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博览群书,喜欢读书时勾画圈点,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严苛,并且在战役中或讲话中常常引用历史故事,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当他谈及战争的主动与被动关系时,引用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这种评价在毛主席的以往评价中比较少见,历史上的宋襄公贵为“春秋五霸”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名,而小编认为,宋襄公的行为做法根本配不上这么高的地位。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宋国实力弱小。宋襄公曾经凭借着帮助齐孝公复位,暂时为齐国稳定了局势,便飘飘然,在那之后,宋襄公竟然大言不惭的想要效仿齐桓公做一统天下的霸主,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和齐国,可是楚成王却并不待见宋襄公,他听从了大夫成得成的意见,将计就计,假装赴宴,然后偷袭宋国,还好在宋国人民团结一心,这才保住了城池的安全,但是宋襄公却被楚成王捉了回去,沦为楚成王的阶下囚,宋襄公在牢狱中待了几天后,由于齐国和鲁国的调解之下,考虑一番后楚成王放了宋襄公,自此之后,宋襄公便和楚国结下梁子,宋襄公怀恨在心,决心要洗刷屈辱。
但是楚国一直是当时的大国,宋襄公也找不到机会,但是宋襄公得到消息说郑国一直极力支持楚国称王,于是宋襄公想要捡软柿子捏,先挑实力较为薄弱的郑国下手。
公元638年,宋襄公趁着郑文公外出之际,不顾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坚持出兵讨伐郑国,郑文公向楚成王求救,楚成王听到消息后,没有立刻救援郑国,而是出兵火速进攻宋国,宋襄公听到大本营被打的消息,顾头难顾尾,带领宋军星夜兼程的往回赶,待到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帐,楚军也到了对岸。
这时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来此只是为了救援郑国,我们已经撤军了,楚军军势浩大,我们不能与其硬拼,最好的办法就是讲和。”这时,宋襄公却不以为然,说“楚国虽然兵力强大,却没有出兵理由,非仁义之师,我们虽然兵力单薄,但却是仁义之师,邪恶怎么能战胜正义呢?”为此,宋襄公做了一面军旗,上面写着“仁义”两个大字。
到了第二天清晨,楚军开始渡河时,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泓水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大获全胜”,而这时宋襄公呵斥他说“人家连河都没有渡过去,我们就去攻击人家,这算什么仁义之师”
等到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公孙固又说“敌军刚渡过河,阵型尚未站好,这时我们冲将过去,可能会取胜”宋襄公却摇摇头说“君子以仁义为重,不趁人不备攻其不防”。
没过多久,楚军已经布阵完毕,对宋军发起了进攻,这时宋襄公才下令进攻,并且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可是由于双方力量过于悬殊,最终宋军战败,宋襄公也因此负伤。
宋襄公战败以后还不承认自己指挥失误,他说“作为君子,我在战场上,不伤害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老人,不攻击阵型尚未摆好的军队,不把敌人逼入绝境,不正说明了我的君子风度吗?”公元637年,宋襄公死于伤口感染。
曹操曾经旗帜鲜明的否定了以礼治军的做法,他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最终他统一了北方,为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子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战争不讲情义,想尽一切办法消灭敌人,才是致胜王道,否则就是对身后的祖国和人民不负责任。尽管仁义道德被历来思想家所推崇,可是这一理论完全建立在强大的国力之上,弱小者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空谈仁义,只能落得一个战败的下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6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