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董事长亲自报警抓人!知名券商踩雷,2天跌去30亿

董事长亲自报警抓人!知名券商踩雷,2天跌去30亿

文章来源:财经锐眼

导读:近期的资本市场,黑天鹅一只接一只,诺亚财富这事儿还没完,又曝出了中原证券2.4亿资管产品踩雷一事,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2.4亿产品踩雷

中原证券(601375.SH)旗下2.4亿资管产品踩雷这事儿,还要从这两款资管产品说起。

2017年12月8日,联盟17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简称“联盟17号”)成立,募资5,984万元,2019年4月24日到期。

2018年2月5日,中京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简称“中京1号”)成立,募资1.82亿元,2019年5月7日到期。

联盟17号和中京1号合计募资2.42亿元,两款产品全部装进了华鑫信托设立的华鑫信托·信源39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简称“信源39号”)当中。

有华鑫信托做通道,联盟17号和中京1号一起穿上信源39号的马甲就出来了,而信源39号向福建省闽兴医药有限公司(简称“闽兴医药”)提供融资。

信源39号的底层资产,是闽兴医药对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作为融资方,闽兴医药承担起差额补足义务,闽兴医药实控人夏薛雯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那么,问题来了,这和中原证券有什么关系呢?原来,中原证券是联盟17号和中京1号的管理人。



随着到期日临近,中原证券安排起联盟17号和中京1号的兑付事宜,这时候麻烦来了。

闽兴医药先是扛出流动性大旗,以手头紧为由拖延付款,后来实控人夏薛雯干脆玩“失联”,对中原证券避而不见。

按理说,医药行业不存在“欠钱赊药”的问题,应该流动性相对充裕。闽兴医药的种种做法,明显有悖于社会现实。

事出反常必有妖!意识到事情不对的中原证券立马行动,董事长亲自带队到河南省公安厅报案,踩雷事件因此曝光。



(中原证券董事长菅明军)

最新消息显示,河南警方已立案,并展开调查工作,闽兴医药实控人夏薛雯已被福州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受此消息冲击,7月11日,中原证券股价下跌,盘中一度跌逾6%,全天下跌4.77%;7月12日,中原证券股价大跌9.84%。仅仅2天,市值蒸发30亿

对中原证券而言,股价下跌基本算是常态了。2018年全年,公司股价一路下挫,从年初的7.72元下滑至3.32元,股价早已腰斩,总市值蒸发超170亿。



质押踩雷,业绩暴跌

中原证券是集证券经纪、投资咨询、承销与保荐、自营等为一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

2014年6月,中原证券成功登陆港股,成为全国130多家证券公司中第4家在港上市的中资券商,也是首家在港上市的省域券商。

2017年1月,中原证券成功登陆A股,从过去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券商,一跃成为全国第8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知名券商

但是,短暂风光过后,中原证券的业绩开始呈现颓态。自2015年业绩登顶后,公司业绩大幅下滑,一年不如一年。



2019年1月,中原证券公告称,2018年7-12月,公司对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贷款及委托贷款、债权投资等三个项目计提减值准备共计2.16亿,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10%以上。



其中,中原证券相继踩雷新光圆成(002147.SZ,现“ST新光”)、神雾节能(000820.SZ)、银禧科技(300221.SZ),对3笔股票质押业务计提减值准备1.7亿,引发外界热议。

今年3月底,中原证券发布2018年年报,公司实现营收16.5亿,同比减少23.19%;归属净利润6,579万元,同比暴跌85.12%



同期,中原证券资产总额为421.6亿,负债总额为308.8亿,资产负债率同比增长5.72%,高达73.25%。

连降六级,卖房融资

实际上,中原证券的资金链紧张早已不是秘密,公司依靠发债募资。2017年起,中原证券在A股发债募资79.23亿,在港股发债募资30亿。

此外,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原证券账面应付债券约41亿。通过一系列操作,中原证券从资本市场募资补血超150亿

除了缺钱,中原证券的管理问题也迎来严峻考验,近年来多次遭遇监理层处罚。

2017年2月,河南证监局调查发现,中原证券在合规制度、合规人员配置、内控管理、风险控制、考核激励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和违规行为。

2017年5月,河南证监局调查发现,中原证券鹤壁分公司未经公司总部批准,擅自代销金融产品,而分公司负责人竟然汇集不合格投资者资金以员工名义购买私募产品。

2017年12月,证监会对中原证券立案调查,因其在担任天津丰利收购徐州杰能股权事项的财务顾问过程中涉嫌未勤勉尽责。



2018年7月,证监会公布2018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中原证券的评级下调幅度最大,连降六级,由2017年的A直接下调至2018年的C。

2018年8月,立案调查结束,中原证券收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决定:

一、没收中原证券业务收入10万元,并处30万元的罚款;

二、对卫晓磊给予警告,并处以10万元的罚款;

三、对穆晓芳给予警告,并处以5万元的罚款。

处罚不断,评级下调,中原证券的信用受损,融资渠道越来越窄,无奈之下,公司选择卖房融资。

2018年10月,中原证券公告称,拟以评估价值为依据,通过产权交易机构公开挂牌出售位于郑州市、北京市、河源市的11处闲置房产。



公开挂牌9个月后,今年6月,中原证券公告称,公司卖出4套房子,转让总价4,745.5万元。但对于2018年度308.8亿的负债总额而言,似乎只是杯水车薪。

二股东清仓离场

靠卖房改善公司业绩还没见效,中原证券又迎来二股东清仓减持。

今年2月,中原证券公告称,公司二股东渤海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渤海公司”)拟在未来6个月内减持所持6.0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71%。



此前,渤海公司共计持有中原证券股票6.0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5.71%,这次减持即清仓减持,这是要“跑路”的节奏啊。

今年年初,A股强势反弹,券商股先行一步,中原证券股价也迎风而起,短期内上涨50%,渤海公司便动起了高位减持的念头。

以当时股价估算,渤海公司清仓减持大概套现近30亿。只是,中原证券股价刚有起色,渤海公司就急着套现,吃相未免太难看。

面对外界疑虑,中原证券回应称,渤海公司退出是正常的投资行为,并不是对公司的未来发展缺乏信心

二股东都要“跑路”了,中原证券还不能接受现实,忍不住问中原证券一句,就这理由,你能说服你自己吗?

行业洗牌,风险放大

据证券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131家证券公司净资本为1.62万亿,这个规模为历年峰值。

与此同时,券商行业大洗牌也在加速进行,市值超2800亿的中信证券(6000030.SH)业绩遥遥领先,国泰君安(601211.SH)、海通证券(600837.SH)紧随其后,而中原证券业绩垫底。

以前是大券商吃肉,小券商喝汤,好歹大家都有口吃的。现在看来,小券商想喝口汤都很困难了。

在生存压力之下,小券商不得不去捡起大券商不屑的业务,例如供应链融资,此次中原证券2.4亿资管产品踩雷就是这么来的。

表面来看,闽兴医药的融资项目是合理的,有闽兴医药对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向信托投资人支付本息,还有闽兴医药实控人夏薛雯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在企业信用环境宽松时,通过债务不断循环,雪球越滚越大,这条供应链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但是,一旦资金链收紧,供应链破裂,“裸泳者”就会出现。

供应链融资一旦出事,通常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链条上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受到牵连,风险也会成倍放大。



在中原证券2.4亿资管暴雷事件中,中原证券并非唯一的受害者,作为通道方的华鑫信托损失不小,牵涉其中的国联信托、中粮信托也受到拖累。

在经济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潜在风险也在逐步释放,这次踩雷的是中原证券,下一个又会是谁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15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