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已经不是六七十年代,购物都要靠粮票兑换,柴米油盐都要斤斤计较,现在的我们只需要手机打开,看好下单,不久就能送货上门,物质上的富足可谓是应有尽有。小时候吃够了想要而得不到的苦,长大自然不愿孩子也经历一遍,在物质上尽己所能去满足孩子。可是,这样孩子会更幸福吗?
曾几何时,一个布娃娃可以抱好多年,每天晚上都能伴我入眠,而现在多少人家里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玩偶,得到小主人珍爱的又有多少?而这一堆的玩偶能让孩子更幸福吗?显然不能。
幸福是有能力去选择
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巴里•施瓦茨研究发现:幸福意味着拥有自由和选择,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并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通过其著作《选择的悖论》可以得知,孩子们愉悦的不是玩具本身,而在于通过自己的行为让玩具产生变化这个过程。换句话说,孩子高兴的其实是自己的能力,玩具只是让其发现自己能力的事物罢了。
微博中有这么一个话题:怎么看待父母安排式的教育?评论的主要有三种相处模式,第一种: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第二种:父母之爱子则撒手任其飞;第三种:父母之爱子则助其飞更远。
第一种相处模式父母惯性强势,孩子已经无法拥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如同提线木偶般,这种情况对父母的要求会很高,父母能力强的,压制住所有的逆反心态,还是可以把孩子规划的一生衣食无忧,只是这种模式下,孩子的能力是很难达到甚至超越父母的高度。
第二种相处模式父母惯性弱势,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且不擅长表达,所以选择放手让孩子自由发挥,但是缺乏良性沟通,孩子在发展的路上容易掉前人掉过的坑,吃前人吃过的亏,这种模式下孩子是跟父母站一个起点,至于能飞多远,全看孩子个人能力。就像是放羊娃的故事,放羊为了什么?赚钱。赚钱为了什么?娶媳妇。娶媳妇为了什么?生娃,生娃为了什么?放羊……
第三种相处模式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孩子真正需要得到建议的时候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尽可能地给到自己的建议和帮助,让孩子的人生尽可能地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去展开。
幸福需要好好说话
由此看来良性沟通才是家族兴旺的第一步,只有尊重孩子的个性,助力其成长,才能让孩子站得更高,飞得更远。而一个幸福的家庭更需要良性沟通。
很多家长情绪一上来就忍不住吼孩子,吼完又后悔,但是对于陌生人,犯再多的错都无法激起这么强烈的情绪,所以家长们吼完还会强调说这是为你好。可是骂孩子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在心理学中,有个皮格马利翁效应,强调暗示的力量。当你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而家长吼孩子更多的会传递给孩子的是消极的期望,带来的结果自然不会如家长所想。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什么我们能对着同事、领导、陌生人好好说话,维持我们应有的体面,但是面对自己孩子反而忍不住恶语相向?因为爱,因为爱所以不会记恨和埋怨,因为爱可以包容一时的爆发和崩溃。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无条件的包容和爱护,难道我们不该控制自己的情绪,好好说话,给家人一个和谐美好幸福的家庭氛围吗?家庭是一个堡垒,好好说话是砖石,只有搭好砖石才能建造一个无坚不摧的堡垒。给孩子一个幸福的家庭,从好好说话开始。
麦吉方舟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儿童教育与思维训练,欢迎关注点赞加留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3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