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顺应孩子成长,不分享也可以

顺应孩子成长,不分享也可以

有次下班回家,看到柔柔和她奶奶在家前面的小广场玩耍,柔柔一看到我向我跑来,说:妈妈我生气了,我不要这个滑板车了,我要把它丢掉。我问发生什么事情,柔柔继续哭述:我不要奶奶了,我不要这个滑板车了。这个过程,我尝试了安慰、沟通、分散注意力,她还是一个劲哭,还不断找茬,扯东扯西的,以寻找不同的痛哭理由。

回家后,我再咨询柔柔发生什么事,她才说出真正原因:奶奶让她把滑板车借给别的小朋友看,她不肯,所以被奶奶批评。当她把说出真实原因后,就开开心心自己玩去了。奶奶一直认为,柔柔已经足够大,应该懂得分享。但,奶奶不知道,孩子分享应该出于自愿,而非被强求。

而一个星期后,柔柔突然跟我说,我把棉花糖分享给我的好朋友沁沁了,她很喜欢的小马棉花糖,主动分享给了别人。我好奇地问,是奶奶让你分享了吗(我担心柔柔不是自愿分享)?柔柔说:奶奶提议了我分享,我觉得分享是好事,我又怕沁沁饿,就分她一半。

其实,不愿分享滑板车和愿意分享棉花糖,就隔了一个星期。而是否愿意分享,主要根据孩子自己的意愿。其次,两次不同的是,分享的对象不一样,之前不愿意分享的小朋友只有几面之缘,而主动分享的是好朋友;再者,奶奶态度不一样,之前是用要求,这次是咨询。

我们对分享的认识

我们这一代家长,小时听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小被教育的是大孩子要让小孩子,分享是传统美德。所以,作为大哥哥大姐姐的我们,每次被父母拿走手中玩具/食物时,父母都是一句,乖,弟弟妹妹还小。是的,我们就这样被养育成大方、懂分享的娃,我们的弟弟妹妹还小,的确,他们的年龄也只能永远比我们小。虽然,最后我们分享了,但多少带着委屈和不满。长大后,我们知道分享的重要性,但,当年被“分享”的回忆,还是印象深刻。

孩子懂得分享的好处

在美国,人们曾对近10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过跟踪调查实验,研究发现,懂得与他人分享、合作且乐于助人的学龄前儿童,在20年后,要比缺乏这些社交能力的孩子更有可能获得大学学位和全职工作。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孩子过量饮酒和触犯法律的可能性也较小。

虽然这项研究并没有说愿意分享的孩子长大后生活更美好,做事更容易成功,也表明不分享的孩子就生活更糟糕,做事更容易失败。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懂得分享的孩子,更容易交朋友,更容易与人建立良好关系、更容易获得老师的关注,更开心快乐。

孩子被强迫分享的坏处

我相信,每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分享的美德。如果孩子“天生”乐于分享,这当然是好的,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不愿意分享的,而是被父母、被亲朋友好友强迫分享,从语言上、行为上,不断强化分享行为,此刻的孩子,必定不开心。

按照孩子的基本发育特点,孩子在2岁以后,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东西是自己的,因此想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进入了“物权敏感期”,孩子不懂分享,是正常的。在3岁以后,孩子在和朋友玩耍时学会分享玩具,但也不能每次都做到。

儿童成长专家如南希•艾森伯格等人的研究表明,大人们坚持让孩子分享对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来说收效甚微。而且,对那些迫于命令才分享的孩子来说,他们更难学会真正的慷慨。

简•沃特斯:分享是我们的一种社会需求,但是强迫学龄前儿童去分享没有任何意义。

父母经常无意识地要求孩子分享,其实是存在这么一个错误观念,以为孩子有了“分享”这个动作,慢慢就会形成分享这个习惯。但恰恰相反,父母坚持让孩子分享,不但没有让孩子学会主动分享,反而让孩子产生反感。经常被父母要求分享的孩子,他会对分享产生错觉,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首先,他会认为分享是件痛苦的事情,他们会认为分享就是要求他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其次他会以为父母更喜欢别的小朋友,而认为自己不重要,破坏父母月孩子之间的信任;最后,有可能促使孩子产生假意分享,父母在就分享,不在就不分享,这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东西没有安全感,不能很好地度过这个物权意识阶段,也会使得物权期有所延迟。而还有一些孩子会成为只会为满足别人而放弃自己需求的“乖孩子”,长大后也会委屈着自己,迎合着别人,最后形成讨好型人格。只会讨好别人,忽略自己的需求,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我们教会孩子爱别人,更应先教会孩子爱自己。

面对孩子不分享,怎么办——使用叛逆法则

希瑟·舒梅克在《不分享也OK》一书提到“叛逆法则”,它的理念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维护儿童的应有权利,满足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而她提出的29条叛逆法则中,其中一条就是“不分享也没有问题”。

1、允许孩子不分享

《孩子的自尊》作者多萝西•布里格斯认为,在孩子分享之前需要体验“所有权”。

作为成人,我们自己对分享的态度是:不和不信任的人分享、不分享私人物品、先满足自己的需求再把东西给别人。我们自愿分享的物品、分享的对象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所有物品都必须与人分享。孩子也一样,他可以自己选择与别人分享,也可以不分享,这个由孩子自主意愿决定,在这个过程,先让孩子自己充分享受物权,先让他掌握所有权,拥有自己物品的支配权力。家长记住:不分享也没问题——坚持让孩子分享对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收效甚微。

2、用轮流代替分享

运用交换、轮流玩,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好的代替方式。很多孩子还没有做好分享的准备,但做好了轮流玩的准备。而轮流玩的理念,让孩子体验了分享的感觉良好、每个人可以控制玩具、我可以维护自己的权利并且大人会支持、我可以等待——直到轮到我玩、轮到我的时候我就可以玩。

轮流玩,既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又不损害别人玩的权利,同时也让孩子间建立了信任感。在等待的过程还让孩子学会了延迟满足、克制冲动这些终生受益的技能。

3、是否够了由孩子说了算

早期教育专家艾达•勒善说过,“要让孩子学会慷慨,就要先允许他们自私。”

分享是一种社交选择,真正的慷慨和分享应该建立在信任之上,并让分享者享受分享的温暖。而对孩子来说,分享就是占有与控制,孩子如果可以一直占有某样东西直到他玩够了再与人分享,这会让他更好地学会慷慨。

采用轮流制时,应该由孩子决定玩多久。每个孩子都应遵守这个规矩,也要保证每个孩子都公平被对待,每个孩子决定自己玩多久,同时每个孩子都应该等前一个孩子玩够了才轮到他玩。

当然,家长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孩子会长时间占据一个玩具,可能半小时,可能1小时,也可能一个早上或者一整天。在玩耍的时候,让孩子自己决定他什么时候才玩够。他这么长时间占据一个东西,可能是内心有所需求。尊重孩子长时间内对某个玩具的占有,就像尊重他短时间内对某个玩具的喜爱一样。相信孩子,满足孩子长时间占据一个玩具的愿望,他将学会: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被尊重、我信任周围的人、我的行为影响别人(等待的人生气了),慢慢孩子就会思考,如何做才更合适。

4、教会孩子之间表达的技巧

孩子的玩耍过程,总有可能遇到其他小朋友想“分享”一下玩具,孩子愿意分享,什么时候分享、不愿分享,他应该学会直接表达,也需要学会说“不”,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分歧,表达自己的意愿,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社交之一。开始的时候,父母可以协助孩子对其他小孩说不,慢慢教会孩子正确捍卫自己的权利。愿意分享、通过协商解决争端的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孩子与孩子间沟通交流、处理冲突过程慢慢形成的。

孩子不愿分享,只是暂时性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这个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父母可以教育孩子分享是怎么回事,但不可唠叨,父母可以做榜样,但不可强求。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应孩子的“叛逆”,让孩子充分享受物权,之后孩子自然学会分享。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6476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