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2岁女孩比赛倒数被骂哭:父母失控背后,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2岁女孩比赛倒数被骂哭:父母失控背后,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01

9月23日,在河南郑州发生了令人不解的一幕:在一个平衡车比赛现场,一名2岁左右的小女孩被妈妈当众拍打训斥,女孩则是不停哭泣,说:“我下次好好跑。”

小女孩的哭声和妈妈的吼叫声,立即引来了大批不明就里的人们的围观。

原来,这名妈妈情绪如此激动,仅仅只是因为女儿在2岁组平衡车比赛中,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跑了倒数。

网友纷纷评论:父母对孩子期望特别高,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家长情绪失控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母亲是个普通人,却要求孩子出色……

2岁的孩子本就是无忧无虑享受爱的年纪,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参赛就是突破自己,家长何必对孩子有那么多苛求呢?在比赛结束后,蹲下来抱抱这个勇敢的孩子比指责要重要多了。

很多父母总会不分场合、不分地点随意发脾气、指责孩子,他们被自己的情绪奴役着,不曾想过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伤害和影响,更不曾细想过这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

古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是育儿路上,请谨记这一点。

02

做情绪稳定的父母,到底多重要?

父母情绪失控,孩子人生就可能失控

布朗大学帕拉德(Parade)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研究对象是在父母情绪容易失控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变化。

这项研究跨时15年,研究结果显示:儿时父母通过吼叫来管教的孩子成年后与恋人或配偶的关系紧张。就如帕拉德说的“大喊大叫的父母没教会孩子如何管理情绪。”

在我们小区的遛娃大队,有一对母女总能引起我的注意。母亲年近四十,女儿也马上十岁,他们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几乎每次在散步时候女儿都会冲着妈妈叫喊。

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女儿不高兴就当场爆发,丝毫不顾及周围人的眼光,也不理会妈妈的劝说。有时候在小区遇到她们,她们的交流方式也基本都是吼叫,身为旁观者我看着都十分不舒服。

这对母女就是典型因为妈妈的情绪容易失控,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潜移默化下影响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也形成了稍不顺心就发脾气的坏习惯。

当众打击孩子,后果你可能想不到

宋丹丹和儿子巴图一起参加《向往生活》时,别人是温馨欢快的时光,而宋丹丹则是变成了对儿子巴图的“吐槽大会”

“快给我儿子找点活干,他太胖了。”

“儿子你怎么吃这么多?就你不该吃。”

“哎呦喂,哪见过我儿子做家务啊?”

“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跟民政局说一下,我要换儿子。”

......

节目中黄磊都看不下去,曾出声救场。

巴图也坦言小时候经常被妈妈说一些坏话,总说他怎么怎么不懂事。

其实宋丹丹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在孩子的而成长过程中,出了取笑、挖苦、打击之外得不到他们一点赞扬和肯定,他们坚信打击教育就是挫折教育

03

父母情绪失控背后,是不允许失败的自己

不允许孩子失败,孩子就经不起失败

新东方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半月谈》教育公益大讲堂上,直指中国家长总在意孩子的失败点,而不关注孩子的成功和努力。

他还举例:“有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没有考到北大,后来被家长指责,不到一个星期孩子就精神分裂了。”

而这类家长数不胜数,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他们关心的只是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绩,却从来看不到孩子付出的努力。

某次在育儿群里看到有个宝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从小不管做什么都被要求做到最好,养成后来自己争强好胜的性格,没有尝试过失败的她,在没有把握做到最好的情况下,她宁愿不去做,因为怕失败。现在的她教育孩子的原则:输赢不重要,享受过程远比注重结果重要得多。

这位宝妈的教育方式是很理智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孩子不能失败,而是孩子经历失败的时候父母要学会信任。

周弘老师有一句名言:“哪怕世上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们的孩子,做父母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赞美他,为自己创造生命而自豪!”

那个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以负责著名的童欣。小时犯错后,妈妈不曾责备过他一句,而是对惊恐的他说:“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感慨的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教育最重要的是信任,对孩子的信任就是允许孩子失败,相信孩子可以汲取失败的经验教训,相信孩子能从失败中走出来。

曾看过一个视频,让我记忆深刻,视频是教父母如何通过简单的小游戏帮孩子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例如:爸爸妈妈和孩子玩枕头大战时候,玩三局让孩子赢一局,不要为了让孩子开心,而故意每次都让孩子赢。

孩子表现不错的时候不要吝予欣赏和赞扬,但是不能一味的给予赞扬和肯定,这样会给孩子带来自己是无敌的假象,反而会让孩子更输不起。

有次到表姐家做客,刚上幼儿园的小侄子哭哭啼啼回家,表姐一问才知道,原来这次美术老师表扬了其他的小朋友画画得好,而这之前被表扬的一直是小侄子。问清原由后,表姐抱了抱侄子,然后安慰他:

“妈妈知道你不开心了对不对?但是以前每次都是你被表扬呀,别的小朋友没有被表扬,他们也会不开心呀。所以,别的小朋友也需要被表扬,大家轮流开心才好呀!”

这样一番安慰,似懂非懂的侄子止住哭声,又开心的拿出画本开始画画。

孩子不能接受失败是很正常,父母要做好正确的引导,认可孩子情绪的同时,也要教会他换位思考,教他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马友友的母亲说:她从来没有因为儿子的大提琴拉的不好而打他或者责骂他,因为打了他,他就会对拉琴产生恐惧,那么他就不会再去拉琴。正因为马友友母亲的不比较,成就了一个毕业于哈佛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演奏者。

有多少孩子是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下的?这种对比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父母。长期生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之下的父母很难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曾细心观察过蹒跚学步的孩子,你会发现:孩子刚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孩子都是向前走几步,然后,回头用目光寻找着爸爸妈妈。当看到父母面带微笑看着他的时候,孩子也会笑。

无论他是继续往前走,还是回来抱着父母。他都知道他刚刚的探索,得到了父母的欣赏和肯定。他体验到了来自父母欣赏和肯定。

教育孩子,不要吝予欣赏和赞美,积极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就孩子做的具体事情,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欣赏和赞美。孩子能从你的这个行为里知道你对他的期待,也能明白自己怎样做才能较之前有所进步。

04

懂得控制情绪,是父母最基本的能力

做为父母,最该学的就是控制自己。

要在自己情绪要失控时候,及时抽身冷静情绪。

例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冷静”然后离开那个环境,去做一些其他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恢复理智后,在和继续和孩子沟通。

不在孩子面前宣泄“负能量”。

允许孩子表达不开心,也可以允许自己在孩子面前流露沮丧。但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损贬别人,更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因为孩子有可能会被你传染。

1992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教授的“镜像神经元”实验研究表明:大脑中的那特定位置的神经元被激活,大脑分辨不出“是自己实际在做”和“看到别人在做”之间的区别。所以,我们看到面露恐惧的人,也会感到恐惧;看到欢乐的笑容,自己也会心情愉快。

你说,工作累;他会说,学习苦;

你说,别人的升职加薪是靠拍马屁;他会说,别人的高分是靠作弊;

你说,老板不好;他会说,老师不行......

负面情绪是极具传染性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尽量积极向上,不怨声载道传播负能量。

任何时候,都要留有余地。

曾经看过一个泰国小短片《先别急着骂孩子》,短片中,在幼儿园门口等孩子放学的妈妈们,看到孩子满身污泥朝自己走来的时候,立刻炸开了锅,纷纷开启“唠叨”模式,指责起了孩子。

后来才发现原来孩子们满身的泥巴是因为帮助满载花盆,推着独轮车摔在泥巴里的老爷爷,孩子们也因助人为乐,上了学校电视的小视频“今日好学生”。

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开口就骂,而是要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出这个行动的原因后,在针对孩子的行为和后果给孩子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05

教育的根本是,允许孩子做自己

《遇见幸福》中萧晴和萧春泥是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萧晴因自身经历,一直想要给萧春泥安排最好的人生,她让女儿学习金融,可是萧春泥却一直想唱歌,在妈妈不知情的情况下退学北漂。

母女关系在萧晴偷偷卖掉女儿吉他那一刻彻底激化,当萧春泥冲着萧晴喊出:

“你知不知道,你所有的想法,所有的行为,都是在折磨我,让我痛苦。我为什么会有你这样的妈。”的时候,萧晴呆若木鸡,满脸不可置信。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和萧晴一样呢?因为自己没过成想象中的样子,便拼命要求孩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因为自己普通,就要求孩子要出色;因为自己失败过,就希望孩子战无不胜?一步一步把一个独立的个体变成自己意志的延续?

爱,从来不是掌控,而是放手让孩子做自己。

哈佛素质教育经典丛书《让孩子自己做主》中有个故事:

4岁的戴尔不小心撒了自己一身果汁,母亲很生气但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对戴尔说:“来,亲爱的,我们洗一洗去,换身衣服。”等母亲放好水后,戴尔却改变了主意,躲来躲去,不洗也不换。

讲道理无用后母亲抓住戴尔放进澡盆,戴尔不停挣扎哭闹,母亲就想尽一切办法驯服他,戴尔的胳膊也被抓出一条红印。等一切弄好之后戴尔哭着把自己关进房间,仿佛受到莫大伤害。母亲也一肚子气。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选择,但是父母可以做好备选,并时刻注意提醒孩子界限在哪。孩子拥有了选择主导权会令他很开心且充满自信。

昨天在育儿群里,有个全职妈妈倾诉了最近让她烦心的事情:

前几天她和孩子爆发了激烈的争吵,原因是放学回来的孩子发现妈妈正在偷偷的翻看自己的日记。她觉得这没有什么,

“你都是我生的,我看看你的日记怎么了?”

“你如果心里没鬼,怎么会不让我看呢?”

孩子则被气得嚎啕大哭。

但是这位妈妈却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

她觉得自己是在关心孩子,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生命的独立性,不仅要和孩子个体分离还要做好心理隔离。父母要做的是教会孩子养成健康而独立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越过亲子界限万事包办。孩孩子需要成长,父母也一样需要成长。

看过一个让人心痛的故事:

有一对父母,因为自己的孩子比较安静, 喜欢一个人待着, 内心也比较敏感。 觉得孩子的性格过于内向,需要锻炼和培养,于是他们给孩子报了各种演讲班、表演课, 参加各种舞台剧活动。

但是孩子内心十分排斥, 每天都痛苦焦虑万分,父母却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好,必须让他接触更多的人群。 如果孩子做不好就要对爸妈满脸的失望,别人的嘲笑, 自己内心的自责。久而久之,他无法忍受这种心理压力开始自残、离家出走。

李开复先生曾在《做最好的自己》中说:那些追逐自己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所以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有个观点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其实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育儿本就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更无法一蹴而就。

而在这段亲密关系中,作为父母给孩子爱和温暖、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必要时候加以引导,做好为人父母该做的就足够了。至于孩子,把他人生的选择权和主导权交还给他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2362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