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中原诸侯在兼并杀伐,匈奴游牧民族方面也在兼并升级。匈奴在统一草原后,兵峰开始指向中原,中原诸侯们才发现,北边的邻居已经发展如此壮大,开始对匈奴进行了解。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原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一直在相爱相杀,秦始皇拿出雷霆手段,把匈奴驱逐七百里,匈奴人慑于秦朝威名,不敢袭扰秦帝国边境。
01:
当匈奴在阴山以北悄然兴起的时候,各中原诸侯都在盯着周朝的“九鼎”,无人留意这个邻居。中原很热闹,草原也很热闹,当匈奴完成统一草原的大业时,就把眼光望向了富饶的中原地区。乌云向中原地区飘去,各诸侯王渐渐感受到了来自北边的凉意。
终于,匈奴铁骑出现在燕、赵边境,这支军事力量把燕昭王吓得够呛,这次匈奴的袭扰,开始让各诸侯王关注匈奴。在与匈奴接触之前,就不得不谈谈六国和戎族的关系,诸侯国都打击了戎族的发展。史料记载,秦国与狄、义渠、大荔等接壤;晋国与林胡、楼烦等接壤;燕国与东胡、山戎等接壤。到春秋末期,在诸侯国的打击兼并下,诸戎或者迁徙、或者灭亡,仅剩为数不多的大族。在与这些戎族战斗中,诸侯国积累的丰富的经验。
周贞王八年(公元前461年),秦厉公灭大荔,兼并了大荔的土地,使秦国的势力往北边发展,与匈奴咫尺之遥。但此后百年,韩、魏两国对秦虎视眈眈,把秦的注意力吸引在东方。而且此时,义渠势力还很强大,横跨洛河和无定河,也阻止了秦国北上的势头。
秦惠王时期,韩、魏两国慢慢被秦国压制,秦国腾出手来,开始打击义渠。秦惠王更远十年(公元前315年),攻下义渠二十五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拿下陇西、北地、上郡等地。至此,秦国将势力深入到了河套地区,与匈奴接壤。
赵武灵王,击败林胡、楼烦等戎族,将势力扩展到今天的包头一带;燕昭王击败东胡,也与匈奴接壤,至此秦、赵、燕三国与匈奴接壤,并且都修筑了长城抵御匈奴。从这个情况来看,匈奴的力量还很强大,不时对秦、燕、赵进行袭扰。
02:
匈奴的袭扰,让诸侯王不胜其烦,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名将李牧率十五万大军击杀十万匈奴,匈奴自此消停了十余年。秦灭赵、燕后,与匈奴之间的隔绝彻底消失,广阔的边境线接壤与匈奴,但秦帝国并没有和匈奴立刻起冲突。
秦始皇立国后,五次巡视帝国,其中就有一次“巡北边,从上郡入。”关注着匈奴那边的动静,一旦时机成熟,秦帝国军队就要跨出境外,向域外扩展。在此次北巡后,秦始皇立刻制定了北伐匈奴的计划。也恰恰至此时,卢生带来了“王勤者胡也”的“仙书”,苦于出师无名的秦始皇,借此借口,令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
这次战斗,是秦帝国和匈奴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冲突,也是秦帝国首次主动出击匈奴。充足的准备,优势的兵力,智慧的将军使得这次战斗进行的相当顺利,秦帝国在取得胜利后,秦始皇决定乘胜追击。派军队继续向西北进击,又使蒙恬在高阙、阴山等地建立边塞壁垒以蚕食匈奴的领地,并向边境迁徙人口,巩固胜利果实。始皇帝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北迁三万家,以戎守边关。
在蒙恬的的持续打击下,匈奴感受到了农耕文明的强大,北迁七百余里,在此后的数年中,在“威振匈奴”的蒙恬将军亲自镇守下,匈奴不敢南下,匈奴军队也不敢向帝国军队进攻。甚至在蒙恬去世后的几年,匈奴也慑于蒙恬的威名,始终不敢侵扰秦帝国边境。
秦二世末,国内混乱,戍边者也逃离边境,边境空虚,这给了匈奴机会,重新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秦国灭亡后,匈奴再无对手,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灭东胡,击月氏,兵甲三十万,成为北蛮大国。
结语:
秦国与匈奴之间多以军事对抗、武装冲突为主,战争给双方带来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人员伤亡、财力物力的损失等不言而喻,秦帝国更是二世而亡。然而战争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让匈奴人不敢袭扰边境,让匈奴人认识到了秦帝国的强大。
参考:
《史记》
《秦始皇帝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5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