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懂得引导孩子学会“宽恕”,宽恕的是别人,受益的却是自己
导语:在世间行走,道路再宽阔,都会有磕碰,更别说人生路多是熙熙攘攘的羊肠小路了。孩子们从小到大,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安全距离”的需要都在逐渐增大,“尊严”需求都会不断增强,与他人出现矛盾和冲突的几率自然就会增加。
孩子们与伙伴、家人、老师以及其他人相处的时候,如果感觉被冒犯或者伤害,你会怎么办?
作为父母,培养孩子学习“宽恕”,是催生软弱,还是会变得坚强?
关于“宽恕”的讨论,东西方文化中都有长久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宗教领域。心理学家针对“宽恕”做过很多研究,主要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进行探索。目前影响越来越大的“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宽恕”是一个重要课题。
“宽恕”包含有“宽容”、“原谅”和“饶恕”等多重语意,用在对当事人的身心造成伤害的各种大小不同的事件之中。孩子们个性特点不同,有的敏感多疑一些,有的简单粗犷一些,对于什么是伤害的理解以及承受能力也不同。当孩子感受到被伤害的时候,会不会向父母以及其他长辈求助,父母采用了何种处理方式,这些处理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增加破坏的力量,都很值得思考。
事例:一个爸爸跟我说,自己的女儿考入一所著名高中,从小到大都很优秀,一直是家人的骄傲。因为中考发挥得极好,上高中后当了班长,她以前没有担任过这么重要的职务,所以很兴奋,对班里的事情特别尽心。
高中的功课很紧张,有时候要完成班里的工作,还得写作业,很晚才能睡觉,看着就心疼,因为这个妈妈很生气。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感觉女儿虽然很累,但是情绪还不错,每天回家会说一些班里发生的事情。没过多久,她的情绪逐渐变差,在学校总是不开心,要么是同学们不配合,要么是老师不支持,父母也觉得孩子有点儿费力不讨好。
临近期末班里选三好学生,女儿竟然落选,很受打击。她心里特别不平衡,非常气愤,闹着要辞职,妈妈很支持,觉得就应该只管学习,其他的都别管,不知道好赖的同学不用理睬。爸爸觉得还是慎重一些好。
见到女孩儿之后,了解了很多细节。这是一个很要强也很要面子的孩子,有点儿“强势”,其实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比较容易和伙伴们起冲突。如果谁要是得罪了自己,会记住很久,很难再和好。她觉得人品很重要,是“一辈子”的事儿,所以没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合适。
虽然个性很强,因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自我管理能力也很强,老师们很重视她,选个“三好学生”不在话下,没想到当了班长竟然会落选。她认为这件事是因为班里另一个和自己“结仇”的女孩儿,因为工作中的一些不愉快,那个女孩儿在网上说很难听的话诋毁自己,事情闹得很大,惊动了学校领导。那个女孩儿跟她道歉,她拒不接受,从此再也不理睬。
女孩儿心里很不平衡,自己行得正做得端,不管哪个方面都做得很好,“三好学生”哪怕只选一个也应该是自己,结果有好几个名额都落选。这样的班级真是没意思,不仅仅是不想当班长了,都有转学的想法。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无论大事小事,她认为自己没错的,就不肯原谅,“人缘儿”怎么可能会好。
孩子不太明白,所谓的“公平”是相对而言,“好”不仅仅是可见的做得好,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内在品质,越长大,宽恕越是重要的美德。
在这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尤其是母亲,一直是过度保护,时刻站在孩子的立场之上,只要孩子与他人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基本都是对方的问题,而且面对冒犯了孩子的人,妈妈一贯主张不予理睬。
所以,虽然这个孩子有很多优点,诸如学习认真,工作负责,积极主动,严格自律等等,但是不能包容他人的不足和错误的个性特点,严重伤害人际关系,无论是伙伴还是师生之间。年纪小的时候不明显,父母一直顺着她,所以亲子矛盾暂时不突出,有一天如果感觉父母亲人伤害了她,同样是很难“宽恕”。
心理学家们认为“宽恕”是一个人被别他人冒犯之后,放弃愤怒、报复和怨恨的想法,甚至可以理解和同情对方。“宽恕”是一种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属于“亲社会行为”。
对于“宽恕”的内涵,可以从人的基本心理过程,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 认知方面:不再有报复的念头,尝试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做到尊重对方。
- 情绪方面:不再有对立情绪,消极情绪逐渐淡化,直至以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
- 行为方面:不再报复,与对方和解,甚至仍然可以合作完成任务和工作。
一个人被欺负、被冒犯、被不合理对待、受到伤害之后,伤心、焦躁、恐惧和愤怒的情绪都是正常反应,是心理防御。尤其是孩子受了委屈,父母比自己经受的反应还要强烈,这是生物本能。
但是情绪性反应过后,就是理性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如何面对冒犯和伤害自己的人才真正对孩子有益处,父母也要参考科学研究的结果。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弗里德曼和莱斯利·马丁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发现很多与健康密不可分的因素,其中宽恕品格至关重要。不宽恕的代价是大量聚集的消极情绪:
苦恼、愤怒、敌意、愤怒和恐惧等等,可能引发自卑和自弃,带来生理功能损伤。而宽恕给个体所带来的却是积极的,有益于健康的各种影响。
一个人受到伤害后有时候会抵抗和还击,但是事情过后,依然会有强烈的愤怒,为了消减愤怒,很容易出现报复想法和行为。那么报复是不是调节和保护被冒犯的人受伤的内心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呢?
心理学家针对“报复”和“宽恕”对愤怒情绪的消解作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不管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过的冒犯行为,宽恕对愤怒的降低作用均要明显优于报复。
既然宽恕和报复都能降低被伤害后的愤怒以及其他消极情绪,而且宽恕还会帮助自己在糟糕事件中全身而退,带来健康和愉悦,那为什们不选择宽恕呢?!
当然伤害的性质和带来的后果会有不同,有一些人的行为过于恶劣,自然不能宽恕。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此严重的事件是小概率事件。
结语:生活被很多繁杂的小事充斥着,孩子每天要接触很多人和事,与他人出现矛盾和冲突之后,父母要体谅他们受伤的感觉,然后慢慢分析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
“宽恕”也分为“行为上宽恕”和“情绪情感”上的宽恕,前者比较容易,后者修复的难度比较大。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也要循序渐进,不能要求太高。
和伙伴、老师以及家人出现矛盾冲突,首先做到在行为上的原谅就可以了,至于情感上是不是也可以做到谅解和接纳,需要一定的时间。宽恕的是别人,受益的是自己。记住这一点,你会发现生活简单很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