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分享了,我谦让了,可我不开心了。"
"为什么每次谦让的人都是我,每次失落的人还是我。"
一个非常懂事,乐于分享,懂得谦让的孩子,是人人眼里的乖孩子。但是在他过早的学会谦让分享之后,孩子真正得到了什么?快乐?自信?成长?
答案是:不一定,更多的是"伤害"。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讲,她家5岁的女儿,从小就特别懂事,老师经常夸她乖,团结友爱,在幼儿园从不跟同学打架,特省心。就是性格太内向,不爱跟同学一起玩。她回家问过女儿,为什么不跟别的同学一起玩,孩子说:因为不想别的孩子跟她抢玩具。"妈妈不是跟你说过要谦让,团结同学嘛,你的玩具小朋友喜欢就一起玩啊。"妈妈悉心的说。没想到,孩子委屈的来了句:明明是我的东西,为什么每次被抢的总是我?前段时间,在网上也看到有个妈妈发帖求助说,自己家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总在学校受欺负,天天哭着要罢学,不去学校。妈妈经过和老师沟通,发现是班里几个相对调皮的孩子时不时的推她,抢她东西玩。孩子胆小,不敢告诉老师,更不敢还手,只有回家跟妈妈闹。问了原因,孩子哭着说:要听老师的话,不能跟小朋友打架。
像上述例子,数不胜数。作为父母的你,看到自己孩子这样,心里一定是无数个心疼加无奈吧。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哪里都是人见人爱的宠儿,别人看着喜欢,自己也有面儿。于是,从孩子幼儿时期,就教孩子要懂得谦让,跟小朋友在一起要分享,有时,还可能会强迫孩子谦让。但是,你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而这种被强迫行为对他造成的伤害也许是你无法想象的。你以为的谦让分享会让孩子更受欢迎,其实苦全让孩子吃了。
第一,孩子太小,在没有自我主权意识之前,教他一味的克制自己,舍弃自身需要来满足别人,会让他形成一种"讨好型人格",失去自我保护意识,孩子可能会认为别人需求大过自己,理应为别人舍弃自我的意识,在未来面对竞争时,将非常不利于自身成长。
第二,过度的谦让,孩子就会不自觉地成为别人眼中的"老好人",同时给了别人你家孩子好欺负的印象,那么,经常被欺负就是不可避免的。古代思想家荀子就提出"性恶论",就是说,人本性里面是有恶的特质,"好恶"是人情之所不能避免的,人本质里面是好欺善而怕强硬,大人亦如此,何况是几岁小儿。
第三,一味的谦让,孩子也会变得胆小,没有自信。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坚持主见,受到欺负不敢大胆反抗,因为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忍让,忍让了才是好孩子,否则就是老师眼里的坏孩子。
第四,违背孩子意愿强迫歉让,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孩子在面对不公平待遇的时候,找不到人为他伸张正义的人,就会严重伤害孩子心里健康。
孩子的世界很单纯,但是也有他们自己的小江湖,有好孩子,也一定有熊孩子。俗话说,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在这个小江湖,孩子受伤害是不可避免的,父母不能够每时每刻陪在孩子身边,保护他,给他提供安全感。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她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少受欺负。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教会孩子学会谦让分享的同时,一定要先教孩子建立好自我主权意识,明白物品的自我拥有权。应该告诉孩子,属于他的东西就是他的,只有他有权支配,在没有征得孩子本人的同意之前,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擅自拿走,包括爸爸妈妈。
其次,不能违背孩子意愿强迫分享。告诉孩子,应该分享,应该谦让,但是要遵从自己内心。如果是对自己特别珍视的,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拒绝谦让。明确告诉对方:不好意思,我不能给你,这对我很重要。这将对孩子未来面对巨大竞争很重要。
最后,在面对别人无礼的强占,或者欺负的时候,应该大胆的拒绝,反抗。比如,面对一些熊孩子多次的故意打骂,争抢玩具,应该果断的说不,不能为了乖孩子的头衔,忘记保护自己。可以找老师,或者爸爸妈妈帮助解决,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对的,是被保护的,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10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