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父母们教育孩子时,孩子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吗?

父母们教育孩子时,孩子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吗?

父母们教育孩子时,孩子真的需要“挫折教育”吗?

导语:身为父母,如果孩子遭遇困难或者痛苦,自己的担心和难过要比孩子多出去好多倍。有时候明知道结果会比较糟糕,事前都不愿意跟孩子说实话,宁肯以“善意的谎言”先安抚,等到无法掩藏再说,一直祈祷有转机。

成年人在明知道会有风险或者很糟糕的结果的时候,到底要不要事先跟孩子说明,是个有争议的话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心理成长和挫折教育的角度来讲,“谎言”无论是否善意,还是少说的好,尤其是那些无法回避的伤害出现之前。

支持这个观点的著名人物,是印度的政治家甘地夫人,她主张对于孩子将要遇到的困难实话实说,因为挫折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更不是父母时刻呵护就能避免。要让孩子知道和慢慢体会,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长。

家庭教育中有一个“甘地夫人法则”,说的就是这个观点,相关的事件是甘地夫人的长子拉吉夫年少时要做手术,医生打算说一些诸如手术很简单,并不痛苦之类的“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但甘地夫人阻止了医生,平静地告诉儿子手术后有几天会相当痛苦,谁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最好勇敢承受。手术后拉吉夫表现得很坚强。

生活中很多父母会面临类似的情境,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孩子,或者心理发展滞后,性格结构偏敏感脆弱的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要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很多陌生人。父母明明知道孩子会遇到很多困难,还是要硬着心肠把孩子送进去,还要告诉他们幼儿园和学校有多好玩儿。

这种感受太多父母会有,回想很多年前儿子摇晃着胖胖的小身体,一步步走进小学的校门,走进于他而言太过巨大的教学楼,那时候内心的复杂与酸楚,至今记忆深刻。

然而孩子们降临人世,如何才能躲得过那些深伤?
躲得开今天的伤害,能否躲得开明天的呢?

既然躲不过,就要学习面对,这是父母必须传授给孩子们的生存能力。

小易是一个天然欠缺成长能量的孩子,生活给他的磨砺超过了太多的人,好在他有非常智慧的父母,虽然经历坎坷,却长成乐观坚强的大男孩儿。

认识小易是在学校的运动会上,他参加一个长跑的项目。长跑比赛主要是拼耐力,所以个头不高、身体瘦削的孩子很常见,但是小易的单薄还是太显眼了,所以从他一上场,就开始注意这个孩子,有点儿担心他能不能坚持跑完。

比赛开始的时候他果然在最后一个梯队,但是一直紧紧跟着队伍,面容平静,对周围的人以及喊声似乎没有什么感觉,就是专心在做一件事情。几圈过后,有的孩子跑不动了,速度慢了下来,小易依然保持原来的速度,渐渐位次越来越靠前。最后一圈有爆发力的孩子开始冲刺,他没有加速,跑步的节奏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后获得了一个拿分的名次。

我对这个孩子很感兴趣,那之后在课上慢慢开始关注他,很爱思考,偏安静的性格,慢慢熟悉后话才多了起来。

小易的身体不好,时不时要请病假,他说自己是早产儿,出生后在医院呆了好几个月才回到父母身边。先天不足使他体弱多病,身体发育也比较缓慢,所以读高一的他看着最多是初一学生的样子。小时候还骨折过,从小到大很多的时间是在医院度过的。

小易身材瘦小能量可不小,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事情都有板有眼,平时嘻嘻哈哈起来就是个小孩子,到了关键场合会是沉稳睿智的模样,眼界非常开阔,综合能力超过许多同龄人,谁都不敢小瞧。

小易经历了很多大的挫折,但是没有耽误学习,而且品学兼优,能够成长得这么好,要感谢他父母的引导和教育。爸爸妈妈给他的最宝贵的品质,是不管做什么,都本着尽力而为的原则,不奢望,也不逃避,更不可以放弃。

小时候身体弱,父母并不溺爱他,经常带他到户外活动,支持他坚持运动。只要孩子能够做到的就鼓励他自己做,不轻易予以援手,而且要他自己总结得失,正确看待成败。爸爸妈妈每次都把要做的事情可能的结果分析给他听,包括做手术后会经历什么。遇到失败和苦痛,可以哭,因为能减轻痛苦,但是不能放弃。无论发生什么,需要去面对的是小易,但是父母都会守护在他的身边。

生活是一架巨大的机器,有时候还是有“怪兽”的机器,孩子们必须了解这机器的性能,学会驾驭,还要有勇气有能力“打怪兽”,这些“怪兽”就叫做挫折。

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父母要尽可能保持理性。

1、一定要克服过度保护的倾向

孩子早期经历的挫折基本都和身体的疼痛和伤害有关,意外的伤害无处不在,弄破了手,摔疼了腿,吃药和打针,不心疼不可能,但是一定要尽可能平静处理。

有些妈妈爸爸太爱孩子,有个什么病痛,比孩子还疼,还要恐惧,这些都在夸大问题,降低孩子的抵抗力。对身体的不适反应过于敏感的孩子,很难形成坚强的品格。

还有就是过于袒护,不能吃一点儿亏,无论在哪里都希望得到特殊照顾。好像是在保护孩子,实际是在亲手消灭孩子的生存能力。

2、培养孩子不能过于“扬长避短”

成才观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行为,很多父母过于重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智力,执着追求好的学习成绩,目的性太强反而达不到目的。

对于特殊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才艺,过于重视“扬长”,发展特长是对的,但并不是只参与孩子擅长的活动。参加比赛也不能只是为了赢,也许失败的体验对孩子而言更有意义。

3、培养孩子不能“一厢情愿”

挫折教育不是人为增加伤害,不是刻意制造麻烦。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是人为增加孩子的挫败感,会起反作用,并不提倡。

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让他吃点苦,但应该是那些需要一定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小易的爸爸是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孩子的坚强品格,就很合适。

4、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

这几乎是所有家庭教育问题的节点,就是父母的示范和引导,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能强求孩子必须做到,除非是受制于客观条件的那些角度,比如读书的机会。

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困难,对孩子有极大的暗示性,因此父母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积极的示范,可使孩子形成开朗、坚强的性格。

结语:家庭中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父母必须认识到优良的心理品质,而非优异的成绩,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敢于面对挫折的孩子,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不会差。只能“顺”不能“逆”的孩子,终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淘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7125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