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孩子“活成”父母心中的样子,家长不应该感到高兴,更应该反思

孩子“活成”父母心中的样子,家长不应该感到高兴,更应该反思

在父母心中,孩子懂事听话,这或许就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如果孩子调皮捣蛋,他们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懂事听话的好孩子。孩子在家长心目中一个好的标准,就是懂事听话。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这部电影吗?《狗十三》,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这句话值得很多家长反思。

在这个电影中,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十三岁的年龄,是应该在家长关怀中成长的年龄,但是她却被家人用一种非常粗暴的方式逼迫着成长。这个女孩热爱的学科是物理,可她的爸爸强行给他更改成英语,这个爸爸或许也发现这样做的有点不对,就给孩子买了一条狗。可是当孩子和这条狗产生感情了以后,女孩的爸爸又把女孩的狗给扔

女孩也想要和爸爸抗争,但是她抗争的后果就是被爸爸暴揍一顿,最后满身是血的蹲在浴室独自哭泣。估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伤心的落泪,为女孩的遭遇落泪,为女孩有这样的爸爸落泪,女孩也许会变得越来越懂事,成为爸爸心目中的样子。孩子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却变得非常懂事,谨小慎微,这难道不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事情吗?

很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在孩子小小的年龄就被家长灌输各种思想,让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努力的成为父母期盼中的样子。很多父母会说,这是为孩子好,未来的社会非常残酷,如果现在不努力,或许未来的社会就没有你的生存之道。

很多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五六岁就已经出口成章,古诗随口就是,钢琴已经达到了多少级,英语口语水平更是对答如流。他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如此优秀,就希望自己家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人。为了让孩子不落后于他人,想着法的逼迫自己的孩子学习,向他人学习。

父母是把自己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有时候其实并不想去学习,但是父母拼命的逼着孩子去学习,孩子只有学习了。父母才会认为孩子懂事听话。时间久了,这种压迫就就像弹簧,你压的越紧,最终他反弹的越厉害。

父母永远都在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理所当然来爱孩子,认为自己就是为了让孩子好,孩子现在还小,还不懂,等他长大以后他就会明白了。可是,孩子对父母的怨恨越来越多,也许孩子表面上会服从父母,但是内心却是在压抑着自己,拼命的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自己,不要再逼着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心灵是孤独的,有些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叛逆,厌学,沉迷于网络,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出现了错误。

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父母不能用自己的爱来捆绑着孩子,让孩子的心灵失去自由,爱孩子就要更多的去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多自主的选择。

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要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父母不要让自己的爱而失去了孩子的爱,这种爱是一种缺失的爱,是一种扭曲的爱。孩子难道就应该真的在天真烂漫的年龄,成为听话懂事的孩子吗?如果你的孩子是的,那你就该反思你自己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0920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