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妈妈了,因为妈妈不同意我买这个玩具!”
于是,小朋友就多了一个玩具。
“我不爱爸爸了,爸爸好久都没有陪我一起玩儿了!”
于是,小朋友等到了一场久违的秋游。
“妈妈,你同意吗?”
“不同意。”
哭泣声响起,无奈之下,妈妈说,好吧好吧。
“爸爸,这样可以吗?”
“不可以,想都别想。”哭泣声响起,别哭,在我这里没用,无奈之下,孩子说,好吧好吧。
这样的输赢,不是心累就是心疼
父母日常强势,经常使用父母的权威和权力来管教孩子的家庭,但面临孩子管教问题的时候,通常可能是使用威胁、惩罚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就范,服从父母的意见和指挥。孩子哭也好,闹也罢,最终都只能妥协,哪怕心不甘情不愿,除了乖乖认输别无选择。
大吉大李在《避开雷区教出优秀孩子?看看来自美国权威专家的建议》https://www.toutiao.com/i6752474143137989127/一文中提到,与权威型管教对应的,就是放任型管教,这种结果,就是在孩子变着法子请求,甚至是打滚哭闹,最终都是父母妥协或者是其他长辈妥协,以孩子兴高采烈,家长无奈叹气收场。
当然,无所适从型的家庭,最终可能是,他们无法向强势型家庭那样强硬到底,坚持所谓的原则到最后,也做不到放任型几乎没有任何要求可言,最终就如那墙头草,要么家长一败涂地,要么孩子认输收场。
在我们身边,更多的是综合性,也就是第三类,无所适从型居多,既不想被人说用着几千年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老旧方式育儿,也不想有天孩子被人指着鼻子骂说有人养无人教,都想找到一种平衡,做那看似开明的父母。
但是恰恰,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父母,找不好这种平衡的状态下,最容易养出问题小孩。
这样的情况,到底应该如何来破解呢,到底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找到一种平衡,不再是要么父母胜,要么孩子赢,要么在两极之间徘徊摇摆,无所适从呢?
答案显然是有,但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练习,去坚持。
今天,我们将会学习到一个重要知识点,这是我们今后教育好孩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个理论基础,同样是来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的《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请看大吉大李给你带来的2点分享:
1、平衡不是和稀泥,接纳自己是要义
戈登博士给出了一个前提,就是我们要学会去改变态度,试着自己和自己,父母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彼此接纳,减少对抗。
父母要试着接纳一个概念,我们首先是一个正常的人,然后才是某个孩子的父母。有了“父母”这个身份标签之后,我们时时刻刻都可能会紧张,试图时时表现出为人父母应有的姿态和行为,处处都必须是孩子的榜样,不能再让孩子犯下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
忘了自己是一个也不是百事通,也有缺点,也会犯错的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在《师说》中写过一句这样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为人师表着,尚不能做到必定贤于弟子,何况是我们普通的父母呢?
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父母首先要接纳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一个没有缺点不会犯错的完人。孩子们更加喜欢父母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可以作为朋友,作为伙伴沟通谈心的人,而不是电视里那个完美的不真实的那个人。
接受我们是个平凡人,我们不如有些人那么位高权重,我们不如有些人那么腰缠万贯,也不如有些人那样光彩照人。
父母也可能会因为积极开心而兴高采烈,也可能因为打击而无精打采。这种时候,在孩子面前表达的情绪,就不一定是对孩子或者当前事情的本身。
同样,在父母表现出对孩子的感受的时候,是对孩子所说所做的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人本身。比如说,期中考试,孩子有一科考试满分,一科考试只有80几分,我们不能说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如果孩子真的是笨,另外一科满分是怎么考出来的呢?
我们只能说孩子在某一科上用心不够或者考试不仔细,只是对其中一个结果的反馈。我们不接受的,是孩子考试的成绩不理想,不是不接受这个“笨小孩”。
2 有些事无关修养,有些爱需要接纳
对所有的事情同一个尺度,对所有的孩子完全平等,这是不太负责任的一种片面看法。比如说一个家庭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儿,你不能说决不能翘兰花指,男孩这么做确实很奇怪,但是女孩儿做的合适,那就叫优雅。
以前看到一句话: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我就觉得我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为什么我老是看这么多人都是不顺眼的呢?所以我会经常非常的纠结和痛苦。
直到后面我学到了一句话:允许别人跟自己不一样,允许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我们看别人顺不顺眼,其实更自我的修养无关。在于我们总是认为,这件事明明可以这样,为什么别人做起来都是那样的呢?这根本与修养无关,而是每个人原本就不可能是一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当我们试着去尝试接受别人跟自己不一样,自己也跟比人不一样后,发现自己的痛苦就会少很多,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接纳,也是一个接纳别人的过程。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想明白的是,哪些行为是可以接纳的,哪些行为是不可接纳的。当然这种接纳跟个性相关,也跟对象相关。
比如说,一件事情,孩子做是可以接纳的,但如果是父母做,可能就不合适,属于不可接纳的。反之亦然,有些事情父母做合适,孩子就不合适。
从今天开始,我们试着去做一个善于接纳的人
接纳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可以不必事事都强于别家的父母;
接纳另一半是个平凡的人,不必处处都好于别家的另一半;
接纳孩子是一个平凡的人,可以不必时时都优于别家的孩子。
把接纳变成一种习惯,教子从此不再是负担。
当接纳变成一种习惯,家必成一个爱的港湾。
我是大吉大李,如果我的分享,碰巧解释了你的疑惑,解决了你的问题,那大吉大李真的非常开心,达成了我分享的初衷,欢迎你常来看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68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