济斋,追封和硕简靖定亲王费扬武曾孙,贝子福存子,母嫡福晋富察氏。雍正十三年,授镇国将军,以果亲王允礼荐,授兵部侍郎。乾隆元年,改古北口提督。二年,授甘肃巡抚,年,调两江总督。淮、扬大水,令府县发仓库,奏拨地丁、关税、盐课银十万两治赈。寻议河事与高斌不合。八年,转吏部侍郎。十二年五月,署山西巡抚。十二月,擢吏部尚书。十三年七月,以疾解任。十七年,薨,谥曰仪。

31、钮祜禄·策楞

钮祜禄·策楞(?—1756),清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曾孙、太师遏必隆之孙、内大臣尹德长子。清朝大臣。乾隆初为御前侍卫,历任广州将军、两广总督,累迁至四川总督。乾隆十五年(1750)与提督岳钟琪率师平定西藏上层贵族分子叛乱。十九年,准噶尔部内讧,他率军出击迫使阿睦尔撒纳投降。次年,阿睦尔撒纳复叛。二十一年以乱示平而虚报虞绩被逮捕,解京途中遇准噶尔兵,遭杀害。

32、爱新觉罗·雅尔哈善

爱新觉罗·雅尔哈善(?-1759年),字蔚文,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将领。雍正三年翻译举人,自内阁中书四迁,乾隆三年,授通政使。御史邱玖华疏论九卿议事不公,别疏请录用贤良祠大臣子孙。雅尔哈善劾玖华为原任侍郎励宗万门生,宗万祖杜讷为贤良祠大臣,玖华劾九卿议事不公,示刚正,实为起宗万地。

33、黄廷桂

黄廷桂(1690-1759),字丹崖,号前黄,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前黄自然村人,汉军镶红旗。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黄璞二十五世孙,曾祖黄宪章,福建巡抚黄秉中之子。雍正年间,由总兵擢四川提督。曾疏言地方行政,于修枪、养马、饬士卒诸事,皆有建白。乾隆年间,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帝称许,加太子太保,封三等忠勤伯。生平少笑语,所在见芒角,专以招怨谤忤权贵为务。曾在川二十年,体国奉公,不遗余力。卒谥"文襄"。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追念廷桂,赋诗惜之。不久命图形紫光阁,御制怀旧诗,列黄廷桂为五督臣之首。

34、庄有恭 (1713~1767)

庄有恭 (1713-1767) ,清代广东先后出现过三位状元,分别是乾隆时的庄有恭、嘉庆时的林召堂、同治时的梁耀枢,而庄有恭的政治建树最大。庄有恭,字容可,号滋圃,番禺(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文冲村)人。祖籍福建晋江,其父在奕仁时才定居番禺。有恭在兄弟七人中排行老二。史载有恭“生而颖异,十三通五经,旋补诸生以选贡考,授宗人府教习”。乾隆四年(1739)庄有恭被钦点为状元,开始其近30年的政治生涯。

庄有恭

35、西林觉罗·鄂容安

西林觉罗·鄂容安(1714-1755),字休如,满洲镶蓝旗人,大学士西林觉罗·鄂尔泰长子,清朝大臣。雍正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世宗命充军机处章京。乾隆初,以编修在南书房行走。以兵部侍郎出为河南巡抚。入伏牛山亲自勘察,饬行保甲。兴水利,籴补府、州、县常平仓。从定边右副针军萨喇尔出兵准噶尔。与班第驻守伊犁。值阿睦尔撒叛徒乱,与班第力战不支自杀。

36、高晋

高晋(1707-1778),字昭德,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乾隆时宰相高斌的从子。历任安徽巡抚,以治河功劳加封太子少傅。升任江南河道总督,历任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是乾隆著名的五督臣之一,与叔父高斌同列五督臣,高晋也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宰相。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参与治河,任至江南河道总督。先后协办徐州黄河两岸堤工,请浚兴化南北引河,加筑运河六闸,云梯关子堰。多次勘察永定河、海塘、黄、运诸河要工,主张束水攻沙方略,颇受乾隆帝信任。乾隆四十三年卒,谥文恭。

37、伊尔根觉罗·萨载

萨载(?-1786)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父萨哈岱,官至满洲副都统。萨载,翻译举人,授理藩院笔帖式。累迁江苏苏松太道,管苏州织造,授江南河道总督。寻卒,赠太子太保,赐祭葬,谥诚恪,入祀贤良祠。

38、陈辉祖

陈辉祖(1732-1783) ,清代湖南祁阳金兰桥(今祁东县金桥镇)人。两广总督陈大受之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以荫生授户部员外郎,后迁郎中。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任广西巡抚,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请修灵渠;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九月,任湖北巡抚;官至闽浙总督。乾隆四十六年七月,奉命查抄王亶望的家产,以银换金,隐藏玉器,多将贵重器物占为己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二月,被赐自尽。 其弟陈严祖在甘肃冒赈案中被处死刑。

陈辉祖

39、李世杰

李世杰(1716-1794),字汉三,号云岩。生于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两年后就升任为江苏金匮县主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李世杰任泰州知州,由于政绩卓著,巡抚陈宏谋上奏朝廷,保荐李世杰升任镇江知府。乾隆帝下江南巡视,李世杰受上司之令安排迎驾等诸多事务,世杰本着“不扰民,不奢华”的原则,把办站迎驾之事办理得井然有序,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在任湖南巡抚和两江总督期间,他深入民间调查沿河两岸护堤,筑堤防汛情况,任用能吏,身先士率奔波于护堤防汛前沿,组织民众筑堤、护堤。并沿堤种植柳树以固堤。黄河泛滥,百万生灵在汪洋大海中漂流、挣扎、呼号,他带领水师兵将在滚滚洪流中救援百姓。一面测量水势,踏勘地形拟订疏流筑堤方案,新筑大堤。在这如此浩大的赈灾筑堤防汛工程中,他宵衣旰食,指挥调度有方,在历年防汛护堤上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也因之受到乾隆皇帝的嘉奖。他两任四川总督,明法纪,倡廉政,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衣食住行分外俭朴,摒除繁琐礼节,惩治-污吏,励精图治,使饱受大小金川十数年战乱之苦,经济箫条,国库空虚的四川在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商贸日趋繁荣,国库逐渐充盈,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兴旺的景象。
乾隆55年授职兵部尚书,因年老多病,数次上 书朝廷,得到乾隆帝恩准,于次年辞仕还乡。

40、闵鹗元 (1786任职两江总督)

闵鹗元(生卒年未详),字少仪,号峙庭,归安(今湖州)人。清乾隆十年(1745)进士,授刑部奉天司主事。曾任山东司员外、山西乡试副考官、湖广司郎中、四川乡试正考官、提督山东学政,兼翰林院检讨官衔。十七年,升任山东按察使,后历官湖北布政使、广东布政使、江宁布政使。三十年,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巡抚安徽。上疏称凤、颍、寿三郡历年灾荒,赈贷皆由安庆、池州远途拨运,不如就近建仓贮粮,建议在凤阳府、寿州凤台县及正阳关、颍州府属之亳州、阜阳、霍邱、蒙城、太和、颍上等县建粮仓400间,贮粮20万石,以备赈恤。三十四年调江苏。五十五年,以失察革职。次年奉旨回籍。

41、高佳·书麟

书麟(?-1801)高佳氏,清朝官员,凉州总兵高述明之孙,大学士高晋之子,慧贤皇贵妃堂侄,字绂斋,原是内务府汉军包衣,抬入满洲镶黄旗。初授銮仪卫整仪尉,累迁冠军使,擢西安副都统。乾隆三十八年,大军征金川,命为领队大臣金川平,图形紫光阁。授广西巡抚,署兵部侍郎。五十二年,擢两江总督。嘉庆四年,召授吏部尚书,兼正红旗汉军都统,加太子少保。升为协办大学士,授闽浙总督。五年,调湖广总督,督师剿杀教匪,卒於军,帝深惜之,赠太子太傅,封一等男爵,以子吉郎阿嗣,谥文勤。

42、孙士毅

孙士毅(1720-1796),字智冶,一字补山,浙江仁和人,清朝大臣。乾隆进士,原为文官,历任内阁中书、侍读、编修、太常少卿等职。后出任山东布政使、广西巡抚,旋署两广总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设防潮州,阻防林爽文起义军进入广东。翌年率军参与安南之役,出谋定策,指挥得当。后封一等谋勇公,授兵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授四川总督,保证了平定西藏廓尔喀之役的粮饷供应。后又率军镇压苗民起义和白莲教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夏卒于军中,谥文靖。

孙士毅

43、爱新觉罗·长麟 (1791署两江总督)

长麟(?-1811)爱新觉罗氏,满洲正蓝旗人,字牧庵大臣。乾隆四十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乾隆四十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貌奇伟,明敏有口辩,居曹有声。历郎中,出为福建兴泉永道,累迁江苏布政使。五十一年,召授刑部侍郎。五十二年,授山东巡抚,责所属浚河道,修四十一州县城工;捕钜野、汶上剧盗田玉堂等,置之法:诏嘉奖。劾莱州知府徐大榕治平度州民罗有良狱,误拟,大榕诉於京,刑部尚书胡季堂等往鞫,不直长麟。帝以防河有劳,特宽之。复以审拟滨州举人薛对元罪失实,褫职,留修城工。未几,授江苏巡抚。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期间,长麟任两广总督,其时,英使向长麟展示了火柴,长麟十分惊奇,表示从未见过。而事实上中国人早在六世纪便发明了火柴。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当时清朝大员看来所谓科学技术就是奇技淫巧。长麟正是这类人的代表。

44、他他拉·苏凌阿

他他拉·苏凌阿(1717-1799),他他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明绶子。清朝大臣。乾隆六年(1741)繙译举人,任内阁中书,后累迁江西广饶九南道。乾隆五十年(1785年),自吏部员外郎受和珅提拔,任兵部侍郎、工部侍郎、户部侍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迁户部尚书。出为两江总督。嘉庆二年(1797年),授东阁大学士,兼署刑部尚书。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倒台,被罢黜,守护乾隆帝的裕陵。同年去世。

45、伊尔根觉罗·福宁

福宁(?-1814)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大臣。初隶贝子永固包衣。由兵部笔帖式洊擢工部郎中。乾隆三十三年,出为甘肃平庆道,累迁陕西布政使。五十五年,擢湖北巡抚,抬入镶蓝旗满洲。调山东,治卫河运务,称旨。五十九年,漳、卫二河溢,疏消积水,抚恤灾黎。曹、单漫水,下流为丰、砀坝堰所阻,驰往会勘,酌开坝堰以泄水,并协机宜。调河南,寻擢湖广总督,驻襄阳,捕治教匪,获首逆宋之清等置诸法。六十年,调两江。嘉庆十九年,追论在西藏擅借库帑,及湖广任内滥用军需,久不完缴,下狱。寻卒。

46、李奉翰

李奉翰(?—1799)汉军正蓝旗人,清朝大臣,李宏之子。初捐赀授县丞,历官江苏苏松太道、江南河道总督、河东河道总督、两江总督兼领南河事。

47、费淳

费淳(1739-1811年)字筠浦,浙江杭州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嘉庆十二年,拜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工部,兼管户部三库。十四年,以库银被窃,左迁侍郎,调兵部尚书。逾年,复授工部尚书。十六年,卒,谥文恪,祀云南名宦。

48、陈大文

陈大文(1742-1815),字简亭,号研斋,河南杞县人,原籍浙江会稽。陈大文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进士,任吏部主事,不久后升任郎中。随后陈大文历任云南迤东道台、贵州按察使、安徽按察使、江宁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广东巡抚、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工部尚书、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等职。陈大文晚年因被发现其在担任直隶总督时失察下属侵贪公款而被革职,并被降四品在京堂官,自此再未担任过任何职务。嘉庆二十年(1815年),去世于家中,享年七十三岁。

49、董鄂·铁保 1805-1809

铁保(1752-1824),字冶亭,号梅庵,本姓觉罗氏,后改栋鄂氏。满洲正黄旗人,清代书法家,书法早年曾学“馆阁体”,后学颜真卿,纠正“馆阁”带来的板滞之病。与成亲王永瑆、刘墉、翁方纲,称为“清四大书家”。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铁保考中进士,授吏部主事,后升为郎中、户部及吏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嘉庆四年(1799年),铁保先因弹劾官员过当被贬到盛京;不久以吏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嘉庆十年(1805年),升任两江总督,赏头品顶戴,成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嘉庆十四年(1809年),发生山阳知县王伸汉冒赈,鸩杀委员李毓昌事件,铁保也被免职,流放新疆。道光初年,铁保告病退休,道光四年(1824年)去世

铁保

50、玛拉特·松筠

松筠(1752-1835),姓玛拉特氏,字湘圃,蒙古正蓝旗人,初为翻译生员,随后考授理藩院笔帖式,后任军机章京。因颇能任事为乾隆帝所知。自乾隆中叶至道光年间,历任银库员外郎、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户部侍郎、御前侍卫、内务府大臣、吉林将军、户部尚书、陕甘总督、伊犁将军、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兼内大臣、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道光十四年(1834年),以都统衔休致。一年后,卒。享年八十二岁,赠太子太保,依尚书例赐恤,谥号文清。

松筠

51、费莫·勒保

勒保(1739-1819),费莫氏,字宜轩,满洲镶红旗人,大学士温福子,清朝名将。由中书科笔帖式充军机章京。勒保短小精悍,多智数。知其父金川之役以刚愎败,一反所为,寄心膂於诸将帅,优礼寮属,俾各尽其长,卒成大功。晚入阁,益敛锋芒,结同朝之欢,而内分泾、渭。既罢相,帝眷注不衰,命皇四子瑞亲王娶其女,以恩礼终。

52、张百龄

张百龄(1748-1816)清汉军正黄旗人,张氏,字菊溪。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素有才名。乾隆末官至御史。乾隆三十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掌院阿桂重之,曰:"公辅器也!"督山西学政,改御史,历奉天、顺天府丞。百龄负才自守,不干进,邅回闲职十馀年。仁宗亲政后,始加拔擢。

53、孙玉庭

孙玉庭(1741-1824)字佳树,号寄圃,山东济宁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五十一年,出为山西河东道,父忧去,服阕,补广西盐法道。十四年,重宴鹿鸣,加四品顶戴。寻卒,年八十有三。其父孙扩图字充之,号适斋。 乾隆元年举人杭州府钱塘县知县,亦是郑燮之友,主莱州北海、温州东山书院讲席,著《莱游草》《东山吟草》《于京集》《钓雪集》《秋柳集》《田园杂诗》《一松斋古文》等。 其长子孙善宝,以举人荫生授刑部员外郎,官至江苏巡抚;三子孙瑞珍,道光三年进士,由翰林官至户部尚书,谥文定。 次子孙仁荣之子孙毓溎,道光二十四年一甲一名状元,官至浙江按察使; 孙瑞珍之子孙毓汶亦以咸丰六年一甲二名榜眼,官至兵部尚书,清史稿自有传。 曾孙孙楫,咸丰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京兆尹。 另有济宁玉堂酱园自嘉庆九年起为其家族所经营并将其产品进贡入宫。 孙氏四世并历清要,祖孙三代官至一品,家门之盛,北方士族无与埒焉。

孙玉庭

54、魏元煜

魏元煜(?—1825),字升之,号爱轩,直隶省永平府昌黎县(今河北省昌黎县)人。清兵部尚书魏元烺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历官浙江按察使、广东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漕运总督、兵部侍郎。逝于漕运总督任上。

55、博尔济吉特·琦善

博尔济吉特·琦善(1786-1854),字静庵,博尔济吉特氏人,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大臣,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咸丰四年(1854年)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世袭一等侯爵,父成德,曾任热河都统。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荫生授刑部员外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升河南巡抚,被褫职以主事衔留办河工。历任布政使、巡抚等职,官至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1838年8月至11月,在天津起获烟土15万余两。1840年8月30日,琦善赴天津,1840年9月28日-12月4日期间,奉旨接替林则徐担任两广总督。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的该官职,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咸丰四年(1854年)病死军中,赠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依总督例赐恤,谥文勤。

56、蒋攸铦

蒋攸铦(1766-1830),字颖芳,号砺堂,辽东襄平人,隶汉军镶红旗,先世由浙江奉化迁辽阳,故又称襄平。自清军入关后随往,居住在宝坻县。代表作有《绳枻斋集》《黔轺纪行集》等。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蒋攸铦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编修。 嘉庆初年(1795年),蒋攸铦升为御史,尽职尽责,直言纳谏,深受嘉靖皇帝的赏识。 嘉庆八年(1803年),蒋攸铦出兵平叛广昌斋教廖干用所发起的叛乱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蒋攸铦严禁英国舰船进入内洋贸易,禁止民人为洋人服役。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蒋攸铦调四川总督,严查乡村设炉制兵刃的行为,禁止征收增加百姓负担的苛捐杂税。重修文翁石室,兴学育人。以义仓租息作为灌县都江堰每年维修费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蒋攸铦加封太子太保。道光二年(1822年),蒋攸铦任刑部尚书,不久出任直隶总督 。道光五年(1825年),蒋攸铦任军机大臣,管理刑部 。道光七年(1827年),蒋攸铦任两江总督,后任太子太傅。道光十年(1830年),蒋攸铦因病回家休养。十月,蒋攸铦病死在赴职途中途中,享年63岁,谥号文勤。

蒋攸铦

57、陶澍

陶澍(1779-1839),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 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布政使和巡抚。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设义仓以救荒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

陶澍

58、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林则徐

59、陈銮

陈銮(1785 ~1839),字仲和,亦字玉生、芝楣,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清朝官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道光二年(1822年),副主浙江乡试.京官考核为一等。五年,擢松江知府,调署江宁。值水灾,赈恤得宜。调苏松太道。设黄浦江救生船,浚吴淞江口。升苏松粮道。历广东盐运使、浙江按察使,升江苏布政使,又升江西巡抚,再调江苏。在各地修水利,建义仓,禁鸦片,颇有玫声。道光十一年,从春至冬,湖北沿江、汉各地皆遭大水,捐银数千两为家乡助赈。后升两江总督,兼署江南河道总督。十九年,冒暑行阅,病卒。

60、邓廷桢

邓廷桢(1776-1846),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汉族,南京人,民族英雄。祖籍苏州洞庭西山明月湾,清代官吏,鸦片战争名将之一,嘉庆六年进士,工书法、擅诗文、授编修,官至云贵、闽浙、两广总督,与林则徐协力查禁鸦片,击退英舰挑衅。后调闽浙,坐在粤办理不善事戍伊犁。释还,迁至陕西巡抚。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日(1846年4月15日)病死于任内,终年七十一岁。

邓廷桢

61、爱新觉罗·伊里布

爱新觉罗·伊里布(1772-1843),清朝宗室、大臣,字莘农,满洲镶黄旗人,议政大臣巩阿岱六世孙,宗社党首领良弼的祖父,签署《南京条约》的中方代表之一。早年历任通判、知府、知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以及陕西、山东、云南巡抚,在任上以清廉闻名。道光十三年(1833年),调任云贵总督、协办大学士,道光十九年(1839年)十二月,调任两江总督。道光二十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伊里布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浙江沿海的军事行动。其后被弹劾撤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清朝政府重新启用伊里布,命其协助耆英抵抗英军,最终签署了《南京条约》。南京签约后,伊里布被任命为广州将军、钦差大臣,负责在广州办理战后事宜。伊里布到任后,发现广州民心不服,英国又多有逼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伊里布即忧悴而死。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敏。

62、完颜麟庆

完颜麟庆(1791-1846)清代官员、学者。字伯余,别字振祥,号见亭,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进士。道光间官江南河道总督十年,蓄清刷黄,筑坝建闸,后以河决革职,旋再起,官四品京堂。麟庆生平涉历之事,各为记,记必有图,称《鸿雪因缘记》,又有《黄运河口古今图说》、《河工器具图说》、《凝香室集》。

完颜麟庆

63、博罗忒·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衣谷,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商都镶黄旗)人。一等公班第曾孙,察哈尔都统巴禄之孙,出身于将门世家。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先后任礼部主事、礼部员外郎、湖北荆州知府,武昌知府、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鸦片战争时,裕谦守卫定海,壮烈殉国。追赠太子太保,谥靖节。

64、牛鉴

牛鉴(1785-1858),字镜堂,号雪樵,籍贯甘肃凉州人。清朝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二甲第五名,牛鉴恩师为凉州复兴农刘氏。牛鉴又为道光皇帝的恩师,誉为"两朝帝师"。历任文渊阁校理、都察院记名御史、山东道监察御史、广西道监察御史、京畿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吏科给事中、云南粮储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陕西布政使等职,官至两江总督、兵部尚书衔、抚远将军、兼辖两淮漕盐,从一品。

65、爱新觉罗·耆英

爱新觉罗·耆英(1787-1858年)字介春,隶满洲正蓝旗,多罗勇壮贝勒穆尔哈齐六世孙,嘉庆朝东阁大学士禄康之子。清朝宗室,大臣。耆英以荫生授宗人府主事,迁理事官,历官内阁学士、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礼部、户部尚书、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后因欺谩之迹,为王大臣弹劾,咸丰帝赐自尽。伊里布和耆英,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的中方代表。

66、额勒德特·璧昌

璧昌(生猝不详)字星泉,额尔(一作勒)德特氏,蒙古镶黄旗人。由阳武知县累官至两江总督。谥勤襄。工绘事,尝画秋图,赠许乃榖。

67、孙宝善

孙宝善(生猝不详),清朝官员。官至江苏巡抚、两江总督

68、陆建瀛

陆建瀛(1792-1853),字立夫,仲白,湖北沔阳人,清朝道光二年进士。道光二十六年被擢升为云南巡抚,同年调为江苏巡抚。道光二十九年四月任两江总督,任内遇上太平军进军江宁(今南京),咸丰三年二月初十江宁城破时被杀。

69、李星沅

李星沅(1797-1851),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今为汨罗)人。清道光进士。曾任兵部尚书、陕西巡抚、陕甘总督、江苏巡抚、云贵总督、云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参与禁烟与鸦片战争抗英,并有文才,时号位湖南"以经济而兼文章"三君子之一。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在广西金田村起义,林则徐督师往剿,卒于赴任途中,清廷复命李星沅挥师驰剿。由于将帅不和,屡战皆败,李旧疾复发,于翌年4月病逝于军中,谥号文恭,葬于长沙县魏家山。

70、爱新觉罗·祥厚

祥厚(?-1853)清朝将领。爱新觉罗氏。满洲镶红旗人。由四品宗室袭骑都尉世职授銮仪卫整仪尉。曾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及山海关、熊岳、金州副都统。1840年英国侵略军来犯奉天复州(今辽平复县)洋面时,和盛京将军耆英带兵驻防海口,有所戒备。1848年升为江宁将军。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自武昌沿东下时,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兼署两江总督。是年3月19日太平军猛攻南京城,率全城文武官兵守城顽抗,次日太平军分别从南城聚宝门及水西门、旱西门城后,使和副都统霍隆武等被俘被斩(一说中炮而死)。封二等轻车都尉世职,谥忠勇。

71、杨文定

杨文定(?—1856)安徽定远人,清朝大臣,道光十三年进士。由刑部主事洊升郎中,出为广东惠潮嘉道,累擢江苏巡抚。咸丰三年,文定奏江南兵力柔脆,节经徵调,城内兵单,请济师,命山东兵二千赴援。未至,奉命守江宁,闻陆建瀛兵败,退守镇江。江宁陷,贼分党犯镇江,副都统文艺集兵七百守陆路,文定自率艇船八、舢板十二泊江中,贼至不能御,镇江复陷,退江阴,诏革职逮治,论大辟。六年,减死遣戍军台,寻殁。

72、瓜尔佳·怡良

怡良(?-1867) 瓜尔佳氏,字悦亭。满洲正红旗人。鸦片战争前,曾任广东高州知府、山东盐运使、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1838年2月任广东巡抚。当时正值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他支持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禁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主张积极抵抗英军的进攻,亲临虎门筹措海防事务。1840年11月,琦善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上疏皇帝请准尽撤海防守备,与英国侵略军议和时,他拒绝列衔其中。1841年2月26日上疏道光帝,揭发琦善对英妥协,私订《穿鼻草约》,擅割香港的罪行,促使道光帝降旨将琦善革职,锁拿进京,后兼署两广总督。针对道光帝断绝一切对外贸易的旨意,他与杨芳联名奏请准许英属印度商船停靠,受革职留任处分。后授钦差大臣,会办福建军务。1842年2月任闽浙总督。《南京条约》签订后,台湾道姚莹、总兵达洪阿抗英有功反遭诬陷“妄杀冒功”,清政府命其查办。他未为之昭雪。1852年任福州将军,次年任两江总督。曾残酷镇压小刀会起义。1857年因病解职。

73、赵德辙

赵德辙(1812-1874),字静山,山西解州(山西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1857年署两江总督。

74、何桂清

何桂清(1816-1862)清朝大臣。字丛山,号根云。云南昆明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内阁学士、兵部侍郎、江苏学政、礼部与吏部侍郎、两江总督等职。

75、曾国藩

曾国藩(1811-1872),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76、徐有壬

徐有壬(1800-1860)清朝大臣。字钧卿,又作君青。顺天宛平(今北京)人,原籍浙江乌程。道光进士。初任京官,后出任道员。1843年出任四川成绵龙茂道,后任广东盐运使、云南布政使等。1853年任湖南布政使。1855年回原籍。后受命在浙江湖州办理团练,以对抗太平军。1858年升任江苏巡抚,为江南大营筹饷。1860年5月,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乘胜进攻苏州,城破被杀。

徐有壬

77、薛焕

薛焕(1815-1880),字觐堂,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生于四川省叙州府宜宾县黎汤乡(今叙州区赵场街道)古木湾一个书香世家,兴文县籍。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兴文县学中举,历任江苏省金山知县、松江知府、苏州知府、苏松粮储道、上海道、江宁布政使、江苏按察使、五口通商大臣、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礼部左侍郎、工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职。因“力守海滨以待援师之功”赏头品顶戴。光绪六年(1880年)病逝,诰授光禄大夫,国史馆立传。

78、李鸿章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

79、马新贻

马新贻(1821-1870),字谷山,号燕门,又号铁舫,回族,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等职。

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回署衙时遭刺客张汶祥行刺身亡,成为千古奇案"刺马案"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疑为死于湘军集团策划的政治谋杀。马新贻在任期间,处理漕运、盐政和河工之弊政,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着手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颇受百姓爱戴。马新贻死后,皇上亲赐祭文、碑文,特赠太子太保,予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袭,谥"端敏",入祀贤良祠。

马新贻

80、富察·魁玉

魁玉(1797-1877),字时若,富察氏,湖北满洲镶红旗人,祖辈驻防荆州。魁生于江陵县荆州东城。少时习读诗书,操练武功。稍长,以二品荫生入军,后由镶红旗协领升凉州副都统。 1853年冬,率部会同曾国藩部在新洲、阳新一带截击太平军,后在湖北办理军务。率军四处镇压农民军,先后收复武汉、沔阳、汉川、黄州、蕲水等10多个州县,赏戴花翎。1855年,太平军曾天养部挺进鄂西,咸丰皇帝诏魁玉署荆州右翼副都统,在汉水一带堵截太平军。5月,调任江宁副都统。率军驻天京(金陵)小水关,与太平军李秀成部对峙四年。1858年署江宁将军,同钦差大臣和春率江南大营清军与陈玉成、李秀成部接战,威胁天京。1861年任镇江军务帮办,勾结英、法组织“洋枪队”、“常胜军”进攻太平军。1864年攻陷丹阳,打开通向天京的门户,得赏巴图隆阿巴鲁名号。6月初,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攻陷天京,赏云骑尉世职。12月,调京口副都统。次年5月,升任江宁将军,与曾国藩、李鸿章办理金陵苏常太平军善后事宜。1868年,进京入觐。1870年,署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商务大臣,在上海、浙江、福州等沿海地区及江苏、江西、安徽、湖北等长江流域数省处理洋务并开办洋务军工企业。1871年任成都将军,赴西南镇压少数民族起义。1877年旧伤复发,告病回江陵寓居,同年病卒,诂授建威将军。

魁玉

81、何璟

何璟(1816—1888)字伯玉,号小宗,香山县(今中山市)小榄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次年,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咸丰七年(1857),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其奏请调集弁兵、民团至广州外围,命英人限期退出省城,不遵则督师进剿。次年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其又多次上折,主张在天津、上海等海口加强防守,而在广东发起进攻,认为这样就可迫使英人回救香港,天津英船将不击自退,气馁求和。咸丰九年(1859),升户部给事中。咸丰十年(1860),转工部掌印给事中。次年,授安徽庐凤道。同治元年(1862),在两江总督曾国藩军中总办营务处。同治二年(1863)署安徽按察使,同治三年(1864)实授,11月,兼署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授湖北布政使,次年就任。同治六年护理湖北巡抚,同治十年(1871)调任江苏巡抚。同治十一年(1872),署两江总督,兼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四年(1888)病故,享年72岁。

82、张树声

张树声(1824~1884) 字振轩。清合肥(今属肥西县)人。咸丰年间在籍办团练,1862年率部 参加李鸿章组建的淮军,编“树字营”,赴上海,在-一带镇压太平军。1865年随曾国藩 “剿念”,翌年复归李鸿章节制,历署按察使、布政使。1871年起任漕运总督、江苏巡抚, 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1879年授贵州巡抚,不久任两广总督,1882年署直隶总督,次年署 北洋通商大臣,旋复任肉广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初期,因所部潘鼎新战败,被革职留任, 在广东协办防务。病卒于任。

张树声

83、李宗羲

李宗羲(1818-1884),号雨亭,开县汉丰镇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26岁参加乡试,中举人,次年赴京殿试,中殿试二甲第二十五名,被委派到安徽以知县任用。由于李宗羲办事干练,深得清政府的器重。1850年任英山知县时,一年之内处理完全部积案,1852年调任太平知县,亲到各乡村调查,处理历年赋税积欠,比历任县官所收赋税都多,又被派往宿松,望江等县查漕仓,拯难民。1853年太平军攻下安庆,席卷安徽全省。清政府军事不振,财政困难。安徽按察使张玉田防守集贤关,委李宗羲办理财政,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得力干将,从此青云直上,官运享通。1854年9月,李宗羲奉调赴庐州(今合肥)清军大营,被委主办制造局,督造军械,继又兼管军装局。1858年8月,曾国藩派李宗羲随军办理营务,深受曾器重,倚为左右手。1859年冬,李因病请假回开县调养。1862年10月他复回安徽投曾部下。1864年清军攻占南京,曾国藩派李宗羲在南京办江北厘金总局(即税务总局)。1869年,李宗羲升为山西巡抚,清末,慈禧太后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复修圆明园。李在两江总督任上,两次上书清廷,劝阻修建圆明园工程。光绪十年(1884),李宗羲病逝于家。临死时口授遗摺,向光绪皇帝建议,要以帝学、圣功、用人、理财为重。后,清廷诰授李宗羲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李宗羲葬于开县城东迎仙山麓。

84、刘坤一

刘坤一(1830-1902),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宿将。字岘庄,湖南新宁人。廪生出身,1855年参加湘军楚勇与太平军作战。累擢直隶州知州,赏戴花翎。1862年,升广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抚。1874年,调署两江总督。1875年9月,授两广总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帮办海军事务",并任两江总督。中日甲午战争时,支持对日作战,并任湘军统帅指挥湘军出关与日军交战。1895年强学会成立,他表示支持。维新运动起,他攻击康、梁变法,但又反对废黜光绪帝。1901年与张之洞连上三疏,请求变法,提出兴学育才、整顿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张,称"江楚三折",多为清廷采纳。1902年提出兴学"应从师范学堂入手"的主张。尽管由于当年10月即不幸病逝,刘坤一的这一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然而他的倡议仍然产生了影响。他的接任者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筚路蓝缕,终于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 有《刘坤一集》传世。

刘坤一

85、沈葆桢

沈葆桢(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 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 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吏林则徐之婿。咸丰十一年(1861年),曾国藩请他赴安庆大营,委以重用。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漂流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民误杀为借口,发动侵台战争。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赴台办理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筹划海防事宜,办理日本撤兵交涉。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光绪元年(1875年),沈葆桢回朝廷,上北京后,被任为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负责督办南洋水师。沈葆桢以朝廷经费有限,分散建南、北洋水师感到不足,主动提议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师。光绪五年(1879年),沈葆桢在江宁病逝于任上,享年59岁。谥文肃,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衔。

沈葆桢

86、吴元炳

吴元炳(?—1886)字子健,河南固始县城关人。咸丰十年进士,从团练大臣毛昶熙回籍办团练。累功超擢侍讲学士。署湖南布政使、擢湖北巡抚,调安徽,再调江苏。署两江总督者三,兼署江苏学政者一。授漕运总督。调安徽巡抚。同治十二年,卒。

87、彭玉麟

彭玉麟(1816-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阳县(今衡阳市衡阳县渣江),生于安徽省安庆府(今安庆市内)。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人称雪帅。与曾国藩、左宗棠并称大清三杰,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官至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兵部尚书,封一等轻车都尉。

道光末参与镇压李沅发起事。后至耒阳为人经理典当,以典当资募勇虚张声势阻退逼近县境之太平军。复投曾国藩,分统湘军水师。半壁山之役,以知府记名。以后佐陆军下九江、安庆,改提督、兵部右侍郎。同治二年,督水师破九洑洲,进而截断天京粮道。战后,定长江水师营制,每年巡阅长江,名颇著。中法战争时,率部驻虎门,上疏力排和议。1890年(光绪十六年)三月,病卒于衡州湘江东岸退省庵。赐太子太保,谥刚直,并建专祠。

彭玉麟

88、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左宗棠

89、喜塔腊·裕禄(1884、1887)两江总督

裕禄(约1844-1900)清末大臣。字寿山。喜塔腊氏。满洲正白旗人。历任郎中、热河兵备道、安徽布政使、安徽巡抚、湖广总督。1889年任盛京将军,派兵与直隶将军联合镇压热河金丹道教起义。1895年改任四川总督。1898年授军机大臣。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旋任直隶总督,镇压义和团,屡被打败。次年八国联军陷大沽、犯天津,他对义和团改用“抚”策。7月八国联军占天津,他率败兵退守北仓。8 月初逃至杨村(武清)服毒自杀。

裕禄

90、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曾国荃

91、沈秉成

沈秉成(1823-1895),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编修,迁侍讲,充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等,升苏淞太道,河南、四川按察使、广西、安徽巡抚、任两江总督等要职。

92、张之洞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又是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州兴义"。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湖北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今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武昌蒙养院、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张之洞

93、鹿传霖

鹿传霖(1836-1910),男,清朝末年大臣。字润万,又字滋(芝)轩,号迂叟。直隶(今河北)定兴人。同治元年(1862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初入清军胜保部,对抗捻军。历任广西兴安知县、桂林知府(1874年),广东惠潮嘉道道员、福建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光绪九年(1883年)晋升河南巡抚,十一年(1885年)调任陕西巡抚,次年因病开缺。十五年(1889年)复任陕西巡抚。宣统二年(1910) 病发,七月二十二日(8月26日)逝世,赠太保,谥文端。

鹿传霖

94、李有棻

李有棻(1842-1907),字芗垣,上栗县赤山镇周江村,与李有棠同胞兄弟。他于同治十三年(1873)癸酉科试考取拔贡,入国子监学习。次年,通过朝考授内阁中书,任玉牒馆誉录。光绪三年后,以知府分发湖南候补,先后管理过督审局、厘金局、试署沅州府。6年后调湖北襄阳府,后去安陆府,又升任武昌府。光绪二十一年,任广东高廉钦兵备道,后又擢升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护理巡抚。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李有棻被任为江西省团练大臣。光绪二十八年(1902)任江宁布政使。光绪三十年,任江西铁路大臣,着手创办江西铁路,后不幸在任上殉难。

95、魏光焘

魏光焘(1837-1916),湖南隆回人。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与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重臣。曾任新疆省布政使,新疆巡抚、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后任两江总督、南洋大臣、总理各国事物大臣。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继刘坤一、张之洞之后,实施筹建三江师范学堂,为开启近代新疆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曾国藩湘军的承者,左宗堂的重要助手。1905年罢官,回到家乡。1915年3月5日卒于宝庆城东郊湖山别墅。

魏光焘

96、李兴锐

李兴锐(1827-1904) 字勉林。清湖南浏阳市三口镇人。早年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1870年任直隶大名府知府。旋调江苏,跟随彭玉麟规划长江水师,修筑沿江炮台。1875年总办上海机器制造局。1885年参加查勘中越边界。后历任津梅关道,长芦盐运使、广西布政使。1900年擢江西巡抚。浚治鄱阳湖,导水人江;整顿厘捐,创设农工商局等。1902年诏行"新政",他奏请开特科,设银行,修农政,讲武备等。1903年署闽浙总督,次年署两江总督,旋病死。

97、周馥

周馥(1837-1921),字玉山,号兰溪,谥悫慎。安徽至德(今安徽东至)人。早年因多次应试未中,遂投笔从戎,在淮军中做了一名文书。后又升任县丞、知县、直隶知州留江苏补用、知府留江苏补用。清同治九年(1870年),以道员身份留直隶补用,其间积极筹划建立北洋海军事宜,同时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武备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任永定河道;七年(1881年)任津海关道;九年又兼任天津兵备道;十年,奉李鸿章之命到渤海编练民舶团练;十四年(1888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甲午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前敌营务处总理。马关议和后,以身体病弱自请免职。周馥初为李鸿章文牍,协其兴办洋务三十余载,在北洋海军、武备学堂、天津电报局及开平煤矿创办过程中均有作为,是后期洋务运动实际上的操盘手,而且助开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与安徽公学,有功于教育。

周馥

98、托忒克·端方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陶斋,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满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幼年时被过继给伯父桂清为嗣子,1889年,28岁的端方才正式受命做官,因其工作勤勉,仕途也还算顺利。1898年3月,在翁同龢与刚毅的保荐之下,端方第一次被光绪帝召见,由此获得了年轻皇帝的青睐。戊戌变法中,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对当时"志大心切"的端方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机遇,但同时也是一个厄运的开始。戊戌变法期间,端方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筹办的部门当中,他曾一天连上三折,其工作热情与效率,可见一斑。但是,戊戌变法很快被慈禧太后推翻,除京师大学堂予以保留之外,其他新政措施包括农工商总局一律撤销,端方本人也被革职。

宣统三年起为川汉、粤汉铁路督办,入川镇压保路运动,为起义新军所杀。谥忠敏。著有《陶斋吉金录》、《端忠敏公奏稿》等。

端方


99、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

樊增祥

100、张人骏

张人骏(1846-1927),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人。清末政治家,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人骏十九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二十三岁考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历官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先任广西桂平梧盐法道,后任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再则由山东布政使升为各省疆吏,历任漕运总督、山东巡抚、山西巡抚、广东巡抚,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再移两江总督,直至辛亥革命弃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日本侵占了东沙群岛,张人骏这时正任两广总督,他一方面与日本驻粤领事交涉,收回东沙群岛,并于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并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清亡之后先去青岛闲居,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日德交战,又去天津英租界家住约十余年,1927年卒于天津,享年82岁,溥仪赐谥"文贞"。

张人骏

101、张勋

张勋(1854-1923),原名张和,字少轩、绍轩,号松寿老人,江西省奉新县人,中国近代北洋军阀势力之一。清末任云南、甘肃、江南提督。清朝覆亡后,为表示效忠清室,张勋禁止所部剪辫子,被称为"辫帅"。1913年镇压讨袁军。后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1917年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率兵进入北京,于7月1日与康有为拥溥仪复辟,但12日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后病死于天津,谥号忠武。

张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4781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