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 > 霜降过后调理,艾灸这些穴位胜吃老母鸡

霜降过后调理,艾灸这些穴位胜吃老母鸡

霜降过后作为秋季进入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是秋季中最寒凉的一个节气。人的身体是小宇宙。此时,健康的人身体阳气逐渐收藏到肚脐以下,下半身也增温了。降到土里的热是要滋养植物的根基,降到身体的阳气则是要滋养五脏。秋天最怕“阳气不降”,不降则万物失根,根基养不好,就别想明年春天会枝繁叶茂了。补冬不如补霜降,贴秋膘不如养脾胃!认为“秋补”比“冬补”更重要!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这时应适当进补,为迎接寒冬做准备。


秋补是“打底补”,相当于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冬补才会有意义!脾胃是后天之本,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达到高效,关键在于脾胃是“受补”还是“不受补”,不先把脾胃养好,不然,进补后承受不了,就会出现腹胀、腹泻等现象

霜降后养脾胃,艾灸中脘穴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胃经募穴,也是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同时还是任脉、手少阳、手太阳、足阳明经的交会穴。中脘穴的位置在人体脏腑的正中,也是中焦的正中。


首先,中脘的位置很特殊,古人认为本穴位于胃部的中间,故称为“中脘”。

如果从西医角度来讲,这里可以和胃、十二指肠、脾脏、胰脏、肝脏等不少重要器官挂钩。

所以,这个地方,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就好像一个军事重地一样,而中脘穴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它和脾胃有很大的联系。


脾胃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于五行中属土,具有生化、承载、收纳的特性,脾胃就像泥土滋润庄稼的成长一样,滋润着人体的成长。我们所吸收的食物,想转运,都要由脾胃去运化,该化血的化血,该化气的化气。

所以很多医家都说:“气本于胃,血本于脾。”

道家说:“真一至,阳脘会,真一司灵。”所谓真一至,阳脘会。说的是阳池、百会、中脘。这句话就是说,这三个穴位,是人体灵气的根本。

中脘穴是胃之募穴,是胃运行的灵魂枢纽,具有健脾和胃,补中益气之功。我们知道,“胃喜暖恶寒”,对温度十分敏感,最怕寒邪。所以刺激中脘穴,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灸。俗话说,“家有艾火不求医。”艾属辛热,灸之可补益胃阳,生发胃经经气。

灸中脘。灸的时间要长一些。当然,治疗脾胃病,肯定不是一次能治疗好的,所以脾胃之火,必须养。

霜降后肠胃病高发,不可不艾灸!

按中医理论,霜降时段是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但就是由于脾功能过于旺盛,易致肠胃病发生,尤其是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的高峰期!

深秋气温较低,难免吞入一些冷空气,会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破坏,不仅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出现!

而天气越是寒冷,越是要注重暖胃,而要想对付霜降时节高发的胃病,温胃散寒就是最有效的办法,而我们常说太阳是天之阳,艾灸为地之阳,所以当霜降肠胃虚寒时,不可不艾灸!

胃胀气、慢性肠胃炎艾灸穴位:

脾俞、中脘、梁丘、偏历、足三里。

胃溃疡:

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门、阳陵泉。

十二指肠溃疡取穴

加,胃仓、滑肉门、盲门。

记住,肠胃不好的人霜降一定要艾灸养胃!

脚底艾灸你以为只是祛寒?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脚根。

四根的根本,是脚根。“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足以说明脚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双脚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 明朝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就曾将其长寿秘诀留于后代,即每天揉搓按摩脚底的穴位,尤其是脚底涌泉穴


脚底这是人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中医而言,他们认为脚底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交汇处,经常的按摩脚底,可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帮助人们更好的抵抗疾病,但是我们也知道有的时候按摩并不能完全的刺激到脚底,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通过艾灸来刺激了。艾灸这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作用是什么呢?

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温度较低,且与上呼吸道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

艾灸脚底的作用

1、调和阴阳、平衡脏腑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扶正阳气、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7、其他各种亚健康状况的改善关系。

艾灸脚上哪些穴位以及穴位的功效!

1、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2、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太冲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4、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5、太白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6、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7、太溪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8、内庭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艾灸方法:温和灸或者木质艾灸盒灸,肢体每次选2-3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躯干每穴艾灸30-50分钟,由少到多,逐渐延长时间,一个礼拜内需休息1-2天。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6260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